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4987

发布:2021-08-23 22:47:57  来自 浅夏丿初晴 觅知友会员

来源/心草雪月

大概是从2010年起,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对于当下的中学生来说,这该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大好消息。

回想我自己的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上最厌烦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

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

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开篇“(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为什么要把这些留学生比作小姑娘,用“标致”形容他们隐含作者的什么思想?

ldquo;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么意味?

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私塾先生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友邦惊诧”论》,如何解释“国将不国”,这两个“国”分别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故乡》中闰土为什么变得拘谨了,豆腐西施为什么会这么尖酸势利?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两棵枣树?

反正问得最多的就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真是莫名其妙,我又不是鲁迅肚子里的蛔虫,我哪里知道啊!

老师把问题逐个抛出来,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终于等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她会把这些答案抄在黑板上,然后督促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因为鲁迅的文章是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占太多分。

于是我们每天不停地抄了背,背了抄,也时不时发几句牢骚:鲁迅先生累不累啊?写一篇文章搞那么多暗示,难不成他是曹雪芹的徒弟?他的句子就一定要这样理解吗?我就不能换一种解读?

后来笔记抄多了,听老师翻来覆去分析久了,我们也总结出一套鲁迅课文的应试诀窍。比如,让你分析底层贫苦人民的话,答案中一定要出现“劣根性”三个字;如果要评价旧式知识分子,就要有“封建迂腐麻木”之类的字眼;剖析官僚阶级,记得使劲往坏了写,什么凶残、虚伪、黑暗,这些负面的词尽管往上堆。

于是,中学几年下来,鲁迅先生终于在应试教育的填鸭灌输和过分解读中,被读死了。

整个中学期间,我总觉得他的文章枯燥、无趣、烦闷,看到就头痛,以至于高中毕业后,极少自觉读他的任何作品了。

我和很多人一样,真正喜欢鲁迅是在步入社会以后,尤其是亲见过一些残酷的社会现象,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过努力却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被硬塞进脑袋的鲁迅先生会不经意地蹦出来,陪你一起发发牢骚,针砭时弊。这种感觉太像潜伏在黑暗处的火花,深埋在地底的惊雷,多年之后,居然带给你重见天日、浩然警醒的震撼。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可是只要曾经读过先生的文章,哪怕当时懵懂,但总有一天会真正了解他的深意。就像我们从小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那时连字都不识,自然无法理解其中内涵,但是没关系,等多年以后,你初谙世事,那些绝妙好诗会不经意从脑海中迸发出来,指引你的当下和未来。一流的文学就这样开辟鸿蒙般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

再回头看看教材删减鲁迅文章这一举措,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我感到的是一种心虚的快乐。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学生先被老师要求背整个单元的英语单词,立即心生悲伤,很快老师又“良心发现”,放宽要求,告诉大家非划线单词可以不背,学生的心情会立马快乐很多。然而这种快乐终究是不踏实的,因为那些被你落下的知识,如果越积越多,将来会成为你学习上的阻碍,再重新补上,就积重难返了。少时错过鲁迅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要删减鲁迅的文章,教育部门给出的官方解释不外乎两点,第一,鲁迅的文字晦涩难懂;第二,鲁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

这两个方面看似有些道理,细细想来都站不住脚。

首先,从文字表达上来说,我想问一句,中学生连古人写的文言文都要学,难道鲁迅的白话文比那些文言文更难懂?古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要当作通假字来记,难不成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要艰涩?很显然,第一点理由根本说不通。

至于鲁迅文章的时代局限性问题,我认为,鲁迅的作品看似写时代,实是写人心。他的大多数文章,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尤其是先生的大多数杂文,完全适用于当下。

比如,他写虚伪的养成:“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他分析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句话非常具有普适性,哪怕在商业谈判上也很管用。

ldquo;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现在也是如此吧。

ldquo;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一句简单的加油,激励过多少陷入荆棘中的人。

学近代史学到憋闷时,很容易想到鲁迅《电的利弊》里的一句:“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寥寥几笔,直刺要害。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鲁迅的很多文章批驳的不只是封建社会、反动势力,更是所有腐朽丑恶的思想。从古至今,他笔下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一直在,他笔下的千夫指也一直有。只是他的文风太过辛辣,句句鞭辟入里,总让有些人听了不自在。

或许,被删减不是文字表达,更不是读几遍才能懂的问题,而是他的傲骨、直白,他的愤青气质与当下格格不入了。

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小学教育教不教鲁迅,本质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鲁迅这种有良知、敢说话的文人。而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直面自身的问题,敢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鲁迅的文章,最可贵的是其思想的独立性。这与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倡领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谋而合。而鲁迅给世人留下最有价值的,不在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而是给了我们一颗分辨是非曲直的心。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

可是,等读懂了鲁迅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鲁迅。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鬼月谈鬼,各类鬼怪分类大全
    去年,我在鬼月打了这篇文章,鬼月竟然三次梦见自己照到照片。我也已经许久没梦鬼了。不过,前一阵子,又三次梦鬼了。鬼还向我招手呢!也许是我不该去东海墓地照相的,
  • 老村惊魂
    编者按:这个世界只有爱,才能得到快乐,但也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恨。文章意向大度,具有真情的爱意,倾向于收尾的美。以这个为中心,去写一个的故事。小说描写细
  • 冷川乐小柔
    编者按:一个另类的倩女幽魂。乐小柔和冷川是前世的怨侣,一个做了鬼,一个却成了茅山道士。无意间相遇,两个人之间的余情未了。两人度过一段甜蜜的岁月,可惜恶鬼丛生
  • 杀人手机
    编者按:一个荒诞不经的噩梦居然成为血淋淋的现实,一部普通的手机也成了杀人的恶魔。其实这“恶魔”也许就住在我们心里。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这样的“恶魔”,那是人
  • 搞笑名人谈鬼
    世界上本没有鬼,只是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鬼。------鲁迅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说四个字:“我要做鬼!”如果非要在这四个字前加上一个期限,我希
  • 毕业五年后,你会在哪里?
    我有时候也在问自己:毕业后五年,我会在哪里?  毕业后,有人工作,有人继续上学……希望看了这篇文章能让给人启迪,所以我希望它能帮到正在迷茫中的你,如果你看完
  • 《渡荆门送别》赏析
    作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文解释】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
  • 这张彩票送得冤
    办公室两男三女共五个人,只有郭昊是个不折不扣的烟鬼。想当初郭昊就是借着这烟熏火燎之势,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从而被特招到这家杂志社做了一名文字编辑。也许是
  • 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
    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名曰“曹德旺:曾国藩这12个字遗言,挂在我办公室50年,让我百战百胜!”那12个字是“敬胜怠,义胜
  • 等待我的离去
    她的文字直指心灵和生命珍惜生活,珍惜当下,因为活着就还有希望。小编推荐外国版《花田半亩》,花季女孩的绝症日记,比《此生未完成》更灿烂的生命表达。这是一部让整
  • [悬疑故事]噩梦惊魂
    梦鬼李大同是良马镇上的中学教师,这天上完课回家,已经是晚上。李大同觉得有点头疼,吃了点安眠药倒头就睡。恍惚中,李大同仿佛听见有人开门进来的声音。勉强睁开眼睛一看,只见妻子刘若兰正笑眯眯地坐在床边,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李大同正要说话,刘若兰从挎包里面掏
  • [新传说]高山云雾茶
    李校长这会儿成了香饽饽,原因是他掌门的城关小学成了这个县最有名气的学校,据说,进了这所学校的学生,今后大多都能考上重点名牌学校。因此,学生家长们想尽办法四下活动,只要李校长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有学生家长们追踪的身影,目的就是想让李校长接纳他们的孩子。
  • [中篇故事]每个女孩都是天使
    1。有心栽花花不发简宁是公认的女强人,在一家集团公司担任总裁,但相比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简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偏偏丈夫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于是两人之间摩擦不断。后来,丈夫去了国外,夫妻关系名存实亡。这些年幸好有女儿蓓蓓相伴,日子才
  • [幽默故事]霸王别“机”
    不可思议吧,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我们现在人手一只的手机还有段不了情呢!且看——话说楚霸王项羽最初是不用手机的,这一天,军营里来了位美眉,自称虞姬,是来推销手机的。项羽很忙,没心思听她瞎掰,正要拒绝,虞姬说:“大王你就买一部吧,发号施令
  • [幽默故事]待她长发及腰
    马亚辉和刘璇璇是大学同学。刘璇璇长的文文静静的,留着一头男孩子式的短发,说话干净利落,给马亚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常常主动和她讲话。慢慢地,他们的眼神里有了朦朦胧胧的东西,有了躲躲闪闪的情意。有一天,他们的话题是古代美女,又从美女谈到长发。马
  • [悬疑故事]生死豪赌
    马强身强体壮爱好旅游,这不,双休日一到他便孤身一人进了青云山,青云山景色清幽鸟飞兽走,马强神往不止一两天了。马强在山里一边走一边观赏,手中的数码相机一刻也不停地按动,忽然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色彩斑斓的长尾鸟儿从枝头飞过,马强顿时兴奋得迈步就追,越追越
  • [幽默故事]受奖的理由
    年终岁尾,上级要来单位检查工作,领导在会上三令五申:“编筐织篓,重在收口。这次的检查包括安全、卫生、组织学习等方方面面,检查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单位年终评先选优,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领导的话虽然不多,却句句在理、切中要害,同事们
  • [海外故事]小偷杰克
    杰克是个惯偷,一年前意外失手,被捕入狱。这天是他重获自由的日子,他又来到去年失手的地方,暗下决心: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此时这户人家灯火通明,杰克蹑手蹑脚地来到窗前,客厅里只有一对母子,餐桌上是丰盛的晚餐,看来似乎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阵阵
  • [新传说]有贼入室
    阿丁是个外卖小哥,由于心细,送单总比别人多。这天中午,阿丁接到一个新订单,来自北郊的幸福小区。阿丁去过那个小区,很破旧,租住的大多是外地人。阿丁给七楼客户送完餐,等他下到三楼时,发现有个瘦高个正在301室门口贴小广告。这种巴掌大的纸
  • [幽默故事]抓贼绝招
    老王是个教师,退休后回老家在屋后一个水塘里养起了鱼。不料,鱼还没长到三指大,就经常有偷鱼贼光顾,老王为此烦恼极了。这天,有个叫小路的学生来探望老王,得知老王的鱼常被偷后,帮他想了个主意。第二天,小路跑出去买了个绿色的小盒子,一头扎进老王的书房,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