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琐忆
888
高中生活琐忆
宝塔山人
二〇一八年七月
浅秋九月,学校将举办“延安中学八十华诞”庆典。闻知此事,我便觉得该写点什么,作为给母校八十华诞庆典的献礼,同时也以此表达我对高中时代学校领导和我的那些依然健在而长期难以相见的老师的感激和思念,并对已逝老师的祭奠。
我是延中高83届6班学生。1980年8月31日上午,我在母亲的陪伴下到凤凰山下的粮站办理了转粮手续,下午来到我仰慕已久的延安中学报到。那时的延安中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是难以想象的,提起延中人人仰慕。每当在街上遇到戴有“延安中学”校徽的老师和学生,那真能让人美美地羡慕一阵子。记得那天上午在粮站办理转粮手续时,粮站的工作人员一看我是为上延中而转粮的,他们一个个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办了转粮手续,上学期间的吃粮问题就跟城里人一样,我可以拿着粮票直接在学校领取饭票。这让我提前三年享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我们83届是延中高中两年改三年的第一届,我有幸能上延中,而且赶上了两年改三年,真是幸运之至。这为我后来顺利地考上学,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延中,全校初高中总共30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每年级4个班,240多人,高中18个班,每年级6个班,360多人,面向全市招生,能上延中高中,真可谓难乎其难。全校教职工100多人,可谓名师云集,全市各学科的权威教师都在延中,学校许多老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 ( : )
那时,学校书记是李善英,米脂人,五十多岁,中等个儿,大背头,为人和蔼可亲。他十七岁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拼搏了一辈子,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先后两次受毛主席接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延安地委和行署授予“陕北教育界泰斗”称号。
那时,学校校长是李纯华,陕西永寿人,时年四十多岁,身材匀称,个子较高,平时表情严肃,模样和表情都有点像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但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说话时语速缓慢,不急不躁,尤其是在大会上讲话时,音色浑厚,字正腔圆,思维缜密,逻辑性极强,听他讲话,宛如上一节趣味性强、内涵深刻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如有老师遇到困难,或者对有些事情想不通,只要从他办公室出来,都会面带悦色,心情舒畅地离开。那时学校还没有实行集体办公,因此,老师们一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去他办公室坐一坐,和他聊聊工作上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接待。如果他有事忙,他会直接给来人说他忙,让改天再来,来人也非常理解。
我们刚入学那段,教务处主任是赵廷贤,副主任是高世好,两位主任都是教数学的,而且都教过我们数学。不久之后,赵廷贤调走,高世好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主任。
高世好,长安人,时年四十出头,为人和善,处事公道,知识渊博,他不仅课上的好,而且管理能力极强。他讲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每当开口讲话,他就会说:“哦,我有几个意思。”他待人和蔼可亲,对老师如兄弟姐妹,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记得在我上高二时的那个暑假,班主任杨永学回老家,让我给他看门,所以我就住在杨老师的窑里。有一天中午,高世好老师正在与其他老师在杨老师他们住的那排窑洞的窑檐下下棋,突然下起了大雨,其他老师都跑回家了,然而高世好老师却来到我住的杨老师的窑里。他进来时见我躺在床上看书,
便跟我打了个招呼,然后顺势就斜靠在另一张单人床的床头,跟我聊了起来。之前,他从杨老师那里了解了我的很多情况。因为我是班长,杨老师经常在他和校长面前提到我,所以他和校长对我有了解。在这次聊天中,他一直鼓励我好好学习,要争取考上学。之后一年,我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考上了西安外院。
在83年寒假放假的第二天,我从西安回到延安。那时西安到延安只能坐汽车,加之路也不好,回来天已黑,我在亲戚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我在原来的百货七门市花了8毛钱买了一包饼干回到学校,打算去看望一下班主任。刚入校园,就遇见了高世好老师。当他看见我的时候,远远地就跟我打招呼,并要我去他家坐一坐。盛情难却,我只好跟他到了他家。
到他家,他跟我跟我聊很多外院和延中的事情。最后,给我说:“好好学习,将来毕业就回咱学校来。”听了这话,我感觉他似乎当了校长了。最后,我从他家出来,又去七门市买了同样的另一包饼干,去拜访了杨老师。在杨老师处,我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高世好老师就是已经当校长了。
83年暑假,由于李善英书记退休,李纯华被组织任命为学校党委书记,高世好接替李纯华当了校长。在我毕业时,高世好校长与李纯华书记商量想要我回学校工作。他们说我能吃苦,能坐得住,打算让我回来搞行政,坐办公室,最后高世好校长还在两周内连续给我我校分配领导小组写了两封信,要求把我分配回延中,而且一封信的语气比一封强烈,并强调如果不把我分回延中,再分来谁他们都不要。分配小组见状,只好改变了对我的分配,直接把我分回延中。
回到延中后,在我报道的那天,正好路过李纯华书记的办公室门口,李书记看到我后,就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并告诉我:“我们原打算让你直接坐办公室,后来又想,你学了一次专业,还是先教两年课,巩固一下专业,然后再给你调整。你看行不行?”
听了李书记诚恳的话语,我真是感激之至。我就当面回答:“行。谢谢您!”
两年后的一天,李书记找我,问我现在有没有什么想法。当时,因为我所带的初89届2班各方面情况都很好,我不舍得离开学生,就婉拒了李书记的好意。
那时,学校的领导从书记、校长到科室主任都没有一点架子,他们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为人平和,处事公道,以心换心,总是跟教职工融为一体。他们做领导就是为大家服务,没有人只想着贪图私利。领导与领导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领导待教职工敬上爱下,不以权压人,平等待人,不会厚此薄彼,看人下菜;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相互团结,关系融洽,互相帮助,真像一个大家庭;师生之间,老师待学生视如己出。在教育学生中,老师们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一丝不苟。如果学生有困难,通过申请,学校可以给予贫困补助,教职工也会自告奋勇地出面资助。教职工有困难,领导会主动关心。记得我校现退休职工薛建强原配妻子生病,最后去世,造成他一度经济极度困难,学校领导商议决定学校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资助,而且还动员全体教职工为其捐资救助。我校职工曹宏伟结婚时,学校领导亲自主持,在校会议室为其举办了由全体教职工参加的俭朴、热烈、温馨的结婚仪式。那时的学校工会经常根据教职工的需要,从外面买些米、面、油、菜、水果、煤、柴等生活必需品发给大家。教工食堂还每年都利用食堂的剩饭剩菜自己养猪,来改善教职工的生活。
总之,那时的学校领导胸怀事业,在对教职工的管理方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职工,以亲情凝聚人,以关怀激励人,领导与教职工上下同心,在教职工团队中形成了谋事不谋人,团结和谐,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
在延安中学高中三年,我有过三位班主任,其中留下映象最深刻的是寇斌武老师。寇斌武老师是我入延中遇见的第一位班主任。那时,新生报名是两天时间。第二天下午,学生都报到后,我们都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等班主任来。当时,教室的门是敞开着的,初秋的骄阳透过门窗照进了教室。大约三点钟的时候,从教室门口缓缓地进来一位四十多岁,瘦高个儿,身着一身半旧迪卡兰中山装,头发有点凌乱,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白框近视镜的男子。他踏上讲台,以平缓的语气向我们做了自我介绍,说他叫寇斌武,是我们的班主任。然后,他给我们讲了班级要求,并指定我为班长,又点了另外一个叫高峰的为副班长。开玩笑地说两个都姓高,便于他记住。之后,他告诉我们座位就不排了,自己想跟谁坐就跟谁坐。最后,他就让我安排打扫卫生。我们就这样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
寇斌武老师平日里爱看书,爱思考,少与人接触,少言寡语,从未见他笑过,总感觉在他身上有一种仙风道骨的韵味。每当进入课堂,他讲起课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入浅出,对知识的讲解滴水不漏,清汤沥水的。听他讲课确实能感觉到他的深度。
高一第一学期,他教了我们一段时间后,由于身体状况,就换了老师。在高二分科以后,寇老师又给我们代课了。寇老师一个人在延中,他的家人都在西安。
他这个人在生活上很不讲究,甚至可以说有点邋遢。他每次吃完饭不随时洗碗筷,而是将他们都泡在锅里或盆里,用得没碗筷了,才集中洗一次。为了让他精心教我们课,给他更多的时间,我这个班长和班上同学商量后,每周帮着寇老师干一次家务活。女生每周去一组,帮寇老师洗碗筷、收拾屋子、洗衣服,男生去一组,帮着他倒炉筒子、劈隆火柴、打扫卫生。我们的行动令寇老师很感动,他在教学上表现的更好了,真是一心一意,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教学,而且偶尔还能看到他脸上露出一丝的笑容。
在82年元旦前夕,寇老师调到西安交大附中去了。临他走前,我们一班同学商量想给他送个纪念品,可是想来想去不知道送什么好。最后,我提议给他送一块榆林毛毯,每当他盖着毯子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那时,一块榆林毛毯一百多元,是个不小的数字。当班主任得知此事后,被班主任否决了。理由是毛毯太贵,加重同学的负担。最后,我们只好买了个相册,每个同学将自己的照片夹在里面,给老师写了一句祝福的话送给了他。离开延中的那个清晨,学校派车给他搬家,并送他到西安。我和住校的同学一起都早早起来帮他装车,并把他送到大门外。在后大门外,车停在路边等着他,他跟我们一一握手话别,难舍难分。最后,他转过身上车。我看到他背对着我们的时候,用手偷偷地擦着眼睛。
83年10月的一个周六下午,我独自一人去西安交大附中拜访了寇老师。我敲门后,来开门的人正是那位瘦高个儿,依然身着半旧的兰迪卡中山装,头发有点凌乱,鼻梁上架着深度白框近视镜的熟悉的寇老师。当他看到是我,赶紧把我招呼进办公室,给我腾空了一把椅子让我坐下。
他的办公室本来就不大,安了一张单人床,床里面靠墙的一侧摞了许多书,书架、凳子、椅子上都堆满了书,办公桌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本,一张课桌下面的锅里泡了一锅的吃过饭的碗筷。他的习惯和原来在延中时完全一样,没什么改变。那天,他跟我聊了很多。他给我讲了他的过去、他在交大附中的情况以及他的家庭等。看到他那锅里的碗,我主动起身帮他洗了碗。我与他聊了两三个小时,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也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与寇老师不相见迄今已有三十五年了。他现在已有八十岁了吧。不知他现在是否还健在。如果健在,不知他是否安好!
带我们时间最长的班主任是杨永学老师。那时的杨永学老师也是四出头,与李纯华书记都是永寿老乡。杨老师身高清瘦,留着左偏分头,嗓子有点嘶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为人和蔼、善良、乐于助人。在班级管理上,他大胆放手让我去管,有什么事情,他就告诉我去组织落实。有时候,校长问他怎么看起来很清闲,他就自豪地告诉校长他们班有个很负责人的好班长。渐渐地,校长书记都知道我的情况了。那时,高考前要预选。预选上的才能参加正是高考,我班有几个没有预选上的同学,他们一度情绪低落,杨老师知道后就告诉我去安慰一下这些同学。得令后,我代表杨老师看望了那些同学,使他们的心得到了一点慰藉。
高考过后的一天,我去了杨老师宿办室。杨老师问我:“你看咱们班谁能教了初中英语?张坪公社中学让咱们学校给他们推荐一名教英语的老师,你给我推荐一个吧。”我听后,就给他推荐了牛生军。很快,牛生军就去张坪中学报到当了老师。
我从大学毕业回延中后,仍然受到杨老师各方面的帮助,令我感激至深。2013年我们同学聚会,我给杨老师打电话邀请他回来跟同学们见见面,可是杨老师已经病魔缠身,不能前来,所有同学都感觉十分遗憾。最后,我们商量在合适的时候去几个人到杨老师家里探望一下杨老师,可是还没等我们去,杨老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已经是他老人家理石几个月之后了。因为某种原因,他的子女就连学校都没有及时通知,导致当时学校都不知道杨老师早已不在了。杨老师去世,虽然我们没能亲自去为他送行,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杨老师,您的学生们想念您呀!愿杨老师在天堂一切安好。
在我们的任课老师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我的地理老师闵莉莉老师。那时的闵老师也就是四十岁出头,齐肩烫发,清秀高雅,具有一种不施粉黛之天然美。闵老师待学生和蔼、热情,在工作上,勤奋敬业,扎实认真,精益求精,讲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趣味性强,再抽象的东西,经她一讲,学生便会豁然开朗。那个时候,教学辅助资料甚少,闵老师每讲一章内容,就自己刻蜡板印刷一些辅助资料来检测、强化练习,旨在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运用能力。她这样做的效果很好,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很喜欢上她的课,感觉上她的课是一种快乐,成绩也普遍很好。后来,我们觉得老师经常刻蜡板太辛苦,就让老师把检测练习写好,我们选写字好的同学帮着刻。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增进了师生的情谊。
学生时期,延中的管理虽然比较粗放,但是非常有效。这种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育能力、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管理中,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突出的是人性、思想、自育方面的管理。因此,那时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很强,大伙都是自觉自愿的去干工作,没有虚假的敷衍和应付。看起来老师们很自由,很随意,但是他们都能自觉地暗自下功夫。对学生的管理,看起来抓得不是很紧,但是老师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思想信念、明确的理想目标、自律意识、自学意识和能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强迫他们去苦学,不是无限地延长学习时间。那时的师生既重视工作和学习,也重视参加各种活动。
记得那时,每逢元旦,学校就组织教工一起聚餐。地点一般就设在教室,所有教职工都参加,饭菜由学校食堂自做。聚餐时,大伙分坐在几个教室里,学校领导与大伙分坐一起。校长自然要发表新年贺词,感谢大家辛勤工作,并向大家祝贺喜年。然后,校领导与教职工们一起举杯共饮,气氛热烈,凝心聚力,像一家人似的。学校也安排各班组织学生联欢会,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生一起座谈、联欢,有些学生还会一两毛钱买张年画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师。大家欢聚一堂,开怀共享欢乐时光,好不愉快!住校生也能享受到学校的特殊待遇,只要花费平时素菜的钱,就能吃一碗红烧肉,大伙感觉美滋滋的,心里那个乐呀,别提有多美!
老师们在工作之余,经常自发组织打篮球、排球、足球、下棋等活动,校领导也会跟老师们一起活动。学生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学习,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学科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周末广场电影等;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运动会、越野赛、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等;还有一定的体力劳动,诸如文明礼貌月活动、一年两次的春秋植树造林劳动等,即使是高三,也不例外。
那时的晚自习确实是属于学生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来学习的大好时光。大家的学习自觉性很强,晚自习时间,只有班主任偶尔来教室转转,根本没有老师值班或坐班辅导,但是学生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谁会荒废时间到处游荡,有不会做的题,学生们首先自觉地互相讨论。讨论时学生也不会大声争吵,他们会自觉地小声说话。如果遇到大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就自觉地去老师宿办室向老师求助。这种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自育、自律和自学能力。
那时,我们的学习自觉性极强,学习也非常刻苦,豪不夸张地说,我就是一个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的典范。我常与我们宿舍的同学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二点以后。在高三那一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有时干脆晚上就睡在教室里,夏天把桌子一并作为床,冬天,围着火炉,拿两个凳子打倒架起来作“躺椅”就睡了。我们每晚睡到清晨四点多起来,自觉地出去跑步,跑回来后洗把脸,就去学习。因此,我被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是学习最刻苦的学生。在我毕业离校后的几年里,我一直是校长教育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提到刻苦学习,校长就会拿我做例子。
那时的学生自学能力极强。我记得高八一届有一个叫张四清的男孩,家境极度贫困,他生活上极度艰苦,但学习非常刻苦,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他当年考上延中时,由于家里困难买不起车票,从延川永坪独自背着铺盖卷一路步行来延中报到。大中午的烈日下,他背着铺盖卷,浑身冒着汗,艰难地走在路上。正好过来一辆卡车,司机师傅见状,自觉地停下车问他去哪儿,他告诉司机师傅:“我去延中上学,家里没钱,我只好步行。”司机听了他的回答,赶紧招呼他上车,并把他一直送到学校。八一届是延中最后一届两年制的年级。在校两年,他省吃俭用,他吃了常人吃不了的苦。在生活上,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他自己为节省开支,多数时间不吃菜,只吃主食。有些家境好点的同学把吃不下的玉米窝窝扔掉,他看到后就捡起来,把外面的皮剥掉,然后放在窗台上晒干,饿的时候就用开水泡着吃。就这样,他度过了两年的高中生活。在学习上,他刻苦学习,主动自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当年的高考中,正是由于他自学了属于考纲规定不考范围的内容,高考物理试题中最后一个大题正是属于不考范围内课本上的例题,由于这个题他完全答对,他比别人的成绩都突出,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那时,学校也有高考,学习任务也很重,还有活动,有劳动,但并没有因活动和劳动影响考大学,而且那时的学生思维活跃,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实践能力强,什么都会干。那时的学生在学校大气候的影响下,在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欲望强烈,主动挖掘自我潜能,自觉主动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高质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有用之才,而不仅是考试机器。但愿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回归教育本真,走上正确的人才培养之路,而不该一味地违背教育规律,追求功利,摧残学生之身体,扭曲学生之心灵。这便是我写此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