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没那么简单,创作没那么难
476
自我介绍怎么说啊?
从1997年开始,我在香港大学教通识教育。我发现,从19岁~22岁的年轻人都不会做自我介绍。有想法地表述自己对他们来说很难。我让大家做自我介绍,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说啊?不会说,那就叫同学发问,第一反应是:怎么问啊?那好,我来发问吧,比如我问:你喜欢什么颜色?结果他们说:啊?
自我介绍的目的在于,我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语境和方式,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
不擅长自我介绍,我想可能与发生的地点有关——教室。在教室的屋檐下,很容易让同学们产生“对与错”的概念,“高分与低分”的区别。当问题不明确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能答错”的恐惧感。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活得对”,而不是生活本身。何必管那些对错呢?到最后,所有的“错”也可能变成“对”,因为这是一个过程。
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寻找一种沉淀的方式。听的、经历的、幻想的,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喷涌。创作就像是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长出不同的果子。
创作对我来说,起始于模仿。模仿本身有一定的取向。比如说,我会模仿张爱玲,但不会模仿鲁迅。我可能看张爱玲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看鲁迅,才领会到小时候没看懂的东西。模仿是当自己还没有足够经验时做的事。当自己逐渐自信起来,就开始更主动地掌握沟通和写作的工具。写作就是拿来验证感受和成长的方式。
我十二三岁开始拿起笔,当时常被爸爸妈妈拿来“宴客”。比如家里有朋友来了,爸妈就说我很会写诗,然后马上给我一个题目,让我即兴赋诗一首。写完后,总能听到大人的惊叹。小时候很单纯,父母给我的题目,我全是从感觉出发去理解的。全凭感觉,居然能换来掌声,这给了我很大动力。你也可以称之为虚荣心吧。长大后发现虚荣心也能带来痛苦,这才明白,不能全靠别人的掌声,因为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