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残疾者往往对造物怀有不平之心
5143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 你也可以发光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
“无腿”女孩用14年“走”进大学 11日,在济南市一所本科高校的校园里,20岁的菏泽女孩吴亚南用手撑着地,习惯性地昂着头“爬”在高自己大半个身子的同学之间,而在一年前,这样的自己是她之前想都不敢想的。5岁时因出车祸双腿严重萎缩,失去行走能力,6岁开始用手“爬”着上学,一爬就爬了14年。在青春的岁月里,她因为“用手走路”被嘲笑了无数次,上大学前甚至已经习惯了低头见人。现在,她在大学里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她说这座城市给了她做人的尊严,她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留在这个城市用双手拯救别人。
【争取】
爬过一条集市 她获得上学的机会
戴上了黑框眼镜,马尾变成了披肩长发,齐刘海也干净利落地用发卡拢到了头顶上。11日,记者见到吴亚南时,她正在图书馆认真复习英语,比半年前记者初见时的样子要成熟很多。隔着桌子看她,与普通学生没什么两样,走近才会发现,桌子挡着的是两只空空的裤腿,两只红手套交叠地放在桌子一角,它们便是吴亚南走路时给双手穿的“鞋子”。看书看累了,她便用手艰难地撑着桌子将自己慢慢地从凳子上挪下来,然后戴上手套,两手撑地,向前挪步,“走”到书架前,仰着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6层的书架,她最高只能够到第3层。
吴亚南出生在菏泽市巨野县一个小村子,5岁那年,她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发动机里的滚水无情地浇到身上,使她永远失去了行走能力,双腿严重萎缩,至今仍不时溃烂。那时,她一直不愿见人,整天赖在家里,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对学校也非常抵触。可看到同龄人都去学校,她的内心又充满羡慕。终于有一天,吴亚南鼓起勇气告诉妈妈:我想上学。
听到吴亚南这句话,她的妈妈并没有说话,而是把她带到了附近的集市上,告诉女儿她在集市那头,要是想上学就得过去找她。她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自己爬过去。路程不长,她却足足爬了二十多分钟。这二十多分钟的路,她感觉自己像是爬了几个小时,最后终于爬到了终点。妈妈抱住她,哭着说:“你可以上学了!”就这样,吴亚南迈出了求学路上的第一步。
【坚持】
从来不坐轮椅 手被(伤已成习惯
尽管双腿残疾不能走路,但倔强的吴亚南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14年的求学路上,一直在拒绝轮椅。无论夏天的路多烫手,冬天的雪多厚,她都坚持用手“走”。“我不坐轮椅,这样我能感觉和别人一样了。”吴亚南说,在她心里,一直劝说自己不能放弃,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行,没有腿就用手。
吴亚南摘下手套,记者看到她仅有右手是完好的,左手在那次车祸中也受了伤,萎缩得几乎只剩下手掌,两只手的手面上都布满了老茧。“我以前都是冬天很冷的时候或夏天地面很烫的时候才会戴手套,平时不戴。”由于长时间用手撑地走路,她平均一个星期就(烂一副手套,手被(伤对她来说已成习惯。
上大学后,吴亚南上课的教室在4楼,学校老师看到她走路不方便,就专门给她开了一个绿色通道,让她乘坐专用电梯上楼,但这份好意却被吴亚南拒绝了。“我并不否认我的腿有残疾,但在其他方面我不想和别人有区别,别人能爬楼,我也可以。”吴亚南说,她已经20岁了,应该学会独立,不想过多地麻烦别人。
【改变】
以前最怕见人 现在却要去摘草莓
记者第一次采访吴亚南是在2013年的9月份,那时她刚入学不久,给记者的印象是内向、自卑、敏感,整个采访过程都是一问一答式,往往是问得多、回答得少,而且她总是低着头,不敢直视记者。而这一次,吴亚南却变了,说话时不仅抬着头,而且还带着自信的微笑。
吴亚南回忆说,在她“用手走路”的十几年内,她经常被人嘲笑,甚至有调皮的小孩还会学她走路的样子,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伤,在内心深处甚至留下了阴影,每次见人都是低着头。上大学之后的很长时间,为了不让别人看见她“用手走路”的样子,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第一个赶到教室,下课之后也是等所有人都走完了,她才离开。同学关心地问她“腿怎么了”时,她总是冷冷地回答:“没怎么。”
“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敢见人了。”吴亚南说,上一次接受完记者采访后,她便慢慢发生了改变,因为发现身边的人对自己并没有敌意,她开始习惯跟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回宿舍;遇到打招呼的,她也能自然地回应,“我喜欢济南,这里的人让我感觉自己活得有尊严,没有人再嘲笑我,也没有人再学我走路了。”
由于身体不方便,平时都是同学帮吴亚南带饭,不过,一到周末,食堂人少了,她也会和舍友一起到食堂吃一顿平常不能打包的“好饭”,其中最喜欢吃的就是“瓦罐”。采访时,吴亚南笑着跟记者说,她这周末有一个特别的计划,那就是和自己的舍友一起去校外摘草莓,这是她上大学之后第一次外出游玩。
【梦想】
留在济南就业 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从小到大,吴亚南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次手术,只记得大手术有十几次,小手术就数不过来了,最害怕的地方就是医院。“我经常会做同样的梦,梦见我出车祸了,发动机里的热水又浇在了我的身上。”吴亚南说,上初中以前,她经常重复做同样的噩梦,每次见到医生都是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所以对这个职业起初很排斥。在填报高考第一志愿时,她并没有选择临床医学,而是选了商务英语,“但是考虑到我的身体情况,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学医,而且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了。”
虽然是在一所本科院校学习,但吴亚南上的却是专科,她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本科,目标是滨州医学院。对于未来,她既期待又害怕,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我想留在济南这个城市,以后用双手拯救别人,但我知道很难。”虽然才上大一,但吴亚南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危机感,平时在大学过的都是宿舍—教室—图书馆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一有时间就看书,经济、管理、护理等各种领域她都涉猎。
“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这是吴亚南的座右铭,她说,她想让更多像她这样的残疾人有勇气活下去,更想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了,哪怕到最后没能成功,但也会有收获。
不哭不闹 许我以微笑问候 “鼻尖女孩”黄扬从小患“徐动型脑瘫”,她用鼻子和下颌,触摸手机屏幕300万次,完成了80多万字的创作,其新书《许我以微笑问候》在2013年首发。
“风尚,普普通通的两个字,简简单单的十二笔,它就能把一个时代最具有特色的东西浓缩在其中。风是春风的风,能吹醒万物,尚是高尚的尚,代表着一个人最好的品格,所以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如果一个人善良、有爱、无私、向上、勇敢,那么他良好的品质,就有可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就如种子的传播,和暖的风将高尚的品质传递到每一个角落……”——黄扬
黄扬喜欢笑。与她对视时,她总是会冲你笑,然后又立马把头低下去,以为你已经把目光移开,再偷偷地瞄你一眼。
2013年8月,黄扬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自传体散文,名字就叫《许我以微笑问候》,10多万的文字稿,全是她用鼻尖一个个在手机上敲打出来的,由此,大家都称她“鼻尖女孩”。
黄扬害羞地点头,表示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鼻尖,让她与文字有了亲密的接触。
这一年,这个患有徐动型脑瘫的女孩,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字典外,她又多了一个新“情人”iPad,每天透过它与外面的世界交流;她也走进十几所学校去做道德讲堂,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今生今世我无法成为正常人,但我的生命并非只剩下绝望。起码,我还有梦想,它就是我的翅膀,相信它能带去我所有向往的地方……我不哭不闹,我且微笑。”黄扬在《许我以微笑问候》中如此说。
武侠剧迷,喜欢赵敏,“聪明、侠女”
2月11日中午,岳阳市岳阳楼区梅溪乡滨湖村,黄扬家中。
将iPad屏幕点开,滑动,用鼻尖翻过一页程序,找到备忘录,不难看出,黄扬现在已经跟这个新“情人”磨合得很默契了,不到3秒的时间,她就打出了四个字,“欢迎你们”。
黄扬从来没有踏进过校门学习,教她认字的第一个人是妈妈许秀梅。七八岁时,黄扬看到路边的桃花开了,就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妈妈,许秀梅告诉她,春天树就会开花。然后,妈妈用粉笔在墙壁上写下的“春”字——这是黄扬第一个认识的汉字。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妈妈照料的黄扬,很羡慕能去上学的弟弟妹妹。曾经,她每天只能呆在家中,等弟弟妹妹放学回来念书给她听。连拼音都是妹妹教的。
18岁那年,她将自己的“初吻”献给了“字典情人”。这是一本弟弟用过的新华字典。黄扬在《许我以微笑问候》一书中提到,“努着嘴巴,前后试了很多次,布带已经有些松软,双唇碰到字典,我的内心升起一阵喜悦和快乐。”对身体不能动弹的黄扬来说,每一次和字典的“贴脸”都很不容易,“像是一场体力劳动”。
黄扬是武侠剧迷。她喜欢看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因为“既可以知道该怎样做人,又能了解历史”。
“以前希望她看电视,打发时间。”许秀梅说,家里从买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就放到了黄扬的房间,一家人不管是吃饭,还是看电视,都会围着黄扬,“不让她觉得孤单”。
问及喜欢看的电视,黄扬慢慢地说:《人与自然》和《倚天屠龙记》。
赵敏是她最爱的一个角色。“聪明、侠女”,黄扬很奋力地咬出这几个字,一激动,她脸上本来就不受控制的肌肉便抽搐得更加厉害了。
去年下半年,黄扬开始接受康复治疗,以前无法独自坐稳、只能靠一根布带锁住胳膊和胸口才能定在椅子上的她,现在已经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坐住了,让母亲许秀梅最欣慰的是,女儿也能慢慢表达一些简短的词语,“不管她做什么,健康是最重要的”。
用鼻尖“写”了80万字
如若不是已经发生,许秀梅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女儿能成为一名“写”书的作家。
2011年,黄扬从比她小4岁的妹妹那听到了一个让她“喜得不得了”的好消息,有一个叫做微博的东西,可以发表文字,140字一条。黄扬终于有抒发内心想法的地方了。随后,她成了“微博控”,一发不可收拾。
微博,似乎将黄扬从以前那个被遗忘的世界拉了出来,打开了一扇她与外界的希望之门。
黄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阴谋》,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2600条微博拼接“写”成的,“一个个故事,好像怎么写都写不完,所以写了这么久”。黄扬不好意思地笑着。
“有时没写好,或者字太多了,手机不好使,一下子没存上,她就发脾气。”许秀梅说。
坐在桌子前,黄扬在手机上“写”字,有时候需要用下巴或鼻尖将手机移来移去,一个用力不当,手机就会摔到地上,她就让妈妈用绳子将手机绑起来,固定住。
第一部红色小直板手机,第二部在二手市场花200元买来的白色翻盖手机,都在黄扬无数次用鼻尖或下巴的“亲吻”下壮烈牺牲了。黄扬跟妈妈说很想要一台电脑,许秀梅答应,过年有钱的话,就给黄扬买。去年,湖南省副省长黄兰香去黄扬家看望时,见黄扬还没有电脑,就送了一台平板电脑鼓励她。
黄扬每天都会把iPad摆在身前,用它上微博、微信,上网查资料,她现在看电视的时间少了很多,基本和新“情人”呆在一起,“它是我与外界的桥梁。”黄扬说。
从2011年4月至今,“鼻尖女孩”已经在手机上“写”了80万字,其中包括去年已出版的13万字的自传体散文《许我以微笑问候》、34万字的小说《阴谋》、12万字的小说《千年屠刀》,此外还有两部短篇小说等。
何谓优秀作家?她挤出三个字:正能量
黄扬在《许我以微笑问候》中写道,“很多年后,我明白了一句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哀伤。’生活总要继续,生活本身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年,在黄扬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关心自己的人越来越多,自己要比以前更加努力,身上也多了一份责任,“要用好的成绩和作品去回报给我爱和支持的人”。生活中出现的那些不曾相识的人,他们的存在让黄扬收获了感动,也让黄扬开始挣脱原本不幸命运的裹挟,看到了自己身上那对隐形的翅膀。
2013年8月,黄扬带着新书《许我以微笑问候》来到上海参加书展。这是黄扬20多年来头一回出远门,头一回见到这么多人,头一回坐高铁去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城市。
去上海前,许秀梅特意带黄扬到市区买了一身新衣服,一件黄色无袖雪纺衬衫、一条七分牛仔裤,是黄扬自己选的,“看着顺眼”。
在书展现场,黄扬有些紧张。让她没想到的是,不少“粉丝”看到她,一下就认出来了,过来找她合影、签名,还有很多小“粉丝”会给她拥抱,“真的好开心”。
黄扬的手不能握笔,她的“签名”是用鼻尖在平板电脑上一笔一画“写”出来,妈妈再拿去印了个章子,“黄扬”两个字写得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一笔对于她来说都来之不易。
2013年,黄扬被岳阳市评为“建市30年30位感动岳阳人物”,也成为了一名维护自然、保护候鸟的鄱阳湖志愿者,她还走进岳阳十几所学校参加道德讲堂……
她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的是岳阳楼小学,在那里她等来了迟到20年的少先队员称号,当一名小学生为她系上红领巾时,她的眼眶溢出了泪水。
在道德讲堂上,黄扬虽然不能演说,全由姨妈许如诗代言,但她的亲身经历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想告诉他们人生有无限可能,即使遇到苦难也不要彷徨”,黄扬说。
新年伊始,黄扬也在平板电脑上写下了自己的回望与憧憬。她写道,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何谓优秀?她艰难地挤出三个字:正能量。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帮助别人。”她说,这是她对自己的期许。
路在脚下 如果你向别人打听着嘉康同志,那么你会在大家对他出众的口才与文才赞叹不已的同时感觉到一种遗憾--他曾患小儿麻痹症而留下了左下肢残疾。也许此时你也会为他、为命运的不公而打抱不平。但是,如果你真正接触过他、真正与他并肩工作过,那么你看到的则是一个自尊、自强、自信的曹嘉康,一个你生活、工作中的良师益友,你会被他的才华、被他的为人所折服,此时的你根本不会感觉到你身边的他是一个残疾人、一个人们眼里所谓的"弱者"。虽然有着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但曹嘉康同志在自强不息的路上奋力地跋涉着,以他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不幸不能成为借口
可以说,命运对于曹嘉康现场来说是不公平的,一周岁时那场疾病影响了他的一生,但他说:"不幸不能成为我的借口,如果我将一切都归咎于命运,那么我将永远是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可怜虫。"
从小,他就要为治病而四处奔走,在不能治愈的情况下,为了能独立行走而强迫自己坚持常人难以忍受的超强锻炼,吃尽了苦头。小时候的他是自卑的,他曾为了别的小孩一句"瘸子"而不止一次地和别人大打出手。渐渐地,他明白,打架并不能为自己赢得尊严。于是,他努力读书,以优秀的成绩为自己获得年年"三好学生"的荣誉,也赢得了同学的尊敬。
曹嘉康同志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读书时读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时的心情,真可谓是百感交集,他觉得这简直就是自己的写照。于是,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路口,这段话总会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总会如醍醐灌顶般给他以极大的鼓励与启示。
由于腿的残疾,他被拒于大学校门之外,但他没有被拒绝打败,因为他知道真正能打败自己的只有自身的懦弱与退缩。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播电视大学,在电大学习期间,他是全优学员,并光荣入党。他深深地明白,机会的大门不会永远对一个人关闭,但是机会也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他逐渐成为单位里的"一枝笔",并以踏实勤奋的工作连续五年机关工作人员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人说"厚积薄发",1999年10月,曹嘉康同志在他35岁的时候,在钟楼区竞争上岗的考试中以笔试、面试均列第一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踏上了南大街街道副主任的领导岗位。
向前,向前
曹嘉康同志总有一种信念和信心,身体不如健全人,但精神意志、知识才华不能输给别人。为了弥补身体缺陷,他在学习上、工作上则加倍努力,拿出几倍于人的精力来投入工作。在西新桥街办工作期间,拟定了斗巷市场招商方案,提出了"市场兴街"战备,受到领导首肯。到南大街街道担任副主任期间,他白天深入到社区、居民家中,了解情况,从实践中出真知,晚上深入学习社区建设理论,从理性思考中开阔视野。他探索出整合资源、共驻共建的社区建设之路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全力推广。曹嘉康同志用自己的实践和成果充分说明,残疾人只要自信、自强、自立,就能够平等、参与、共享,就能够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身为残疾人,曹嘉康同志更了解残疾人的苦楚和需要。他分管街道社会工作后,把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心思用于残疾人事业,尊重残疾人、服务残疾人。2001年5月20日,他亲自发起"爱心助残"行动,动员地区20家单位与20位特困残疾人结对,签订"一助一"协议,并当场捐款捐物,改善特困残疾人生活。他非常关心社区残疾人工作,率先在全区建立社区残疾人事务接待受理中心,发放"爱心助残"联系卡,设立爱心服务电话,为残疾人开展全方位服务,深受残疾人欢迎。2001年8月,全国第二期社区残疾人工作培训班的学员专程去南大街街道参观、学习,中残联的有关领导对他所分管的残疾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曹嘉康同志凭借其出色表现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区政府的嘉奖。现在,他又走上了新的、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我们相信,自强不息、不甘被命运摆布的他一定能为自己走出一条更为宽广、更为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