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记忆
1476
正值中伏天,天气是愈加的炎热了。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见这个夏天还得继续熬。
记忆中儿时的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那时家门口到处是刺槐树和梧桐树,中午午休,大人们都搬一张竹床放在树荫底下,在树荫底下睡午觉,那时唯一的纳凉工作是蒲包扇。尽管天气很热,孩子们可是闲不住的,孩子们要么爬到树上捉知了,要么在树荫下打蛋子,玩过家家的游戏等。夏日的傍晚,家家都把门前的土晒场打扫的干干净净,我家仅有的两张竹床也都搬出来。一张先供吃晚餐用,另一张供家人纳凉。那时早晚都吃粥或吃面食,只有中午才能吃到饭。由于家里人多,往往盛一大盆粥或面汤、面疙瘩。面汤或面疙瘩里放上马铃薯或瓠子,再放点猪油简直就是上等的佳肴。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面条擀的既快又好。一大家人,要捏两个大面团,她一会儿就擀好了,擀好之后,放在桌子上晾一会儿。如果放马铃薯或瓠子,就先把它们先炒一炒,放上水烧开,然后就把擀好的面倒进沸水里,烧开后稍微再用文火炖一下,面汤就出锅了。放上一点油,吃在嘴里是特别的有嚼劲也特别的香,由于自家生产的小麦洗净晒干后,再到加工厂加工成面粉,是原汁原味,吃在嘴里甜甜的。现在市场上的面粉,做成面疙瘩,吃不出儿时的味。前几年为了吃农家种出来的麦子加工成的面粉,托一位同事给我搞来了二三十斤,可吃起来就是没有儿时的味。我想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的面粉都经过了精加工,营养和味道远不如以前;二则就如《芋老人传》上所说:“时、位之移人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东西多了,味蕾就变得麻木了。
夏日有月亮的晚上可就更热闹。小伙伴们在一起讲故事,说长道短。有一次小哥和邻居的伙伴们一起到人家的果树林里偷了许多梨子回家,我们小一些孩子就忙着分战利品,梨子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夏日纳凉到半夜基本就回家睡觉了。父亲特别的怕热,母亲给父亲买了一顶蚊帐,夏天的晚上父亲在外面晒场上睡得比较多。我也特别怕热,有时在家热的不能入睡,我也跑到外面的竹床上睡。没有蚊帐,我就用被服套从头到脚的把身子裹起来,蚊子仍是在耳边嗡嗡的叫。有时睡不着,就数着天上的星星,看着牛郎星、织女星在哪,经常盼着七夕那天快一点到来,期待牛郎织女这对恋人的鹊桥相会。有时盼啊盼,盼到七夕那天,天上满是乌云,看不到牛郎织女星,内心很失落。母亲告诉我,说要想看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要睡在菜园地里看,头必须睡在辣椒地里,脚放在茄子地里。那时真的有一种冲动,想到菜园地里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可胆子小,不敢到菜园地里,因为菜园地周围到处是坟。有时一觉睡到天亮,身上到处是蚊子咬的红点点。
那时的夏天,也是抢收抢种的季节。农村里那时搞“双抢”,稻子都是两季,早、晚稻,没有机械,都是人工收割。再后来是种了杂交稻,一年就收割一次,产量也不比两季低,又不用在“双抢”的酷热中煎熬了。真得感谢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社会在发展,农民也在农耕中解放出来。现在年轻人种稻子的越来越少了,好多田都是种粮大户在承包,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就是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的结果。
好想吃母亲亲手做的面疙瘩和面汤!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写于2018年7月29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