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贫穷
1792
在日本兵库县,有一个叫丹波的村子。当整个日本都普遍富裕起来的时候,这里依然贫穷——土地贫瘠、物产贫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这里的人们心情焦灼,可又苦于脱贫乏术。于是,当地人向全社会征集致富良方。
一些有识之士形成的一致建议是:出售物产和资源换回生活所需。可是问题是,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没什么可以出售的了。最后,一位专家运用逆向思维:既然只剩下贫穷和落后,何不靠出售贫穷和落后致富?
如何出售贫穷?他向村民建议:今后村民们不要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穿布做的衣服,要穿树皮、兽皮,像几千年前尚处于蒙昧时代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城里人就会来观光旅游,从而给村民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村民们听从了专家的建议,他们的另类生活果然引起了城里人的好奇,一时间游人如织。不到一年,丹波村的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乏善可陈。可是,这里的人们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是贫穷。
《伊索寓言》里有则故事,说的是一只牛蛙与一头牛比谁大,结果牛蛙气胀而亡。与其说牛蛙死于变态的虚荣,毋宁说牛蛙是为“越大越好”的惯性思维所伤。愚蠢的牛蛙何不根据自身的特点,换一种比法,与这头牛比小呢?
人们常常为被自己视为缺点的部分而遗憾、伤感、沮丧,却忽视了缺点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所有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被人鄙视的缺憾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