《高都护骢马行》赏析

1490

发布:2021-07-31 22:23:08  来自 我是鹿小痴 觅知友会员

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

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

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

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

鉴赏

这首咏 ,作于天宝八年(749)。诗中的高都护,是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他在天宝六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天宝八年入朝,次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本诗当作于入朝后、出征前这段 里。

本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 ,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

“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沈德潜认为“即‘真堪托死生’意”(《唐诗别裁集》卷六),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 《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踣,踏地,踣铁,踏地如铁。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千里之,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我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结尾,说:

“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唐诗别裁集》卷六)。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

本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首段叙骢马立功西域,次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猛气”相吻合,又为末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凑,前后照应,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作为咏物诗,本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 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 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 。正如张綖说:“如此咏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 的诗人。

zhl201702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诗鉴赏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从“橘柚香”见出)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饯宴设在
  • 《寄令狐郎中》赏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诗鉴赏这是会昌五年(845)秋天,作者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令狐
  • 《渡荆门送别》赏析
    作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文解释】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
  • 温庭筠惜春词原文及注释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作者:温庭筠原文: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雨。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译文
  • 李商隐《赠荷花》
    朝代:唐代作者:原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一作:长相映)赏析诗的前两句写
  • 《惜牡丹花》赏析
    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鉴赏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一春
  • 李白《赠孟浩然》赏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诗鉴赏本诗大致作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
  • 《城东早春》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从诗的第三看,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下面我们就一
  • 《听邻家吹笙》赏析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诗鉴赏先生《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批评家和修
  •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赏析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
  • [中篇故事]愤怒的土地
    豪雨倾盆,早被非法开采挖松了地基的刘家庄随时会地塌屋陷。镇委书记周经纬必须赶在灾难降临前,让数百名拒绝搬迁的村民及时撤离这片——平原上的孤岛刘家庄是长寿县刘岗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不过百十户人家,前几年还绿肥红瘦地卧在江淮平原上,如今的刘家庄
  • [中篇故事]夺命藏宝图
    1、惊闻藏宝图云州城西北方有座铜鼓山,山上有个寨子叫铜鼓寨。铜鼓寨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盘踞着一伙土匪。这天,二寨主牛博耀带着几个兄弟到山下转悠,突然发现一名可疑青年男子。牛博耀冲大胖二胖兄弟俩使了个眼色,二人立刻悄悄包抄过去。转眼工夫,可疑
  • [幽默故事]亏大了
    王芳喜欢购买各种漂亮的高跟鞋。每次去商场她都要试很多双高跟鞋,然后把最合适的一款记下来,再到网上找。最近,她在专柜发现了一款新上市的高跟鞋,非常喜欢,可是在网上找了很久也没找到。王芳不服气地想:或许是新品,网上一时没有卖,等过段时间再说吧。过了一个月,她果
  • [新传说]蜥蜴的报恩
    卢克回家路上,突然听见树丛里的,他走过去,发现一只蜥蜴不知被谁钉在树枝上,已经奄奄一息了。卢克心一软,拔掉了蜥蜴身上的钉子。没想到,得救后的小蜥蜴开口说话了:“好心人,为了表达我的谢意,请收下这个礼物。”没等卢克回过神来,小蜥蜴已经没了踪影
  • [幽默故事]门卫寇老抠儿
    姐住院后,理发店的生意冷清了很多。好容易盼来个顾客,却是门卫老寇。因这老头特抠门,大家便叫他“老抠儿”。老寇并不在乎,说:“利己不损人,怕什么!”老寇进门说:“闺女,今儿我让你练手,说实在的,你这手艺比你姐差多了!”我勉强挤出笑容招呼他,心中却在盘
  • [悬疑故事]惩罚者
    接到报警电话,听闻又是山与城小区出了命案,负责案件的戴军不由得眉头紧蹙。半年前,该小区住38栋602的一对夫妇双双遇害。报案的保洁阿姨惊魂未定:“今早我打扫到6楼,发现他家房门大开,一股怪味飘出来,我一好奇,就走了进去……”说到这里,阿姨浑
  • [幽默故事]老将出马
    刘老板的文具店离市政府不远。市政府大院内有很多机关单位,刘老板想把宣传单派发到这些单位里,看能否拉到他们的生意。刘老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店员小张,小张带着厚厚的一沓宣传单,出了门。可很快,他就踅了回来,手里的宣传单一张也没有发出去。原来,小张
  • [幽默故事]也要上电视
    张大头开了家大饭店,专营鱼翅鲍鱼。在他对面,有一家小饭馆,规模小,但是生意却比张大头好得多。饭点时,经常要排十几米的长队。张大头却很不屑,心说:三五块的小生意,有什么做头,卖一天不如我卖一桌!卖一年不如我卖一天!这天,来了一伙人,拿着摄像机
  • [新传说]老伙计
    老朱的女儿几年前被一个叫瘸猴的人强暴了,瘸猴被判坐牢。谁知老朱心底的伤痛还没平复,瘸猴却已刑满释放了,整天人模狗样地晃荡来晃荡去。老朱气得牙根直发痒,恨不得一刀宰了他。老朱有个老伙计,叫老白,跟他是发小。这些年,多亏老白时不时地开导劝慰,老朱心里才
  • [民间故事]救命鼠粮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多村民吃糠咽菜还是吃不饱肚子,谁要是能够吃上一口荤腥或者花生黄豆什么的,那简直赛过活神仙了。感谢老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竟然有幸都吃上了。那年我6岁,瘦得皮包着骨头,肚子大大的,隔着薄薄的一层皮,里面肠子的颜色都能看得一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