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十二种高级错误

3480

发布:2021-12-13 17:49:10  来自 拧巴小姐姐 觅知友会员

一、不善于打破

面试开始时,应试者不善“破冰”(英文直译,即打破沉默),而面试官打开话匣。面试中,应试者又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主动说话,结果使面试出现冷场。即便能勉强打破沉默,语音语调亦极其生硬,使场面更显尴尬。实际上,无论是面试前或面试中,面试者主动致意与交谈,会留给面试官热情和善于与人交谈的良好印象。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面试官是忌讳与应试者套近乎的,因为面试中双方关系过于随便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面试官的评判。过分“套近乎”亦会在客观上妨碍应试者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作好专业经验与技能的陈述。聪明的应试者可以例举一至两件有根有据的事情来赞扬招聘单位,从而表现出您对这家公司的。

三、为偏见或成见所左右

有时候,参加面试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面试官,或该招聘单位的负面评价会左右自己面试中的思维。误认为貌似冷淡的面试官或是严厉或是对应试者不满意,因此十分紧张。还有些时候,面试官是一位看上去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小姐,心中便开始嘀咕:“她怎么能有资格面试我呢?”其实,在招聘面试这种特殊的采购关系中,应试者作为供方,需要积极面对不同风格的面试官即客户。一个真正的销售员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他的是无法选择的。

四、慷慨陈词,却举不出例子

应试者大谈个人成就、特长、技能时,聪明的面试官一旦反问:“能举一两个例子吗?”应试者便无言应对。而面试官恰恰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在面试中,应试者要想以其所谓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取信于人,唯有举例。

五、缺乏积极态势

面试官常常会提出或触及一些让应试者难为情的事情。很多人对此面红耳赤,或躲躲闪闪,或撒谎敷衍,而不是诚实的回答、正面的解释。比方说面试官问:为什么5年中换了3次工作?有人可能就会大谈工作如何困难,上级不支持等,而不是告诉面试官:虽然工作很艰难,自己却因此学到了很多,也了很多。

六、丧失专业风采

有些应试者面试时各方面表现良好,可一旦被问及现所在公司或以前公司时,就会愤怒地抨击其老板或者公司,甚至大肆谩骂。在众多国际化的大企业中,或是在具备专业素养的面试官面前,这种行为是非常忌讳的。

七、不善于提问

有些人在不该提问时提问,如面试中打断面试官谈话而提问。也有些人面试前对提问没有足够准备,轮到有提问机会时不知说什么好。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提问,胜过简历中的无数笔墨,会让面试官刮目相看。

八、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模糊

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很多人只有,没有思路。比如当问及“您未来5年发展计划如何?”时,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我5年之内做到全国销售总监一职。”如果面试官接着问“为什么?”应试者常常会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都离不开您对个人目前技能地评估以及您为胜任职业目标所需拟定的粗线条的技能发展计划。

九、假扮

面试官常常会问:您性格上有什么弱点?您在上受过吗?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其实这种回答常常是对自己不负的。没有人没有弱点,没有人没有受过挫折。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受的挫折,才能造就真正成熟的人格。

十、被“引君入瓮”

面试官有时会考核应试者的商业判断能力及商业道德方面的素养。比如:面试官在介绍公司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之后或索性什么也不介绍,问:“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您1年之内逃税1000万元,那您会怎么做?”如果您当场抓耳搔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举出一大堆方案,都证明您上了他们的圈套。实际上,在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大企业中,遵纪守法是员工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十一、主动打探薪酬福利

有些应试者会在面试快要结束时主动向面试官打听该职位的薪酬福利等情况,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素养的面试者是忌讳这种行为的。其实,如果招聘单位对某一位应试者感兴趣的话,自然会问及其薪酬情况。

十二、不知如何收场

很多求职应试者面试结束时,因的兴奋,或因的恐惧,会语无伦次,手足无措。其实,面试结束时,作为应试者,您不妨:表达您对应聘职位的理解;充满热情地告诉面试者您对此职位感兴趣,并询问下一步是什么;面带和面试官握手并谢谢面试官的接待及对您的考虑。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幽默故事]难偷的60万
    孟发财是个小偷,一直想大干一票,最好能保他一辈子吃喝不愁,不过,如今有钱人的防盗意识很强,孟发财迟迟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这天,孟发财溜进一家高级饭店,想从顾
  • 糖人
    任何事物都有个代价,如果一间银行换你三年寿命,你换不换?包着金纸的巧克力好似金块,真假原来分不清。「我要这一、二、三块!」「我要这块、这块,还有这块!」一盒
  • 殷婆婆的笑
    人一辈子。要犯很多错误。有些错误可以改正。但有些错误。永远也不能改变。她象是一条冰凉的蛇。总缠在你的心里。叫你一辈子也得不到安宁……那年。我刚上初二。我们那
  • 谁是第一位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高级将领?
    胡乾秀,湖北阳新县木港镇枣园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五十八师参谋长,1950年入朝参战,12月20日在朝鲜长津湖参加围
  • 不秒回微信的人,一看就不靠谱?
    1前几天,我哥去应聘一家公司,经过几轮笔试面试,终于拿到了offer。HR给他发了一条微信,让他下周就可以来上班。双喜临门的是,当天我嫂子刚好也要生了,我哥
  • 我要是长成你这样早去死了
    有些事情该让你知道了!天,是用来刮风下雨地;地,是用来长花长草地;我,是用来证明人类伟大地;而你,就是用来炖粉条地。结婚是失误,离婚是觉悟,再婚是谬误,复婚
  • 应聘干部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决定入驻中国台湾市场,因此准备在当地培养出一批高级干部,因此举办了招聘仪式。因为要求的标准非常高,许多刚出社会的年轻人都
  • 爱的确不是那么容易
    一:向她承认错误承认你做错了,即使你并不认为你是错的.提出分手,必然有她的理由.为争辩,只能将自己和她划分到对立的两端.不妨先承认自己做错了.你了解,你一定
  • 经典幽默捧腹笑话集萃
    教官真乃神人也最近老说双胞胎换着吃自助餐,我想说你们都弱爆了,哥们儿考驾照的时候,有对双胞胎兄弟换衣服考驾照,最后被考官识破了,原因是哥两笑的时候一个漏左边
  • 我想对你表白
    其实我没有一种错误是属于彼此的存在,你强求我去亲吻的感觉,时至今日也不敢,只好自己放肆在眼底还有眼泪的刹那,我想对你表白,如果那么样是对的话,误以为我的歌声
  • 为赵本山编戏的“拼命三郎”
    是赵本山的声音,兴奋得不知说什么了2003年,尹琪从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后,任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创编室编导。从2005年开始,他为辽宁电视台春晚创作小品。4年多时间,先后为潘长江、林永健、小沈阳等创作了10多个作品。2008年11
  • 从监狱里走出的企业家
    一次违法的维权酿成大祸。一段岁月的改造改变人生。在江苏省苏北某县有个颇具规模名气很大的新兴企业——江苏吴天集团。这个2006年创建、占地40多亩、拥有员工近200人的企业,现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超过3000万元,成为当地的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而这家企
  • 待到山花烂漫时
    曾经在三尺讲台播种希望,让心田长出智慧的幼苗。心血凝成滴滴雨露,青春化作道道光照。奉献一腔真情,付出几多辛劳。悠悠岁月里恪尽园丁职守,滚滚红尘中摒弃心灵的浮躁。希望的幼苗转眼花繁叶茂,心灵的旷
  • 你不够优秀,因为你不够孤独
    一家著名公司的董事长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公司危机均化险为夷,使企业屹立不倒,记者问他:“您令公司转危为安的灵感来自何处?”他说:“林中独步。”我深有感触,有的时候,我们忙碌了很久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因为我们焦急的情绪和浮躁的心态掩盖了事物的本质,这
  • 为虚荣买单
    高中时家境不好,但我偏偏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有一次和隔壁高中的女生联谊,宿舍里的几个人都欢天喜地的,只有我愁眉不展。理由很简单,便是我脚下那双破烂的球鞋。我认为把它穿出去恐怕会让女生笑话。我想了许久,便向隔壁宿舍的同学借球鞋。那个同学是我的好哥们,刚买了一
  • 奶奶的星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
  • 爱哲学的蔡大脑袋
    五年前蔡大脑袋辞去公职离婚到北京大学读博的理由,一般人绝想不到,他是为长寿跑到北京去的。电话里我问他你到北京读博跟离婚碍不上呀?他说我就是要离哦选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东西深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出来,别瞎耽误老婆了,我们俩是好说好散的。我说你原来在重庆
  • 朋友
    1991年5月,我参加“纪念五四运动72周年”演讲比赛,准备一亮相就大声武气地喊:“72年前的今天,五四运动怒潮排空”。激情溅得一礼堂都是。其实我自己写的开头是“今天风和日丽,我来缅怀五四先驱”。老爸说压不住场子,就给改了。谁知道演讲词竟会撞衫?我的
  • 筷子悟语
    (一)一支筷子在深夜跳出筷子筒,藏在橱柜后面。筷子想,明天主人一定会为找不到我而焦急万分的。可是,筷子在橱柜后面一待就是半月,浑身落满灰尘。它也没有发现主人寻找的迹象。直到主人卫生大扫除时,偶然发现了它。筷子想:真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重啊。(二)主人吃
  • 于文静:带着四个“妹妹”出嫁
    在北京市通州区一个小区里,有一户特殊家庭,30多岁的女主人和丈夫带着4个花季之年的妹妹共同生活,平日里女主人对4个妹妹呵护有加。邻居们都说:“这个姐姐年龄不大,却像母亲一样精心照顾着妹妹们,现在这样的女孩真不多见!”然而直到2012年大家才知道,她们5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