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递]裁缝的故事
2753
巷口那家裁缝铺子的老裁缝告老还乡了,附近的邻里街坊们好不失落。这年头,能遇上一个好裁缝,如觅一宝。那些脖子上挂着皮尺、手里操着剪刀的裁缝师傅们,天天与各色人群打着交道,他们量体裁衣,他们细针密缕,他们看世俗百态,他们也窥万千人心……老裁缝走了,那些年听他讲过的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裁缝与宰相
从前有位裁缝师傅,手艺精巧,远近闻名,他身边还有个得力的徒儿。
一日,宰相家请他去做衣服,他便带着徒儿一块去。早饭后师徒俩开始裁衣,到下午开始将棉衣含绒。百姓家都以棉绒为主,而宰相家用丝绵含棉衣,既保暖又轻软,价值更是棉绒的十倍。
裁缝师傅干着干着,突然拿起一团丝绵塞进了衣服里,不料这一幕却被相爷暗中看到了。
到晚上收工了,相爷邀请裁缝师徒共进晚餐。在饭桌上,相爷欲出一联,让裁缝师傅对答。师傅再三推却,相爷却不答应,直接开口出联道:“脚踏火盆身藏绵。”
裁缝师傅听此言不禁心虚,低头无语,徒儿见师傅如此窘迫,连忙为师傅解围道:“相爷,我师傅年迈,一时未有好的对子,小人能对,不知相爷允否?”
相爷应允:“你能答对,恕你无罪。”
徒儿说:“小人年幼无知,要是得罪了相爷,还请相爷包涵。”
相爷说:“但说无妨。”
徒儿对道:“身居高位心爱钱。”
相爷听了,有些惭愧,忙说:“我十年寒窗攻读苦。”
徒儿对道:“我三载案板裁剪忙。”
相爷暗想,这个小裁缝真是不一般,自己也实在不该为一团丝绵太斤斤计较,便说:“两眼不观窗外事。”
徒儿忙向相爷施礼,道:“相爷,古人言,宰相肚内好行船。”
后来,徒儿告诉相爷,师傅常年患有胃寒病,在衣服里塞丝绵,只是为了暂借丝绵取暖而已。
糊涂裁缝答非所问
有个新上任的县令,通过几个月的观察,对自己管辖的地方似乎有点失望。
这天,他问衙役:“大家平日里只知道吃吃喝喝混日子,难道咱们县就没个有大才的人?”
衙役看到县令板着个脸发牢骚,心里有点紧张,他以为县令要找一个叫“有大才”的人,马上回答道:“有大才呀,老爷,他就在这条街上住。”
县令说:“那还不赶快派差役去他家,传他来县衙?”
事有凑巧,镇上真的就有一个人叫有大才,是个裁缝。差役一来叫他,他还以为县令要做衣服,于是匆忙带了剪刀、尺、粉袋等东西来到县衙。
县令见到了有大才,面露喜色地问:“你有大才吗?”
有大才答道:“小的有大才!”
县令说:“哦,我问你一句话。”
有大才说:“什么话?”
县令想了想,说:“有子曰‘礼之用’……”
有大才一听,忙说:“袖子掖,是袖子长。里子硬,是浆子浓的毛病。”
县令一愣,问:“何为贵?”
有大才说:“哼!现在大缎子贵,礼服呢贵,绣花缎贵,栖霞缎贵,凌云葛也不贱!”
县令解释说:“我说的是文章!”
有大才答道:“蚊帐?做一架,得要三丈五尺布。”
县令又解释说:“不!我所说的都是三纲五常。”
有大才又回答说:“是啊,是啊,三丈五长。不但能裁出三身大衫,还能剩一条单裤子呢!”
裁缝书法家
有个人姓夏名自大,因他平时喜欢自我吹嘘,人称“瞎自大”。瞎自大曾学过几天书法,自以为了得,常常写了对联送人,可人家从来没把他写的对联挂出来过。为什么?字太差呗。
不过,瞎自大心态倒是好,仍然不罢休。他想出了一个绝招,把一副对联写几十遍,然后从中挑出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字,剪下来,凑成一联。因而,人们又送他一个外号,叫“裁缝书法家”。这样剪剪贴贴的对联,终于有一天闹出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