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3199
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城市的春节虽然也有节日气氛,但是 一点家乡的年味,因此常常想起老家的过年来。
老家的过年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就拉开了序幕,这一天也叫过小年,传说是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当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要在锅灶旁张贴灶王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 ,供桌上摆上麦芽糖、柿饼等糖瓜,然后烧香磕头,大人口中还念念有词:今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爷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帝进好言……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忙年了,做新衣,办年货,扫屋子,摊煎饼,炸油条,蒸饽饽,包豆包,还要杀鸡、割肉、买鱼、煮下货、烤烧肉、炸丸子、熬肉冻等等。有钱没钱,家家都要做盖垫豆腐、蒸点年糕,寓意“全家都福”“年年 ”。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对联的内容和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大门上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之类显示门第家风的对子,堂屋门上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 ,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圈门上贴“六畜兴旺”“骡马成群”,其它地方就贴“福”字或“酉”字。“文革”年代,还流行过一阵革命对联,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之类的对联。
贴完对联后,还要贴过门笺,贴窗户傍,贴窗花,贴年画,房间、院落顿时焕然一新,花花绿绿的过门笺随风飘拂,很有点过年的气氛了。
太阳落山前,本族的男子就要到祖林里上坟,摆上饽饽,倒上酒,然后烧纸、放鞭、磕头,请祖先回家过年。女人们就在家做菜、包水饺,准备年夜饭。水饺分两种,一种是豆腐素馅,主要是供养祭祀用;一种是白菜肉馅自家吃,里边包上几个小银子。年夜菜一定要有“合菜”、“豆腐”和鸡、鱼,以求“全家和睦”“都有福”,“年年吉祥”和“连年有余”。
包完饺子,一家人开始守岁。守岁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小孩们不准多嘴多舌乱说话,大人们也净捡好听的话说,一夜的灯火和香烛都不能灭。约莫半夜时分,各家的男主人开始烧火煮饺子,柴火多为豆秸、芝麻秸,因为有“烧豆秸出秀才,芝麻秸出大官”之说。
正月 这天除了拜年,什么活都不用干,所以又叫“耍日子”。往往有踩高跷的戏班子到各村巡回演出,男男女女穿得花花绿绿的,一进村就开始敲锣打鼓地扭起来,有的扮成老头、老太太,有的扮成唐僧、沙和尚,孙悟空在前边不停地转悠着金箍棒。最可爱的是猪八戒,撅着个嘴巴,挺着个大肚子,还不停地调戏新媳妇。还有骑毛驴、跑旱船和耍狮子滚绣球的,吹吹打打,扭来扭去,很是热闹,这就是那时候最精彩的文化 了。当然也有邻村唱大戏的,惹得十里八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跑去看。
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像天天过年了, 们早已没有过年穿新衣、挣压岁钱、改善生活的那种盼头和感受了。但回老家过年,可以感受一下故乡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和 。
zhl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