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读书越怀疑人生
3027
相信即使是再多么喜欢读书的人,也会产生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生活和书本出入那么大?是书本上错了?还是我学的不够到家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知行合一做得不够真切。
从某些方面来说,书本上所讲的道理基本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客观存在的道理。其关键在于读书者的个人领悟和实践。行动中时刻反思书本上的道理,反思越多,则感觉与书本切合越多,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然而,从某些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虚假的道理,都是关于如何追名逐利的,如何升官发财的。这些道理本身就是邪魔外道。不入流的,你自己本身那种焦躁的心态,再加上读了这些追名逐利的书籍,学了哪些歪门邪道的道理。自然会有越来越迷茫的感觉了。
从思想的开拓性和正确性以及客观性讲,最值得读的只有先秦哲学。这一系列的书籍包括:兵家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还有《左传》《战国策》《周易》等。其余都不足观。当时的大师真的是纯粹专注于社会事实,专注于当时的人性,甚至进一步到思考人生的问题。也就说这些是根本性的知识,相当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要想走的远,必须从根开始研究,有了根,就能一步步开花结果。最终实现完美的人生。
历史现在我并不提倡读。比如《三国演义》再到《清史稿》再到《某某元帅大传》等等,这些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他自己又没有亲身经历,那个作者怎么知道当时那个元帅是那样想的,怎么会知道他是那样说的,道听途说的东西可以作为客观道理吗?有的人一生都在读别人编造出来的故事,还津津有味奉为经典,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问题在于写书的人写的本身就是一本故事书而已,可以夸大让你去读,仅此而已。
读书,读经典,先秦诸子;做人,做自己,知行合一。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