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
1404
经典不造就人,而是对有缘人醍醐灌顶
“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名曰“曹德旺:曾国藩这12个字遗言,挂在我办公室50年,让我百战百胜!”那12个字是“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遇事要勤勉,不可懈怠,用大格局的眼光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明白自己的长处,但不要显露,而要低调行事”。
文章大概说得不错,曹德旺的成功或许是符合曾国藩12字箴言的。但问题是:究竟是12字孕育了一个曹德旺,还是曹德旺自己已经从实践悟到了12字的类似思想,后来看到这12字,模糊的感觉突然清晰起来,就像遇到了知己呢?这个区别可大了。如果说,曹德旺其人其事是曾国藩12字教育出来的,那么曹德旺不过是12字的产品。换句话说,这12字不仅可以造出一个曹德旺,还可以造出无数个曹德旺。如果说,曹德旺从实践中已经悟到类似理念,认为这12个字符合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达得更为清晰,于是心生崇敬而裱挂起来,那就属于不谋而合。文章作者显然认为曹德旺是这12字培养出来的,因为文章说,“这短短的十二个字,被曹德旺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50年,成就一代玻璃大王!”。如果曾国藩没说12个字,曹德旺就玄了啦。
这篇文章,以及写马云、柳传志或任正非等成功人士的类似文章,都是企图寻找他们成功的发动因素,找来找去就找到了“经典”头上,于是千篇一律地得出结论,说他们是在经典熏陶下获得成功的。文章的结论很明显,如想成功,请学经典!
这个结论的无知性真是深不可测,因为没人看出这类训导的无知,反而看了后真的会去图书馆寻找曾国藩家训,还弄些话裱挂起来,为的是日后获得成功。
曹德旺们一定在偷笑:书呆子就是书呆子!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必须破一破这种书呆子思路,以免贻患无穷!要推翻这个思路是很简单的,只要想一想,为什么在湖南长沙师范读书的学生学的是一样的教科书,但只出了一个毛zedong?为什么北大清华的师资水平远胜杭州师范,但马云却出在杭州。道理很简单,经典是绝对培养不出人才的,经典只是对既有人才(有缘人)起到醍醐灌顶的精神支持!
道理很简单。经典是过去的人产生的,过去那么多人,为何只有少数几个人说的话才是经典呢?因为有资质的人生活了,行动了,思考了,于是产生了他们的经验总结。他们的经验屡试不爽,于是成了经典。可见,经典的产生,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足够的智商情商(资质),另一个是能踏踏实实的实践和认认真真的思考!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这12字的后六个字也不是他第一个说,老子(是老子,不是我)早就说了。先是曾国藩从自己的实践中悟到“有实力而不可张扬”的意思,看到老子的话,一拍即合,拿来用了。后来曹德旺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到“有实力而不可张扬”的道理,看到曾国藩的话,一拍即合,也拿来用了。曾国藩,曹德旺,还有其他许多成功者,都是在实践中自发悟到类似经典的思想,然后看到经典表述,暗合心曲,一拍即合。他们是经典的有缘人,所以经典对他们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这叫做“英雄所见略同”,而不是经典造就了英雄。
可见,你若要获得成功,不要去翻经典,应该注重自己正在处理的事务,全身心投入实践,去思考,去总结,如果你有足够的资质,你一定会有正确的发现,这时候去翻翻经典,或许就能遇到醍醐灌顶的文字,你也不妨裱挂起来。如果你一头扎进故纸堆,对实际事务不闻不问,想凭借经典出人头地,那你最好的出路,也就是写写“头条”上这类“以己昏昏,使人一起昏昏”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