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翻天山
4524
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最大的一支源流。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就是沿着这条河流,翻越天山隘口,经中亚去印度取经的。
我们正是踏着玄奘法师1000多年前的足迹,沿着阿克苏河直达库马力克河出山口的。不过,我们乘坐的是现代交通工具,绝不能与当年玄奘骑马步行、跋山涉水的旅程相提并论。
库马力克河和托什干河流经的天山主体,是古生代摺折隆起最高的部分。雄峙着被称为“天山之王”的海拔7000米的汗腾格里峰和有“铁山”之名的海拔约7500米的天山第一峰托木尔峰。库马力克河源出的天山隘口,就在这两座巨峰之间。
天山主体是一个巨大的冰雪 ,是中国最大的冰川区和固体水库。据说这里的冰川多达7000多条,仅汗腾格里峰南侧的一道冰川就长达60公里,它的下半部一直伸进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被誊为“天下第一冰川”。只见那密集的冰川纵立横陈,每个冰川都是一座巨大而厚重的银色山体。沿天山一线,仅6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20座,巨峰拱列,如万笏朝天,托日擎月。每座高峰的大小峰顶,都酷似一座座金字塔,崴嵬挺拔于山林云海之上,在阳光下闪烁着玄妙的五彩光辉。
公元629年初春,玄奘法师远涉流沙,西行求法,入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一带),越孔雀河,沿渭干河来到西域大国、佛教文化中心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受到国王和僧众的隆重接待,他在这里讲经弘法,研习 。因天山冬季雪封,山路未开,玄奘在龟兹国滞留了两个月。春末夏初,玄奘才又登程西行,到达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一带),又沿着阿克苏河和库马力克河向天山隘口凌山进发。
我们追寻玄奘法师仙踪佛迹的 虽然晚了1000多年,但也正在春夏之交。这时的阿克苏河和库马力克河两岸,仍是茫茫戈壁,灰蒙蒙一片,碎石遍地、巨岩挡道。虽不是玄奘眼中“天上不见飞鸟,地上不见走兽,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的景象,但还是绿色甚少、缺乏生气。只有远处村庄农舍里的一片片条田,给这亘古荒原带来些许生机。但是一旦刮起狂风,戈壁上就是飞沙走石,烟云四起,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因为这一带 森林树木,所以经常是黑风骤起,沙暴逞凶,正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天山冰峰脚下的隘口面前,懒散混浊的库马力克河,此刻开始变得清澈明亮,富有生气了。它欢歌笑语,自高山飞奔而下,集溪水为河流。玄奘一行在河边洗净风尘,沿着树木葱茏、绿荫簇拥的崎岖山道,开始攀登凌山隘口。
这凌山隘口,正是库马力克河出山口附近的木札特冰达坂。山势险峻,高耸云天,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这里就冰凝雪集,四季不消。山岭之中,冰峰崩落,巨大的冰碛横七竖八地堆积在沟谷山野里,错落相连,结成屏障。玄奘一行或爬行或绕行,进一步退两步,备尝艰辛。每当天空阴霾,风雪交加,他们就裹上裘袍,披上被褥,可仍冻得瑟瑟发抖。吃饭时,找不到一块干地方,就捡些柴草把锅吊起来烧水煮饭。晚上睡觉就把被褥铺在冰雪之上,合衣而卧。七天之后翻过凌山隘口,同行的50余人中,竟有10余人冻饿而死,驮运乘骑的牛马死亡的就更多了。
玄奘的随行人员、牛马物品,都是高昌国王麴文泰慕其高名而为他配备的。玄奘从长安出发,险涉沙河,途中遇险,迷路断水……经受这一切灾难时,年仅28岁的玄奘还是孤身一人。
《西游记》中描绘的唐僧,是一个好坏不分、软弱无能的庸僧。而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不仅是博学多才的佛学家,旷世扬名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意志 的探险家,在极其凶险的自然环境磨难下,能够忍受 的极限考验, 求学西方, 如钢,矢志不移。
玄奘在高昌时,国王麴文泰强求他留下,以国师之待遇终生供养,这样的利禄也不能打动玄奘这位贫僧,他以绝食来表示他西行求法不可动摇的决心。他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讲学,广征博引,妙极玄理,谈吐高雅,蕴藉深厚,听者称玄奘悟性奇高,神异如此,无不为之倾倒,布施自然也十分丰厚,“得金钱、银钱、口马无数”,但他终将所得“并施诸寺”,淡泊金钱,只求学法。
玄奘在翻越凌山后,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喊,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走石,遇者丧马,难以求全。”又说:“昔有贾客,其徒万余,囊驼数千,赍货逐利,遭风遇雪,人畜俱丧。”
这条令人毛骨悚然的冰川古道上,常常有一些古人的尸骨和牲畜的遗骸被发现。有人裹着被子睡觉,就再也没有起来;有人缩成一团,变成一 形大冰砣;有人失足雪坑冰穴,被积雪掩埋;还有的残肢裂脑,不是从崖上摔下,就是被雪崩滚石所害……这样的实景皆由于气候严寒和冰雪的作用,才得以长久保存,成为文物。
玄奘一行苦行七日,翻过天山隘口凌山冰达坂,到达今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伊塞克湖,经由中亚再度葱岭、兴都库什山,去迎接更大的艰难险阻。
玄奘之后,人们在冰峰古道行走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这里留下过僧侣、使者顽强跋涉的脚印,商贾贩客驼队的驼铃声,将军士卒征战厮杀的古战场的遗痕。
清人徐松因玄奘的壮举,专程来考察了天山隘口的凌山冰达坂,他惊叹其“冰崖矗立攀登艰难,行旅跋涉,困顿万状”。但因此处是去中亚一带之要津,而那时的中亚诸国又属中国的版图,所以自玄奘以来步其后尘者更是屡见不鲜。又据清代诗人肖雄说,为了这条冰山古道的通行,曾“每日拨民工二十余名,于冰山凿蹬为路,凡度岭人马皆用绳系而迁之,缓步挨进,冰多震动,时有拆裂,或深数丈,望之战惧。”
有民工维修此道,攀越尚且如此艰难,玄奘当年的艰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难怪玄奘说经过此地“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喊”,如果穿着红褐色袈裟,手持铜壳(或指葫芦)大声喧哗,弄出响动就要惊扰山神,可能招致冰裂雪崩、泥石俱下,带来灭顶之灾。
我们只能在天山隘口前止步,不仅是因为此路是畏途险道而怯于攀登,更重要的是前方就是边防哨卡,再过去就出国了。千年之后的这里早已是鸟语花香、良田万顷,不再有玄奘见到的荒凉景象。
玄奘九死一生,游学19年,载经典千余卷返回长安后,唐太宗亲自召见了他。当唐太宗让他还俗做官时,玄奘当即婉谢,并重申“愿得毕身行道”的初衷。唐太宗只得让他到慈恩寺主持译经,此后玄奘不仅译出了被称为“镇国之典,人天大宝”的上千卷佛经,而且写出了传世巨着《大唐西域记》。
zhl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