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高效能的学习动力
4944
儿子王天冉4岁时,在爱好钢琴的妈妈的熏陶下,已经能弹奏一些简单的曲子了。
正在爸爸妈妈对孩子满怀憧憬与喜悦时,原本对音乐充满极大兴趣的儿子却开始在钢琴练习中屡屡走神。或者练着练着就溜了号。夫妇俩想了很多办法,并没有多大收效。这时,他们去请教中国音乐学院的李海川老师。李老师听后开怀大笑,说:“淘气的孩子,也往往是最聪明的孩子。在家中,你们可以试试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一些。”他与妻子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对孩子管得太紧了,多的是严厉,少了温情。当晚,他们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夫妇俩对儿子的教育作了重新定位:在管教的宽与严等方面,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
以往,儿子在练琴时,妈妈总是一步不离地看守着,时不时告诉儿子,这里错了,那里要注意什么。儿子稍有不依从,就发脾气,大声呵斥。时间长了,儿子感到妈妈在身边自己压力太大。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支开妈妈,以让自己能自由自在地练琴。可妈妈就是不离开半步,儿子想,您不离开,我走。儿子刚一溜走,就被妈妈抓了回来,再溜,再抓……就是这样一种拉锯战,让母子俩身心俱疲。教育方式方法重新定位后,妈妈的态度温和了许多,儿子练琴练累了。中途想休息一下,妈妈也会默许。
“儿子练琴之所以会出现溜号的情况,除了对妈妈的严格管教存在逆反心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练琴仅仅凭兴趣,而小孩子的兴趣是不太靠得住的。”爸爸想。他要在兴趣与练琴的意义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
2006年,在美国学习了两年钢琴的儿子正式回到北京上小学。美国是一个不太注重人情的社会,特别是对王天冉这样的小孩子,最多一句“嗨”。打个招呼而已。耳濡目染,王天冉认为对待别人就该这样,回到北京之后,对家里的小阿姨也同样表现出冷淡。
爸爸发现这一问题后,瞅了一个机会,和儿子谈开了。“你对阿姨不该这样,人与人要相互尊重。”说到这,爸爸话锋一转,“比如一个人弹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在弹琴时,必须有一颗尊重所有人的心。你的琴才可能弹好,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爸爸又说:“弹琴是要有琴品的,一首好的曲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能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快乐,这就是琴品。”爸爸的话,让儿子直点头。
儿子练琴的劲头上来了,几乎每天都要主动延长练琴时间。每天回家后,都能快快乐乐一口气弹奏几首曲子。这时他和妻子发现,孩子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弹奏起来感情充沛,节奏把握得特别好,每一音符更是精准到位。
可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儿子因为痴迷于练琴,练琴的时间多了,复习文化课的时间少了,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爸爸免不了焦心。如何让儿子合理分配练琴与学习的时间呢?爸爸还考虑到,与儿子说这事时,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那天吃早餐时,爸爸心头不禁一动,拿起一根火腿肠,用开玩笑的方式跟儿子说:“冉冉,你看爸爸这里有一根火腿肠,咱俩分了吃,你说要怎么分才公平呢?”儿子想都没想,拿起水果刀切出一多半递给爸爸,说:“您是大人,饭量大,应该多吃一点儿。”爸爸随之笑呵呵地赞扬道:“我儿子的分析能力很强呀!如果这根肠是时间,那你的文化学习和练琴应该怎么分呢?”儿子终于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说要重新调整作息时间,并保证将考得不好的学科补回来。
为了让儿子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那天,爸爸主动提出要帮助儿子背单词。爸爸手中拿着飞行棋,说:“今天让你边玩边学。在我‘飞行’的时候,会考你一次,你要是回答不上来,我就多玩一次,答上来了,就换你玩。怎么样?”儿子当然高兴了,这样不仅可以背书,还能玩游戏。儿子的积极性上来了,书背得特别快,玩得也非常高兴。从那以后,儿子文化学习与练琴兼顾得特别好。期末考试时,文化课各科成绩都是优。
2010年年初,李海川老师得知美国纽约要举办卡内基音乐大赛,想起学生中王天冉是对音乐领悟最好的,也就推荐王天冉去参加比赛。这是从8岁到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共同角逐的一次高规格的比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共有1737名。在如此多的高水平的选手中,5月23日,年仅10岁的王天冉以一段贝多芬C小调钢琴协奏曲脱颖而出,获得此次大赛唯一的一枚金奖。
是的,这位爸爸就是我国著名导演王小帅,妈妈名字叫冯郇。
孩子们都有着极大的潜能,要注意品德为先,让孩子全面发展,也要让他们适当地玩。只有实行“公平”教育,才能激发出孩子最大的学习效能,那么每一个孩子都会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