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坊古道映斜阳
2609
深秋时节,一个天气清朗、秋光辉映的下午。我们一行人头顶着杲杲的秋阳,沐浴着飒飒的金风,聆听林樾间画眉的啁啾,吸闻阡陌上山花的清芬,骋望田畴里翻腾的稻浪,欣赏山野间迷人的秋景,顺着流水潺潺的山涧,沿着湫隘逶迤的山路,在山野田畴之间不停地逡巡着,显得步履匆匆而又悠闲自在。
我们在苍莽的山野之间不停地跋涉,翻山越岭,爬坡过坎,一边饶有兴趣地走走看看,一边不停地互相讨论着。直至临近傍晚的时候,最后来到五坊村腾岽岭下一个叫做“狐狸凹”的山旮旯里。我们一行人不寻常的举动,自然地吸引过来许多好奇的目光。其实,我们是县政协组织的专题调研组,前来这里了解山垅田的耕作、种植和开发情况。由于县政协将山垅田的耕种和开发情况列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并且确定武东镇的黄埔、川坊、三峙、五坊一带的村庄作为调研点,由我负责带队前去实地察看。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极好的缘由,才有这一趟有趣的山野之行。
我们看到太阳已经西斜,即将抵达西方的山顶,显然到了黄昏时分,计划在此处稍微休息一下,便将结束一天的行程。这时候,前来带路的村干部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进行定夺。他说等一下沿着这条机耕路走回去,可能要多出半个多钟头的时间。如果大家愿意走一段石砌路,虽然有些拥塞难走,却能够节省好些时间,可以抄近路提前赶回去。鉴于现在正值日短夜长的深秋时节,加上山高路远,坎坷不平,只要路上稍微耽搁一下,就要多花费好些时间,等到太阳一落山,就有可能摸黑回家。因此,大家一致赞成从石砌路上走回去,可以节省走路的时间,早一点赶回到镇政府。正是这个村干部的一个提议,让我遇到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有幸邂逅被称作“汀州大道”的五坊古道。
我们在稻田边休息片刻,起身准备返程。在带路的王姓村干部的引领下,从腾岽岭山脚下的水田边出发,走过一段曲折迂回的田埂路,跨过一条流泉潺湲的溪涧,拐过一个树木葳蕤的山隈,踏上铺展于丛林之中的石砌路。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在山脚下迤逦而上,一直向半山腰上延伸。路两边生长着茂密的松树、木荷、乌桕、柞树等各种乔木,还有许多篁竹、芜箕、芭芒、蕨类等矮生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簇拥在山道周围的高坡上,显露出森然肃穆的氛围。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的间隙投射下来,在林樾间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掩映在石砌路残缺的路面上,给人以苍凉而凄清的意象。或许是地域荒僻、人迹罕至的原因,由于长时间没有人踩踏,石头上长满了湿滑的青苔,空气中散发出树叶霉腐的气息。我们喘着逐渐粗重的呼吸,在蜿蜒的山道上攀援而上,不一会儿的功夫,身上便开始渐渐地发热,额头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大家都知道,爬坡上岭是一个考验体能的力气活,虽然前面经过的是一段缓坡路,也许是平时缺少锻炼的缘故,我们却感到有点吃力,实在让人感到内疚。然而,当看到山野间树木葱茏、藤萝披拂、丹枫似火,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致,所有的烦恼都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心情变得异常地愉悦。
我们沿着幽暗逼仄的石砌路,徜徉在苍莽的大山之中,有人兴奋地打起了悠长的唿哨,吓得灌木丛中悠然鸣叫的几只小鸟,张开翅膀“扑愣愣”地飞起来,飞向幽暗的丛林深处。同行的王姓村干部情绪也受到感染,在大家异口同声地恳求下,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谈起了这条古道的来历、变迁以及各种奇闻轶事,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我饶有兴趣地倾听着他的叙述,览眺面前这条幽深古朴的山间道路,头脑中禁不住意念流转,神思飘逸,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思,幻化成绮丽奢华的梦境,飘过历史的烟云,穿越时空的隧道,排山倒海般地奔涌而来。
根据《武平县志》等文献资料记载,在民国以前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平县由于地处闽粤赣三省的边界要冲,被誉为“金三角”。自宋代的淳化年间(公元994年)开始,便从武平场升格为武平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是,由于武平地处偏僻,地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辖区的地位并不重要。据考证,武平县境内从未设过驿站,清代以前仅有铺、塘官道。由于在清代以前,武平县一直属于汀州府管辖,自然存在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所谓的“五坊古道”,古时又称“汀州大道”,这是一条从武平县城东出发,经礤头、牛子岌、到武东的陈埔、黄铺、川坊、五坊,然后进入上杭县境内,再由上杭县境内通往汀州府的主要陆路通道。这条古道在武平县境内总长约30公里,沿曾经 途跨越了三个乡(镇)的十几个村庄。其中,现存最完整的一段石砌路,位于武东镇五坊村的腾岽岭,全部由不规则的块石垒砌而成,全长大约有500多米,路面宽度介于1米到1.5米之间,随着逶迤曲折的山势向上延伸。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这样的道路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应当属于比较高等级的官道,自当令人刮目相看,赞誉有加。当然,我们从古道呈现出来的沧桑概貌之中,还可以窥探到以往漫长的 岁月 里,在这条用粗砺的山石垒砌成的官道上, 曾经 浸染过无数生离死别的悲怆泪水,曾经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 人生故事 。 ( : )
“汀洲路上石崖崖,走过几多石子路。哎呀,心肝妹!着烂几多烂草鞋。”我似乎听到一曲缠绵激越的山歌,从山箐林樾之中袅袅地飘来,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上久久地回旋,诉说着悲苦的命运,蕴含着缱绻的情怀,让人在内心深处产生深切的共鸣。是啊,可以想见在以往的沧桑岁月,这条“上洲下府”的通衢大道上,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行脚挑夫,多少人在这条石砌路上步履匆匆,来来去去,或者为了赚钱,或者为了谋官,或者为了追求其他目的。他们走南闯北,背井离乡,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各人按照各人的人生轨迹,在世道人间艰难地跋涉。呵,悠远的五坊古道!你这条曾经亲历过鼎盛和衰落、热闹与清冷、绮华与破败的沧桑古道,弥漫历史的烟尘,飘逸自然的芳馨,蕴藏醇厚的韵味,透射永恒的魅力,不禁让我神思恍惚,浮想联翩。
我从幻想中回过神来,发觉已经到了“狐狸凹”的山顶上。在夕阳映照的余晖之中,我看到石砌路边的开阔地上,孤傲地肃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旧亭子,显得苍凉而古朴。我心里一动,连忙快速地趋向前去,由远到近,由里到外,极其虔诚地欣赏起这座亭子来。我看见亭子两边的石砌门框上,各镶嵌着一块石匾,四周饰以浮雕花卉图案,石匾上阴刻着“樾荫亭”三个大字,显得苍郁而遒劲。亭子里面的中梁上,用浓墨书写着“大清光绪贰拾柒年岁次辛丑仲冬月众姓立”的字样,从中可以看出这座亭子始建于清光绪贰拾柒年(公元1901年)。我认真观察了一下这座亭子的规制和方位,其为坐南朝北、砖木混合、硬山顶抬梁式的木制构架。西侧墙壁内镶嵌“建造樾荫亭题捐诸公位碑”,其中注明这座茶亭为中正区的义民廖日升、廖藜照叔侄所募建。
根据同行的王姓村干部介绍,坐落在这条古道上的茶亭,原本有五、六座,现在只剩下其中的两座。除了这一座“樾荫亭”外,还有一座“晏然亭”,坐落于武东镇川坊村的大兰田自然村,其建筑规模大致与“樾荫亭”相类似,也是廖日升、廖藜照叔侄所募建,足见其乐善好施、义薄云天的博爱情怀。在山野之间兴建茶亭,让过往的人们有一个短暂休憩的场所,避免风吹日晒雨淋的窘境,是一件荫功积德、造福民众的大善事,纯属义举,必有福报,自然得到世人的赞誉和推崇,应当大力加以褒扬。
走在苍凉的五坊古道上,看到山岭间苍翠葱郁的景象,让我内心暗暗地感到惊诧。我知道这一带原本属于干旱区域,向来是植被稀少的不毛之地。由于土质瘠薄,水源稀缺,灌溉不畅,植物生长缓慢,生态向来十分脆弱,大部分山上都是疏林地,零售星地生长着一些松树、木荷之类比较耐旱的树种。前些年由于群众大部分烧柴,有些人便不惜采取“杀鸡取蛋”的手段,将每一棵小树的枝杈都砍得精光,最多只留下一根树尾巴。弄得满山的树木长得七零八落,稀稀拉拉,活像拔掉了羽毛只剩下尾巴的公鸡,突兀的样子实在难看。而今,到处看上去植被茂盛,林木参天,泉水淙淙,鸟语花香,山岭间呈现一片葱茏碧绿的景象,给了我以颠覆性的印象,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从中说明只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必定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馈。
我站在山脚下的公路边上,回望蜿蜒曲折的五坊古道,笼罩在一片氤氲闲逸的暮霭里,飘忽在斜阳夕照的光影之中,发散出一股冷峻而庄严的意象。由于现代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以往人员往来密集的五坊古道,早已失却其往日的繁华,呈现出一派荒凉冷清的景象。然而,五坊古道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却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发现、去挖掘、去更好地全面传承和发展。
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