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
1235
刘家村的村道着实不好走,到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弄得群众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村委会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村长双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有什么办法?村里穷得叮当响,连买张纸的办公费也没有。
群众便推举德高望重的刘老七向上头反映。刘老七先是找到乡里,乡政府日子也不好过,连续半年了,乡干部的工资不能正常发出,乡领导表示爱莫能助。乡领导说,乡政府不是不关心,只是眼下乡财政确实困难,拿不出钱,等经济一有好转,一定先考虑你们刘家村的村道,你最好去找一下县里,兴许有些希望。
刘老七又找到县里,有关部门却又把皮球踢了回来:村道不属县解决范围,应由当地乡镇政府立项解决。
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无门,刘老七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他咬了咬牙,豁出去了!他卖掉家中的两头大猪,拿出仅有的三千元存款,这点钱当然远远不够,于是,他走家串户,跑断腿,磨破嘴,左集右凑,好不容易筹集齐资金,村道终于铺上了水泥。
一个普通农民不计报酬义务牵头修村道,这太典型,太有宣传价值了!喜欢舞文弄墨的村文书眼眶湿润了,觉得应该写篇稿子好好表扬刘老七,他便将刘老七修路的先进事迹整理成文字往乡里报。
稿子送村长审阅时,村长说,先搁在这儿,明天我到乡上开会给你一块捎上。村文书一走,村长的鸡肠小肚便不舒服起来,不舒服的原因不是身体有毛病,而是文书写的稿子把他这个一村之长丢在一边,连他的名字提都不提一下。于是,他拿起笔作了修改,该删的删,该补充的补充。一夜点灯熬油,这篇材料终于变得流光溢彩、花团锦簇了:牵头修路的人不是刘老七,而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一村之长。当然,里面并没有忘记刘老七,有一大段有关刘老七乐于奉献、慷慨解囊义务投工投料的文字。
说来凑巧,材料报到乡里时,刚好遇到县里要乡里报一份办实事做好事的经验材料。乡政府办公室K秘书正为无米下锅发愁,因为写到中间举具体事例时卡了壳。所以,当看到刘家村报来的材料,K秘书眼前一亮,如获至宝: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虽然一年来乡里没有办一件实事,可刘家村的村长办了实事,村长是乡里培养的,村长办了实事也就等于乡里为群众办了实事嘛!这么一推论,K秘书心安理得地将材料进行认真的充实、润色:乡政府把改变刘家村交通落后状况,当作沟通群众关系、为民排忧解难的大事来抓,采取乡财政出一点、村自筹一点、群众捐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如此云云。牵头人村长的具体细节依然保留,但由于篇幅有限,那一大段有关刘老七的文字,只好被K秘书忍痛割爱精简成一小段了。
县政府办公室的C秘书接到乡里送来的材料后,心里嘀咕道:怎么可以把功劳全部记在乡里呢?县里的位置往哪里摆?他眉头一皱,妙笔一挥,把县政府的重视、支持摆在第一位,乡政府退而次之,村长牵头修路的具体细节,则被压缩到几行字,至于刘老七的名字,他只是不痒不痛地在文中顺便提了一句,然后投给市报。
收到C秘书投来的这篇稿子后,市报要闻部编辑认为写得相当不错,只是刘老七的名字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似乎不甚大,显得有些累赘。于是,编辑拿起朱笔,毫不客气地砍去了刘老七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