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1441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 就不会失去自己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
她的坚持 她的快乐 陈丽珠,人称小妹子,幼小因病致腿残,身体的残疾没有让她自怨自艾,反而铸造了她坚强的性格。
读高中的时候,姑姑送了她一台电脑,让她好好练习打字,本意是想让她能有一技傍身,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丽珠竟然练成了打字神速。中专毕业实习,班主任说深圳市顺电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华强店招聘,20多个同学都去了,结果陈丽珠是以每分钟打70多字的速度成为了被招聘的三人中的一员。很快,由于她的勤奋好学、认真工作的态度而得到了部门经理的认同,提前结束了实习期,正式成为了顺电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强店的商品信息录入员。工作上,她不顾自己的腿脚不方便,总是抢着干累活、苦活,努力学习工作业务,两次获得了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的全能冠军,从一名普通员工走上了部门小组副主管的职位。或许,一路走下去,她的前途将无限光明。
2006年,她报读了市残联与电大合作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专班,在这里她认识了一群跟自己一样命运的朋友,看着他们因身体的残障而遭遇旁人异样的眼光时,看着他们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仍然坚强的面对生活,她心里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怎样才能将我所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到那些跟我一样的兄弟姐妹呢?我要把我的快乐、我的幸福分点给他们。”正是凭借那份火热、向上和互助互爱的心,她不断行动,不断学习,在拿到社工大专文凭后又报读了社工本科班。
2010年深圳市招聘第三批社区残协专职委员,陈丽珠觉得机会来了,她马上报名参加,通过残联严格的笔试面试,并经过了岗前培训后,成为了福田区莲花街道职康中心狮岭站的一名专职委员,兼管紫荆社区27名残疾人的各项事务,为他们和残疾人家属排忧解难。
刚走上专职委员岗位时,丽珠在上门了解残疾人情况和实际诉求中发现,有个残疾孩子申请了一个站立架但很久都没有批下来。这是一个多重残疾的孩子,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不会说话,脚也无法站立,也没有表达能力。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已是家徒四壁,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孩子的妈妈一直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治疗,在医院和单位、家三点之间来回不停的奔波着……。丽珠马上将情况向工作站反映,没过多久,小孩需要的站立架终于申请下来了,看到他靠着站立架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时,丽珠在想:“以后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申请。”在不定期的上门走访中,丽珠和孩子母亲建立了朋友般的关系,她经常会在QQ上关心一下孩子的康复情况,给予这位在绝望中挣扎的母亲一份理解和体贴的心理支援。丽珠还把这个孩子作为社区残协重点帮扶对象,为他申请了福田区残联的康复资助项目、重残定补、临时困补等等。就这样,她把残疾人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困难,给予残疾人家属的一份爱的帮扶和爱的关怀。
陈丽珠在工作中发现有些残疾人家属并不愿意去面对家里有个残疾人的事实,认为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因此造成残疾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康复。她就经常上门与残疾人家属聊天谈心,并以身作则,用自己健康开朗的心态去帮助残疾人家属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慢慢地,前来职康中心做康复的会员多了起来,看着会员们一天一点的变化,她从心里感到由衷的开心。现在每天早上,她把女儿送去上学后就匆匆地赶到职康中心,把门打开,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带着喜悦之心迎接会员们的到来。
一年多来,带着职康中心的会员们做手工艺,帮社区残疾人递交各种申请表,上门走访,了解残疾人的最新情况来制定服务计划,协助职康中心社工做个案服务工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都让陈丽珠感到生活很充实、快乐。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谈及丈夫和女儿时,陈丽珠的眼角都洋溢着笑意。夫妻两人因网络结缘,正是她的乐观、坚强打动了这个男人,毅然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能够相伴一生的人,2004年,他们结婚了。婚后,陈丽珠以她的贤惠孝顺、勤持家务融化了公公婆婆心中的冰,渐渐地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包容。女儿的出生,更为这个幸福小家庭增添了不少快乐。对于女儿,陈丽珠觉得有点愧疚,由于工作的关系,她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女儿的成长和学业,而丈夫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亦令她感动不已,因为有了爱的支持,她在社区干起活儿来也更加得投入,更加得起劲。
在深圳的每一个社区,都有政府专门为残疾人开设的公益岗位,在这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们,因为感同身受,他们更能理解残疾人,更能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提供周到而贴心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因为同为残疾人,他们的乐观自信和快乐也能感染更多的残疾人,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象陈丽珠这样的故事在我市各个社区都有,在深圳市每个社区都会有像陈丽珠这样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他们和陈丽珠一样,一边承受身体的不便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坚强地生活,一边努力帮助社区的其他残疾人,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传递爱与自信,传递快乐、希望和勇气。
22岁脑瘫女孩独自照顾瘫痪父亲 出生时,被确诊患有脑瘫,她本是一个需要他人照顾的孩子。16岁时,母亲患尿毒症去世,她便学着自己烧菜做饭。18岁时,父亲又突发脑干血栓,她又开始学着照顾父亲。
她每天清晨赶早市,买菜、做饭、洗衣。去年,父亲不慎摔倒,又受重伤,如今瘫痪在床的父亲只能靠着她一口一口地喂饭度命,她拖着残疾的身躯为父亲撑起一个家。
脑瘫女孩家庭连遭不幸
16日中午,辽阳市中心医院内科急诊室,一个年轻的女孩不停地呼唤着担架床上的男子,女孩眼中充满了泪水,男子双眼紧闭,对女孩的呼唤毫无反应。
女孩名叫韩雪,今年22岁,躺在病床上的男子是她的父亲韩玉良,今年只有50岁。“患者血氧、心率血压的指标都非常不好,随时有生命危险。”当医生向患者家属讲述病情的时候,韩雪又忍不住失声痛哭。
22日上午,韩玉良已经移到了普通病房内,韩雪拖着沉重的脚步围着病床照顾父亲呢。
医生介绍,韩玉良是脑出血后脑干阻塞,长期卧床,入院时高热寒战,意识不清,血氧特别低,周身发干,有呼吸衰竭的症状,经治疗,目前体温下降了,呼吸衰竭的状况有所好转。
母亲去世她独自照顾父亲
韩雪是一个患脑瘫的孩子。因为身有残疾,父母一直都特别疼爱她,而当她16岁时,母亲患尿毒症去世。
妈妈去世后,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韩玉良一个人的身上,他每天以给别人开出租车为生,工作虽然辛苦,但足够父女俩生活。
韩玉良每天努力地工作,期盼着有一天,女儿大了,能找个合适的婆家嫁出去了。
韩雪18岁时,父亲由于工作和家庭的两重压力,突发脑干血栓。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去年瘫痪在床后,只能靠韩雪一口一口喂饭度命。
因为身体不好,韩雪连10斤的大米都提不起来,但还是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为父亲解大小便,擦身体都由她一个人来完成。
韩雪家住辽阳白塔区四大社区。提起照顾瘫痪父亲的韩雪,77岁的邻居刘素文说:“这孩子特别能吃苦,虽然自己患脑瘫有残疾,但家里家外的事儿她都自己干。”
韩雪因为脑瘫,腿伸不直,无法正常站立,走路不稳,长距离就更吃力。
刘素文说:“家里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金维持生活。韩雪每天都起早赶早市,挑一些便宜的菜买,回到家里忙着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
希望能带父亲一起出嫁
22日上午,韩雪的姑姑韩玉芬也来看望韩玉良,看着躺在床上的弟弟一动也不能动,侄女残疾的身体,韩玉芬流下了泪水。
韩玉芬讲,去年韩雪扶着父亲散步时,由于一个下水井没盖严实,一不小心,韩玉良踏上井盖摔倒,再度受伤,致使病情加重。韩雪当时虽然用手扶着父亲,但她根本没有力量拉住父亲,反倒被摔倒的父亲给带倒了。从此,韩玉良再也没有站起来。
韩玉芬讲,自己家庭也不富裕,既要照顾患病住同一家医院的丈夫,抽空还要过来看看弟弟与侄女。说到伤心处,她大哭起来:“这些事我都不敢跟别人说,真的太难了,我要是倒下了,弟弟走了,我这侄女可怎么办?我的医保卡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都给弟弟买药了,而且丈夫买药花的都是现金。”
韩雪表示,姑姑负担也重,不好意思麻烦姑姑。“过年的时候,有人要给我介绍男朋友,我心情十分复杂,想着瘫痪的父亲,我心里不愿意拖累别人,但又期盼着有人能来帮助我一同照顾父亲。”韩雪说,母亲去世非常突然,而那时,她还在念中学,没有照顾到母亲。她心里有很多愧疚。而今,父亲瘫痪在床,她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
韩雪说,如果有一天,她遇到合适的男朋友,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带着父亲一起出嫁,让父亲看着女儿活得挺好的。
单亲“矮爸爸”千里送女上大学照料8旬母聋哑兄 经历了2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昨日傍晚,当47岁的何德兵和19岁的女儿何玲玲跨进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大门时,禁不住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梦寐以求的大学就在自己眼前。
当校园处处都在热闹地迎接新生时,谁曾想到,一切对父女俩来说多么地来之不易。
何德兵患有先天性侏儒症,既要照料老母亲和聋哑哥哥,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女儿。
18年来,他是一个单身父亲,是一家人的脊梁,更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将宝贝独生女送入大学。
“单身矮哥”性格开朗
“我们那里是山区,没啥挣钱的门路,就靠出死力!”在四川省江油市永胜镇红祠村,何德兵家的灰墙红瓦房子显得很醒目。他的家曾经是纯土坯房,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三四间房子倒塌了。“政府拨付了绝大部分的款,我们添了一点,重建了一下。”
何德兵85岁的老母亲提起一家人的生活,连连感慨:膝下有两儿三女,大儿子小时候生病吃药打针出了偏差,落下聋哑症,年逾花甲也未能成家。二儿子何德兵出生时身子瘦小,去看了医生,确诊患的是先天性侏儒症,“长不高”。
何德兵的身高定格在了1.25米,岁月流转,他额头上的皱纹和下巴上的胡须分外显眼。还好,何德兵的头脑挺聪明,为人也豁达。“我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身高,上街时也不在意他人异样的目光。我偏要抬头挺胸做人!”
何德兵说,他从小活泼乐观,既不怕事也不惹事,从来没有谁敢当面叫他“矮子”。因家境贫寒,他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他也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出门打工,曾经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在淘金的金槽子里干过苦力……因为他头脑机灵,能说会道,居然后来被老板委以“工头”要职,挑起了全家生活的大梁。
“哪怕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孩子读书”
“我哪怕自己不吃不喝,也不能亏待女儿啊!”提起女儿的身世,何德兵一声叹息:1993年,他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境内一条河沟里的一个金槽子打工期间,认识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杨某。杨某对处事八面玲珑的“矮哥”也颇有好感。
次年,何德兵将杨某带回家结婚,同年金秋生下了女儿何玲玲。有了女人就有了家,何德兵让杨某在家好好抚养女儿、照顾老母亲和聋哑哥哥,自己依然离乡背井去打工赚钱。面对家人老的老、残的残,杨某渐渐心灰意冷,在女儿一岁半时,提出离婚的要求。
“平常待你也不薄吧,为啥说离婚就离婚嘛?”何德兵只好抱起女儿回了家……他曾先后10多次前往杨某老家,苦苦哀求杨某回心转意,一直无果。他说,自从妻子一去不返,他曾将女儿托付给老母亲帮助照顾。
后来,因为舍不得嗷嗷待哺的女儿,加之母亲年事已高,何德兵再也不能出远门打工了。为了赚钱贴补家用,他只得利用农闲时节在近处打工。“家里世代务农,也太穷了,哪怕是砸锅卖铁,我也要供孩子读书……”
“爸爸个头小志气不小,是我一生的骄傲!”
“不好意思,火车晚点了,让你们久等了。”昨日下午5点半,在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何德兵和女儿何玲玲带着行李出现在郑州晚报记者的眼前。
从前天下午搭上成都发往郑州的火车开始,他们坐了整整24小时,“卧铺的票价高,买不起!”
何德兵的发型有些另类,前面剃成光头,后面留了个小辫子。“为了女儿上大学,专门收拾了一个发型。”看到路人有些异样的眼光,何德兵有些自嘲地说。
8月13日上午,是他们全家最开心的日子。“女儿考上大学了,没有辜负我多年的期望,一切都值了!”
此后,就是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着开学的日子。
郑州晚报记者随后驱车一个小时,将父女俩送到了位于高新区的郑州轻工业学院。一路上,父女俩有说有笑,何玲玲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迈进大学校门时,父女俩感叹起来:“真漂亮啊!”
“我能上大学,爸爸付出了很多,他很了不起!”面对未来的4年大学生活,何玲玲说,她将以优异成绩回报关心她的每个人,“我会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负担。”
在她心里,最敬佩的人就是爸爸,“爸爸个头小志气不小,是我一生的骄傲!”何德兵接上话茬儿:“玲玲很懂事,她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说罢,父女俩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