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送方干归镜湖》注释翻译
2510
原文:
一樯悬五两,此日动归风。客路抛湓口,家林入镜中。谭馀云出峤,咏苦月欹空。更若看鳷鹊,何人夜坐同。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注释:
【刻木为吏】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颜师古注:“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死有余辜】足抵其罪。形容罪大恶极。《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旧唐书·唐临传》:“以龄之(萧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清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
【存亡继绝】亦作“存亡续绝”。原谓使亡国复存,绝嗣得续。亦泛指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谷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絶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范宁集解:“存亡,谓存邢卫;继絶,谓立僖公。”《汉书·吴王濞传》:“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絶,振弱诛暴,以安刘氏,社稷所愿也。”唐吴兢《贞观政要·安边》:“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絶,列圣通规。”宋 《宋襄公论》:“桓文之师,存亡继絶,犹不齿於仲尼之门,况用人於夷鬼以求霸,而谓王者之师可乎?”明刘基《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而齐侯获存亡继絶之名於天下。”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天生 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絶,俾枢纽也。”
【大一统】《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 风,九州共贯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明康海《粉蝶儿·贺登科》套曲:“栋梁材自有非常用,好保护万岁千年大一统。”郭沫若《 》第二幕:“老百姓都 中国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大一统的山河。”
【披肝胆】表示以真诚相见。《汉书·路温舒传》:“披肝胆,决大计。”《北史·王曦传》:“今日得披肝胆,抑亦神明攸赞。”明张居正《论时政疏》:“敢披肝胆,为陛下陈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平日披肝胆,谈道德。”亦省作“披肝”、“披胆”。唐上官仪《为房州刺史请朝觐表》:“披胆祈恩,特蒙鉴许。”《旧唐书·郑畋传》:“沥恳事君,披肝翊圣。”清梁章钜《归田琐记·水东园日记诗》:“如何衮衮披肝侣,都作纷纷把臂回。”
【天下太平】或 局势安定。亦形容社会秩序好,到处都很安定。《礼记·仲尼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以天下太平也。”《汉书·王莽传上》:“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孰。”《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元年》:“雍……谓军士曰:‘今天下太平,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丁字!’” 《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 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如:社会是复杂的,不能靠发几个指示、下几道命令就做到天下太平。典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赏析:
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主张崇尚德治缓解刑法。书中说: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 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 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 。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 ,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齐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 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人们的常情是安适的时候就会显得快乐,痛苦的时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荆杖鞭打的时候,从被打人身上有什么要求不能实现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话招供,审案的官吏就利用这种情况,指出某种罪名,点明罪犯应该招认的罪状,审案的官吏担心案子报上去后会被驳倒退回来,于是便违法罗织罪状,套上罪名,到了报告上级判罪结果的时候,即使是咎繇听了囚犯的罪状,也认为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审案的官吏违法陷入于罪、广列罪名,玩弄法律条文把罪状写得十分明显的缘故。因此审案的官吏专门苛刻严峻地对待犯人,残害人没有止境,办一切事情都马马虎虎,不顾国家遭到祸患,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道:“在地上画一座监狱,也不进去;面对着木刻的狱吏,也不与他对话。”这反映出社会上痛恨狱吏的风气,是很悲痛的语言。所以天下的祸害,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官判案这件事。败坏法纪,扰乱正道,使亲人分离,道义不明,没有谁比负责判案的官吏更厉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秦朝的过错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原因。”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zhl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