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糠窝头
1937
初一(1)班班主任司马老师这几天一直愁眉不展,不为别的,只因为学生中的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本子还有好几页就不使了,铅笔用了半截就扔了,馒头刚咬了两口就不吃了,还有……实在太不像话了!这样下去如何了得,学生的节俭习惯又怎能养成!还有更为烦恼的是,为这事校长已经先后找了他两次,要他尽快拿出办法解决,否则他这班主任别当了。校长临走拽下的这句话让他一连几夜睡不着觉。
司马老师知道,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知道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可这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的。还有,这些年家家户户生活条件好了,有些做家长的就没给孩子带好头,他这老师一时半会儿怎么能管得了?可他清楚自己是人民教师,不管不行,管不好也不行,到底我该怎么办?
又是大半夜没睡。司马老师躺在床上,冥思苦想着,脑子里乱糟糟的,一忽儿东一忽儿西,许多往事如赛跑似的你追我赶地拥出来。司马老师的记忆哗啦一下回到了20多年前,让他想起了那年村里召开的那次忆苦思甜大会的情形。那时他才五六岁,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被大人领着到大队屋开大会,那次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会上发的那两个糠窝头。他清楚地记着那两个糠窝头,又碜又硬,味道难闻死了。虽然难以下咽,他还是坚持这一点一点地吃下。就是这两个窝窝头让他永远记住了什么叫旧社会的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新社会的甜,什么叫把好日子当苦日子过。
想到这儿,司马老师脑子里灵光一闪,有了,我何不嫁接过来,也在班里开个忆苦思甜主题班会?也好让学生体验一下过去的苦和父辈的艰辛,从而从点滴做起养成节俭的美德。
司马老师很为自己的这个点子感动,他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天才,多日来笼罩在心头的愁云刹那间一扫而光,只觉得眼前阳光明媚,神清气爽。
我要亲手蒸一锅糠窝头,让每一个学生都尝尝。对,就这么办。司马老师仔细回忆了当年的那两个窝头。他记得父母告诉他那是用花生皮、地瓜秧掺了一点地瓜面做的。制作不难,工序也很简单。说干就干。他立即动员妻子和自己一起跑到乡下,买来了花生皮、地瓜秧面、地瓜干面,连夜蒸了一锅糠窝头。
窝头蒸好了,圆圆的,黑不溜秋。司马老师抓起一个咬了一口一尝,又苦又粗,真的难以下咽。一个问题冒出来:学生要是不吃怎么办?自己岂不是白忙活了?他和妻子商量了一夜,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定出了详细对策。
第二天一上课,司马老师就将窝窝头带到了教室。他在一笔一顿地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下了“弘扬勤俭节约光荣传统,做新时代合格中学生”几个大字,写完司马老师又用红粉笔认认真真地描了边。司马老师一抬头,正巧一束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黑板上,那几个大字显得越发光彩夺目。司马老师满意地笑了。
班会开始了。司马老师站在讲台上,深情地回忆了多年前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忆苦思甜大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要接过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真正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接着,司马老师给全体同学每人发了一个糠窝头。司马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80年前,回到旧社会,每人必须吃掉手中的窝窝头。相信大家吃完之后就会懂得我们这次班会的主题。好,现在开吃!
司马老师边说边往台下一看,却见同学们一个个好奇地望着手中的窝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先动嘴。司马老师正要张口,只听后边有个同学说,这窝头味道很不错,蛮好吃呀。也许是受了这个同学的感染和鼓动,学生们一个个举起窝头,先是小口小口咬着嚼着,继而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看着学生有滋有味地吃着,司马老师欣喜地问道,同学们,这窝窝头味道怎么样,好吃吗?
味道好极了,我以前从没吃过这样好的东西。
老师,还有没有了,我想再来一个。
老师,我也想再吃一个。
回家就让爸妈做。
……
学生们七嘴八舌,嘻嘻哈哈地说着。
司马老师一时间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忆苦思甜班会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看着手里的最后一只窝头,他不知道是给学生还是自己吃掉,一时不知所措,脑子里陷入了无尽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