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几斤
1121
郎咸平在一次讲座中痛批中华文化,归纳为“浮躁”“投机”,其中举例说《借东风》和《空城计》就是浮躁、投机的典型。
以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准确预计几天后的风向风力尚有难度,何况三国时期?诸葛亮即便熟知天文地理,借东风依然是一次赌博行为。至于空城计,以一人之小品表演吓退十五万敌军,更是超级大冒险。
郎咸平举这两个例子说明国人喜欢投机,当然会刺激愤青们的神经。很快有人指出,《借东风》与《空城计》的背景都是敌众我寡,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代表国人喜欢投机。
说国人喜欢投机,本意或许不在批评诸葛亮,在于千百年来,老百姓一直对借东风和空城计津津乐道,似乎对这类“四两拨几斤”的计谋格外情有独钟,大家普遍存在投机心态。
与《借东风》相比,《空城计》中双方实力更为悬殊。诸葛亮的城中仅二千五百兵丁,城外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这样的比例很能让读者、观众、听众兴奋,千百年来,无论京剧、评书,《空城计》都是容易让演员出彩的剧目。
ldquo;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三国演义》中这般写道。此情此景拍成电影,很有观赏性。有一点令人费解,纵然司马懿多疑,既然已经兵临城下,向城墙上的诸葛亮发射一阵箭雨,搞一下“空袭”,应当没有任何风险。如果司马懿这样做了,诸葛亮恐怕早成了“刺猬”。
中国的小说常常经不起这样简单的推敲,好在没人去推敲,大家习惯于领会精神。在《空城计》中,国人特别欣赏的是小投入、大产出,就像花两元钱买彩票,中了五百万元大奖,那感觉令人神往。
有人说,国人根本不喜欢投机,恰恰相反,国人的通病是求稳怕风险。这种观点,论据也很充分,比如国人都喜欢当公务员,都喜欢捧铁饭碗,自己当老板创业的意识不强。
其实,“求稳怕风险”与“投机”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下海做生意,做得好“四两拨一斤”,再好不过“拨十斤”,已经是二十五倍的暴利。相对于亏本有可能输光“四两”血本,许多国人还是觉得风险太大,不敢轻易尝试。传销、博彩常常能勾画出“四两拨千斤”的美景,极低投入、极大产出,这种诱惑足以让许多人觉得亏光“四两”也值得,于是,传销、赌博在中国特别有市场。
四两拨几斤?这往往会造成国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从中反映出某些文化基因。
摘自《穷日子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