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知夫妻真实的模样
4707
走在路上,她还在想,这个时段,他们应该结束了吧……
周末回娘家,她总会站在楼下仰望父母的窗口,给家里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这时段一般不能打给爸爸,以免穿帮。如果打给妈妈,电话一定要等到她接通,否则贸然回去也有可能穿帮。
她是一路上学到博士毕业,而后在重点高校当教授的高知。老公跟她一个路子。没多少人可以想到,他们这样的两个博士一起生活会是怎样。概括地说,两人各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学业、工作。一分为二的工作,延伸到生活尤其家里什么也都要一分为二。概括说后,再用例证法,比如,今天要是你做饭,那就由他来洗碗;若他做饭,就由你来洗碗。衣服则是各洗各的。有了这样的大小前提,然后根据演绎推理原则,结论不言而喻,二人世界宛若婚前各自的一人王国似的。
再延伸一下,他们之间的谈话很少。除了忙忙碌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的工作之外,他们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爱好。饭后的时间,各回自己书房,其实也不一定真的看书,常态是待着,桌面摊开一本书或者握笔在手,发愣或任思维漫天飞舞。似乎看书并非为了看书,而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姿势或表情。走神时,会想到,即使走过青春岁月,他俩好像也没有过多少激情,所有的激情都给了书本。读本科时,都不大参加班级及学校的活动,目标很明确,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书考研,读研时又以如此逻辑准备着考博。工作之前,他们也没想过走到一起,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们,双双是只喜欢闷闷地看自己的书,对其他没有兴趣,后来,这种共同点把两人凑在了一起。当然,是她先提出的。有一天,她对他说:“咱们结婚吧。”他说:“好啊。”他没笑,也没兴奋激动。就像一个教师跟她同事说:“我明天有事儿,咱换节课吧!”对方说:“好啊,我刚好也没事,那咱就换。”
她教古代汉语,他教当代文学。两人本科同班,到了读硕读博虽然都在一个学校,但学科上没有什么交叉了,去书店买书、到图书馆找材料、写论文,完全是一个大概念下的两个子概念,逻辑关系是并列。
婚后的生活,除了吃饭外还有同床共眠,这当然需要双方共同参与。一般他们会在各自书房待到晚上11点前后洗漱回卧室,都是轻手轻脚,以免惊扰了楼下的两位老人。即使床上夫妻之事好像也没啥大动静,每次10分钟前后。她从没有在床上叫出声过,最激烈的不过是咬紧自己的嘴唇急喘片刻。
他们的生活有问题吗?没有吗?似乎正常中有不正常,总之不像别人家那样。到底自家的正常,还是别人家的正常?不好说。这其中是否有过偷换概念?或者某一个条件在演绎推理中出现了子项问题?一加一等于二没错,一个苹果加一个梨,等于两个苹果或两个梨,显然都有问题。两个高知,在各自专业领域很高知,在生活和婚姻的逻辑学中却模棱两可。
于是,她周末常回娘家。起初他同往。到娘家楼下,彼此一对视,她给妈打电话。进了娘家门,他常看着他们说家里原来的事儿,插不上话,受难一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她当然觉得到,有他在,她与父母好像也不能太放开说些什么。后来大约因为他有什么事儿,便说那个周末不跟她回娘家了。慢慢地就变成她对他说:“我回家看看爸妈。”“好。”他说完便回自己屋了。到底怎么变成这句话的?到底她周末总是回娘家怎样起源的,实在弄不清楚,像弄不清楚他们读过多少书。
站在那栋年龄超过40年的灰楼下,电话打去,果真妈妈没接。再打,还没接。十多分钟后回过来,妈说:“刚在厨房给你爸加俩菜,他那些老朋友又来了,正喝哪,你千万别回来,你又不是不知道,他一喝酒就吹牛,你这会儿应该在巴黎。另一个还说孩子在曼哈顿。这帮老家伙……你在附近再转一会儿,他们也差不多了……”
妈妈的声音说明是快活到心底的。妈没上过班,老爸是一个铁路检修工,两人这辈子总是热热闹闹。妈在电话里突然说:“坏了,不说了,汤要溢了……”她耳边顿时响起挂断电话的嘟嘟音。那就围着小区的几栋楼遛圈儿。周末,她多是如此。眺望一栋栋楼的窗口,各色的灯光都有,当然橘黄和白色的较多。有时一楼或低楼层的谁家还会传来争吵的声音,或摔了什么东西,或女人的哭泣声。
她与他,即使在自家也没高声说过什么,轻手轻脚怕影响了对方。她多久没有哭出声过?更不要说放声大哭。突然有水滴滑落鞋尖,她发现是自己的泪。哦,两行冰凉,悄无声息,也似怕惊扰了谁。
【故事完】
故事点评: 高知的生活,确实与一般人不一样,看上去很美,但高处不胜寒啊?如何才能活得既有用又有趣,这恐怕不仅仅是高知解不开的难题,一般人兼而得之了吗?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