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林清玄在大陆畅销不绝?

4716

1月2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着名作家林清玄过世,享年65岁。林清玄的散文集不仅曾是台湾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在大陆也有很高的销量,仅2013年4月出版的《林清玄散文精选》,发行册数就有约99.6万册。林清玄也和余光中、余秋雨、毕淑敏等人一道,是中学课文的常客。

说这几位散文家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并不夸张。是什么特质让林清玄的散文可以在大陆畅销不绝?无法对更严肃、深入的问题继续追问,而总是满足于《瓦尔登湖》或《金刚经》似的道理拷贝,是否在成就了林清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文学成就?

《洞见》第409期

林清玄畅销现象:去政治化与精致的中产美学

林清玄走了。有点突然。

昨晚微信群里就传出他去世的消息,媒体人、出版人求证信源,手快的新媒体编辑已备好稿子,但几个小时后,没有回音,以为是谣言,没想到今天被证实。

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我中学时读过很多,《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马尾》《林寺》等,报刊亭里,《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些杂志很喜欢选他的文章,课文里也有,具体篇目记不清了,只记得读他的散文,就像月下闲逛人工园林,有清淡之气,也有雕琢之感,所叙所写,往往是一些有哲理、禅意的小事,传达些许人生的道理。

记得那时候,他的散文是学作文的素材,中学里有很多小林清玄,字里行间有一股装模作样的禅意,当时同学模仿的对象,还有汪曾祺、周国平、毕淑敏、余秋雨、冰心等,爱借鉴的书,则可以追溯到《小窗幽记》《菜根谭》。

大学后不怎么读林清玄了,因为他的散文已不能解答我的困惑。较之鲁迅,问题意识不够深刻,林清玄本身也不是用文章锥心刺骨的人。较之周作人、汪曾祺、林语堂,他的散文也不够隽永。许是因为林清玄太想传达他的道理,有时急切了些,而雕琢感尤在,反而有损文章的质地。

不过,我依然庆幸中学时期读林清玄的日子。他去政治污染的文字、一点点生活的诗意,让我在作文八股和大鸣大放的抒情之外,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文章之美。而现在,当林清玄去世,我想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的散文能在大陆畅销不绝?哪怕是在对纯文学冲击巨大的新媒体时代,仍然流行。

他的散文集不仅曾是台湾图书畅销榜第一(《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在大陆也有很高销量,根据《出版商务周报》公布的数据,2013年4月出的《林清玄散文精选》,发行册数就有约99.6万册。作家出版社也透露,《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曾加印18次,《人间有味是清欢》曾加印14次,销售量均超过20万册,《林清玄菩提十书》《林清玄经典散文系列》也频频加印,有很好的市场反响。而在中学课文上,林清玄也和余光中、余秋雨、毕淑敏等人一道,是文章的常客。说这几位散文家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并不夸张。

mdash; 01 —

林清玄走红关键词一:去政治化

林清玄的散文之所以被大众接受,首要条件在于“亲近”。

他的文字对大众是敞开的,没有学院派刻意建造的壁垒,也没有智识的卖弄,他的散文很少用生僻字、长句,用的典故也多耳熟能详,这一点和周作人、钱锺书就很不同。

周作人虽然散文造诣很高,但他古朴甚至有些文言的遣词造句,还有大量的引经据典,使得大众敬而远之。他最为大众熟悉的散文,比如《北平的秋天》,恰是引经据典最节制,文风也较为白话的,而《风雨谈》《永日集》《药堂杂文》等,就因为难读而远离大众。

众所周知,钱锺书更是一位引经据典的高手,他的书袋和他的比喻一样密实,而他并不以此为卖弄,实在是因为他的求学路径所致。他在学问上继承了乾嘉学派,去英国留学,又习得绅士小品文的技法,融会贯通,自成一路,由此给予读者智性的愉悦,但客观上,对读者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相比之下,读林清玄的散文就不必大费周章,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小民,都能很快读进去林清玄的文章,一是生活化;二是对智性没有太高要求;第三,林清玄对节奏的把握很好,即便在新媒体时代,他的文章也能流行。

而且,尽管林清玄所处的地标对大陆读者别有一番滋味,但他巧妙地避开了政治的光谱,几乎是在虚无政治中建筑自己的美学。林清玄最被大陆读者知晓的散文,如《身心安顿》《烦恼平息》《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红心番薯》《光之四书》等,尽皆关于平凡生活,而远离政治。当龙应台在《野火集》烧起自己的原野,林清玄则潜心佛法,在修行中缓解生活的焦虑。彻底从敏感议题中抽身,书写老少皆宜的画面,让出版商引入林清玄作品消去顾虑,教育者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向学生朗读林清玄的散文,有了课文的推广,加之林氏散文本身的趣味,八九十年代,林清玄如同一道春风吹入千万寻常百姓家。

mdash; 02 —

林清玄走红关键词二:中产美学

但这还不是林清玄流行的关键原因。生活化、节奏感都只是工序,真正将林氏散文捧进千家万户的原因,是他切中了都市中产和预备中产的口味,在字里行间灵活地演绎中产美学。

这种美学的要诀,在于营造出一个去焦虑的审美乌托邦,精致地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在山水明月与佛意参禅中,小心翼翼地呵护现代人的内心安定,从而在一点点意境和审美的愉悦中,消解他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尽管实际上,林清玄的散文并不能化解问题,也不具备化解的职能,但在消费演进的过程中,他的散文已经化作一张精致的屏风,成为中产生活的点缀。这些目标读者以谈论林清玄为趣味,以追求体面的人生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向,至于时代的具体问题究竟如何、我们身边或者远方的残酷,他们也许会怜悯,但绝不会深入,那会令他们不安,也会打破他们的体面,与其如此,不如退居自己的精神田园,用种种精致、休闲之物填充需要慰藉之处,过上所谓优雅的生活。

其实,不只是林清玄,蒋勋、木心、毕淑敏、汪曾祺等散文家的长销,乃至时下流行的灵修、西藏游、新乡村实验等,都能从这一层心理中找到原因。而缺乏真正的精神指引,只能用体面和优雅打扮人生,在实际上经不起的推敲或已然陈词滥调的哲理中得到慰藉,也不只是中产阶级的困局。麻痹灵魂、远离深刻,确乎已成为时代潮流。

当然,指出这一点,并非苛责追求散文生活化、诗意化的散文家们,市场选择了谁,并不由作者自身决定,而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这个上下求索都未必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交给林清玄等散文家,更是强人所难。

然而,无法对更严肃、深入的问题继续追问,总是满足于《瓦尔登湖》或《金刚经》似的道理拷贝,在成就了林清玄的同时,也限制了他的文学成就。除了那并不深刻的玄思和逃避真正问题的悠闲之外,读者无法从林氏散文里获得更多,他能让人感到舒适,但舒适本身就是可疑的。

mdash; 03 —

林清玄走红关键词三:佛系清雅

林清玄有一篇散文,谈的是“人间至味是清欢”,里面有一段:

ldquo;‘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都是清欢。”

我这种“清淡的欢愉”也是林清玄在散文上的追求。而他自己可能也想不到,这种清欢或谓之佛系清雅的趣味,十分合乎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潮流。

改革开放后,散文界兴起了一股去宏大美学的潮流。反思宏大、雄浑的美学,提倡生活化、诗意化的美学,沈从文、汪曾祺、毕淑敏、冯骥才乃至民国的周作人等,他们的作品得以焕发第二春。这种风潮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写作者,曹文轩后来评论汪曾祺时就回忆道:“有见识的读者和评论者,都有一种惊奇,觉得总在作深沉、痛苦状的文坛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的风气。”

今天的读者已经很难理解当时大众对清新文学的渴望,如果没有十年文革对文学趣味的压抑,六七十年代“雄浑”文风对文坛的桎梏,清新文学也就不会在隐忍多年后,于八十年代爆发出它的生命力。这种清新文学就站在雄浑文学的对立面,高度去政治化、个体化,主张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和乡土之中,注重内心的修行,它们文辞清雅、风格闲适,所叙之事多是花鸟虫鱼或底层人物,所抒之情多与佛道并行,这里没有革命也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对回归宁静的向往,而林清玄的文字,恰逢其时。

到九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但追求宁静仍是一大趣味。因为,人们虽然远离了文革,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感到眩晕。城乡巨变,消费升级,现代都市病的问题暴露在中国人的面前,工业革命后狄更斯、哈代、德莱塞、菲茨杰拉德津津乐道的问题,反而成为了中国作家眼中的新鲜事,焦虑成为都市人的习惯,于是,人们急切地想要求得缓解焦虑的灵药,让自己的生活体面、舒服的配方,这也是为什么,新千年后的部分城市人开始沉醉佛道,尽管他们未必真正懂佛学道术,但他们仍然乐于谈论《金刚经》《道德经》,在自己的社交网络感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林清玄32岁入山修行,35岁写成“身心安顿系列”,40岁完成“菩提系列”,创作“现代佛典系列”,他的人生和作品紧密结合,成为佛系清雅的最佳代言人。因之,即便跨越八零后、九零后乃至新千年的不同世代,林氏散文依然畅销不绝,丝毫没有凋零的迹象,而他散文中谈论的“随缘而生”、“缘起性空”,简而言之“放下”的哲学,也就成为一代人的标榜价值。

在去世之前,林清玄更新了一条微博,他说:“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这是这位散文家给读者最后留下的体悟,而我想,思考“为什么失去想飞的心”这个问题,可能比不加反思地走向岁月静好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

宗城,90后撰稿人。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对于这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
  • [新传说]鬼宅
    许文光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为了方便写作,他在市郊买了一套独门独院的二层洋楼。当然,房子是二手货,好长时间没人住了,内外破败不堪,买它也就是图便宜。许文光为洋楼起了个挺雅致的名字——听湖斋,还请来建筑装饰公司的老板吴建洲装修,他们是同乡,也算有些交情。
  • 给女友的早安短信
    1、短短几十年,不要给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需压抑自己,新的一天总有新的活法。祝你早安!2、人生路上,很多时候看不清未来,回不到过去。那么,就别让在眺望未来中流逝,莫让年华在回忆过去中沧桑,把握今天
  • 最新经典有趣的搞笑段子
    1.有一次临时想起来去游泳,顺手在超市里买了条廉价的泳裤,因为没有别的颜色,只有红色。结果,没想到泳裤褪色,我在池子里泡着的时候,下身渗出了一丝一缕的红色出来,荡漾在水中……一个大叔游过我身边,看了看我身下红红的“血水”,又看了看我裸露的上身,一瞬间,他的
  • 恋人间的搞笑一刻
    女:猪头!我这头发会不会很丑?男:不会。你的丑跟头发没关系。女:“男人是肉,女人是调料,没有调料的肉有怪味儿,肉因调料而香,所以调料又叫香料。”男:“没有肉的香料味道更怪,非麻即辣,非苦即涩。”一对情侣漫步在花前月下。男:“还有什么能比这的明月更
  • 这一生,许给谁的温柔
    1.遇见你的那一刻,世界轰然倒塌。听到你喃喃的声音似有若有的绕在我的耳畔,自此沉沦,没有归途。刹那芳华里,我曾是你一见如故的戏子,婉转水袖间的珑玲绣线,高歌千年繁锦的传奇。我落落而舞的身姿,在你逐渐眯起的双眸里如同飞蝶,旋转流年,注定飞不出你
  • 《十二月寒雪》
    再回首尚德,梦寒冰寒霜。将止十一月秋冬,寒冬十一月末至,入寒冬十二月初;寒风吹凉烛光梦,萧萧风声唯誓悦。飘潇黄叶青苔路,寒风吹凉了心,不胜秋风寒,寒冬十一月;临风听落木,等来年,春风起,梦别寒冬,冬。时光在停留在书中,飘潇风影,满地纷飞;秋冬寒风各异,只在
  • 继父泪
    我跪在继父坟前,说:“爸爸,如果您还活着,我就是结草衔环也要报答您的恩情啊!”可再多的悔泪也唤不醒憨憨的继父了。拒绝继父进家门我的亲生父亲是个走村串户的货郎,在一次夜归中被野狗咬伤,感染了急性狂犬病,三天后不幸死亡。那年,我7岁,妹妹5岁。奶奶早逝,
  • 戏说感同身受
    文|李胭常听有人说起感同身受这词,其实,滚滚红尘,行走当中,人有人哀,物有物悲,这世间,实则并没什么感同身受之说。不论是从医学角度看,还是于主观角度说,每个人的心脑活动都是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思维不一样,观念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承受能力等等不一样,造成所
  • 2015精选伤感的句子
    1.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2.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3.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4.你走的那天,我决定不掉泪,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5
  • 梁启超的檀岛之恋
    1899年底,26岁的梁启超受康有为指派,去檀香山开展保皇会的一些工作。檀香山属于东西方交汇之地,要跟洋人沟通交流,没有翻译不行,翻译水平低了也不行。梁启超不懂英文,这就成了开展工作的一个很大障碍。何蕙珍小姐,就是此时与梁启超结识的,成为梁生命中一个“发乎
  • 葬泪
    夜己深,空惆怅,似睡非睡思故乡!心结绪,情绵长,爱恨交织想爹娘!泪己尽,苦难偿,生死离别两茫茫!
  • 凄美爱情图文日志:我们还能再爱一次吗?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 汪国真《嫁给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
  • [新传说]小村纵火案
    天外村小,只有百十户人家;天外村偏僻,四周全是大山,看到的只有巴掌大一块天。因为闭塞,天外村的人祖祖辈辈在这山沟沟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跟水差不多,没啥滋味儿。如今,一个电话就打遍全国,一台电视就知道了整个世界。岁数大的人就捋着胡子说:“这辈子,白活
  • [中篇故事]迷失的河灯
    顺流而下的河灯,竟引来一场血腥屠杀,38个人,不明不白地成了日军枪下的冤魂。所有的秘密都藏于那——一、百姓为啥砸墓碑县长洪汉林从办公室出来,正准备坐车去市里开会,手机响了。电话那头,蕲州镇镇长郭志国火急火燎地说:“洪县长吗?不好了!前天台商
  • 拇指上的初恋
    很多年前,一位年老的女作家给我讲起过她的初恋。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她是八路军中一名14岁的战士。她暗恋着一个大她几岁的士兵,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一个村子里。一天,那士兵被派去前线,她和战友们去送。她知道他很可能一去不回,却没有勇气说出她心中汹涌
  • 此恨绵绵无绝期
    好想一个人静静的追寻自己的轨迹,可是泪水和却还是洗涤不了岁月留下的伤痕。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来我都不会自己的宿命。也许,我曾在这尘世消沉和颓废了二十三年,其实也只因为一段而又的吧!我的心境,总是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在这喧哗的都市中,随风而逝
  • 她
    着实为她失眠了好几宿,梦中她主动吻了我一口。这算得上个浪漫的时刻,激动得我只想写些诗歌。
  • 鬼压床怪谈
    小时候家里在省外租了两层小楼做点生意,一楼是铺面和仓库,二楼则是一排员工宿舍。仓库面向马路的大门平日都是锁着的,唯一出入的通道是与铺面联通的小门。仓库里很暗,堆了一箱箱的货。兴许有灯,但那时我并未见大人们开过,所以也不知道究竟有还是没有。窗棂透进的光很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