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4岁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2603
4岁,本该是一个孩子躺在父母怀抱里撒娇的年龄,但张晓却无法享受到这种欢乐和幸福。在张晓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车祸离开了人世,母亲随后也瘫痪在床。这个处在懵懂中的孩子,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不但给母亲做饭,还为母亲洗衣服擦身。张晓用他那稚嫩柔弱的肩膀,给母亲的生活支撑起了一片生命的阳光。
1989年,张晓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张晓只有两岁多的时候,在母亲曹雪红的启蒙下,他就能够背诵20多首唐诗。看到张晓如此聪明,曹雪红和丈夫心里非常高兴。
可让曹雪红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也夺去了曹雪红刚刚拥有的幸福生活。曹雪红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凄风冷雨,她一次又一次地哭喊:“你不是说好要和我将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吗?你将我们母子俩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该如何生活呢?”当时,还有点不太懂事的张晓,不知道父亲的离去对他和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可他知道,从此再也看不到疼他亲他的父亲了。
母子俩没有任何生活来源,曹雪红不得不带着张晓过起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好心人借给母子俩一间用来堆放柴禾的破房子。从此,这个没有窗户、漏风又漏雨的屋子,就成了张晓和母亲栖身的场所。曹雪红伤心过度,病倒了,这下,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只有4岁的张晓的肩膀上。
“我不能走路了,这该如何是好呢?”曹雪红的哭声中充满了绝望。“妈妈,我可以照顾你呀。”小张晓的话语,给陷入绝望中的曹雪红增添了一点活下去的动力。
当初搬到这所房屋的时候,母子俩身上只有几元钱,根本不可能去买生活用品。邻居一个老太看到张晓和母亲如此可怜,将一个废弃的小铁锅给了他们。一看有了小铁锅,张晓马上又到附近去捡拾柴禾。逐渐地,周围的柴禾都被张晓捡拾完了,他便又到离住处两公里左右的河滩去捡拾柴禾。
刚开始,张晓根本不会做饭,煮出的稀饭常常半生不熟。可为了鼓励儿子,曹雪红从不埋怨他。眼看着其他孩子早都上学了,曹雪红决定将张晓送到学校去读书。80元的学费,对张晓来说成了一道难题。张晓知道母亲没有能力为自己筹备学费,决定自己想办法。
张晓开始在平凉街头捡破烂。在平凉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留下了他瘦小的身影。无论是矿泉水瓶还是破塑料盆,在张晓的眼里都成了宝物。虽然这样,可整个夏天,张晓捡破烂所卖的钱,还不到20元。
张晓和母亲搂在一起放声大哭。张晓用手背擦着眼泪说:“妈妈,我不上学了,再大一点我出去打工挣钱养活你。”
后来还是房东老太的孙子得知情况后,借了50元给张晓。
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张晓和母亲只能靠周围的好心人的施舍艰难度日,往往是下顿连不上上顿。为此,张晓常常到附近的菜农地里,将菜农不要的白菜捡回来,和母亲一起食用。有时候,周围好心人送来馒头或者面条,张晓总是都留给母亲。而每次他都骗母亲说,自己已经吃过了。
一次,同班的一个同学来找张晓玩,发现张晓吃白菜的秘密。也正是同学的这个意外发现,改变了张晓和母亲的生活。
同学的爷爷不相信孙子所说的话,他到了张晓的家后,才发现张晓的家里确实穷得家徒四壁。这位热心的爷爷决定帮助张晓和母亲,他说:“你们生活太困难了,我认识咱们这里部队的刘政委,他是个很热心的人。你给他写封求助信,肯定对你的生活有所帮助。”
曹雪红反对儿子写求救信,她感觉这不切实际,人家一个部队政委,怎么会理睬我们呢?于是张晓瞒着母亲,给刘政委写了一封求助信。让张晓不敢相信的是,穿着军装的刘政委真的来到了张晓所在的学校。刘政委给张晓带了两箱子书,还带了一壶油和一袋子大米。过了几天后,刘政委和妻子又特意去了一趟张晓的家。当看到母子俩的生活如此艰辛时,刘政委当时就流泪了。“你们的生活比我所想的还要困难,你们放心,我会尽能力帮助你们。”
从此,只要一有机会,刘政委就会不时地来看望张晓和母亲。刘政委的热心帮助,让生活在黑暗和困境中的张晓和母亲看到了一片希望的曙光。张晓决定更加努力地学习。从小学到初中,张晓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几年后,张晓顺利地升入高中。
成了高中生后,张晓知道,高中的学习紧张,没有时间捡柴禾。为了能够多捡点柴禾,张晓开始忙碌开了。每天早晨很早,张晓就到河滩里去捡柴禾,刚开始是用背驮着柴禾回家。驮了一段时间,附近的一位菜农实在不忍心看到张晓如此辛苦,就将自己用来运输菜的三轮车借给了张晓。骑着邻居的三轮车,张晓乐开了怀。“妈妈,趁着有这个三轮车,我要将整个冬天做饭用的柴禾全都捡好。”曹雪红眼泪流了下来:本该是她照顾儿子,如今却颠倒过来了。
每天的奔波已经够张晓受的了,可老天仿佛还要考验这个少年。就在张晓上了高中几周后,曹雪红的下体突然失去了知觉,这也就意味着她对大小便失去了知觉。于是,张晓在上学当中又多了一项”必修课”,收拾母亲身体下的脏物。每天中午回到家后,张晓把母亲身下被弄脏了的裤子脱下后,再将干净的裤子给母亲换上,然后在洗衣盆里急忙洗起衣服来。
曹雪红难过地说:“晓儿,都是妈不好。妈拖累了你。妈对不起你。”张晓笑着说:“妈别这么说,我是你儿子,照顾你是应该的!”每每听到儿子这么说,曹雪红不由得任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她哭泣儿子为什么这么命苦,年龄如此小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
本来学校离家远,还要照顾母亲,尽管张晓上学都是跑步,可有时候还是难免迟到。看到张晓总是迟到,班主任便罚张晓打扫卫生。
张晓学习好,可唯一的“坏毛病”就是迟到,这让班主任伤了脑筋。在一个周末的傍晚,班主任决定来个“突然袭击”进行家访。在没有通知张晓的情况下,班主任按照张晓报名时所填写的地址,找到了张晓的家。进了院子后,看到张晓双膝跪在地上趴在洗衣盆边洗衣服,班主任惊呆了。他哪里想得到,面前的这个少年,从4岁起就开始洗衣服了。
看到躺在床上的张晓的母亲,班主任还以为母亲是在虐待儿子:“你睡在床上,居然忍心让孩子洗衣服。”听到老师这么说,曹雪红哭了:“老师,我已经瘫痪好多年了,生火、做饭、洗衣服就只能全靠我儿子一个人。”听了曹雪红的叙说后,班主任抽泣了起来,说:“张晓,你怎么不告诉我你迟到的原因,我错怪了你。”随后,班主任将张晓的小手紧紧地攥住说:“你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学生,以前体罚你,我向你道歉。”
随后,班主任也加入了奉献爱心的行列。平时,除了送给张晓生活用品外,每到节日,班主任将学校所发放的食品,自己舍不得吃,全都让张晓带回家去。
上了高三后,因为要补课,张晓比以前更忙碌了。看到儿子越来越瘦弱的身体,曹雪红心里非常难过。可是除了难过外,她又能为儿子做点什么呢?
一天,平凉农校的20多名学生到郊区体验农民生活的时候,没有想到“误闯”进了张晓的家。从邻居口中听说了张晓家艰难的生活以及张晓照顾母亲的事情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的心被震撼了,随后,这些农校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都将手伸进了他们的口袋,将他们身上的钱全都掏了出来。尽管这些在农校读书的学生都来自边远的山区农村,家里经济都不富裕,可此时此刻,这些学生们在抽泣的同时,你一角、我一元,将口袋里的钱全都放在了曹雪红的面前,只短短的几分种,就捐款将近120元。刹那间,爱的暖流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流淌,真情之花在这个只有三平方米的屋子里绽放。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获悉了张晓的事迹后,破例录取了张晓。学校还特意提供了一间宿舍,让张晓和母亲居住。2009年夏天,已经读大二的张晓趁着放暑假间隙,在一所医院勤工俭学。
曹雪红说:“我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有这么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儿子。”张晓则说:“作为儿子,我其实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孝敬父母本就是每个做子女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