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字碑(原创)
5041
闫会作
无字碑是乾陵的标志。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因为武则天而闻名,更因无字碑而独具魅力和吸引力。当地俗称乾陵为“寡婆陵”。有民谚说“武功县有个塔,离天只有丈七八;扶风县有个法门寺,把天磨的格吱吱;乾县有个“寡婆陵”,把天戳个大窟窿。”说的就是乾陵的雄伟高大。
我住的村庄虽说距乾陵远点,但上了塬就能看见那三座高大浑圆透空的山头,再加上自小不绝于耳的许多玄乎神奇的传说故事,不仅增加了乾陵的神秘,也激发了去看一看的渴望。可往来匆匆,陵峰巍峨,总是无缘。走的离乾陵最近的一次,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初中时的一个暑假,去参加杨家河水库工程建设,打从乾陵脚下经过时,就要上去看看。可生产队长说“寡婆陵又跑不了,以后有的是机会,这一次还要赶路就不去了。”后来队长带我们去看了更靠近路边的永泰公主墓的地宫算是安抚。只记得地宫很凉快、有壁画、有盗墓口子,别无收获。谁知自此与乾陵擦肩而过以后,再也难有如此靠近的机会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目睹过兵马俑的壮观,感受过长城的雄伟,也漫步过交河古城、楼兰遗址的沧凉。我拜谒过孔府孔庙孔林、布达拉宫、南京明孝陵、中山陵、北京十三陵、长沙马王堆等等许多的帝王陵、历史遗迹和古寺名刹,唯独距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乾陵越走越远,连远远看看乾陵样子的机会都没有了。每有朋友议论乾陵的长长短短时,总不免要被讥笑一番,乾县人没有去过乾陵。
我很难忍受别人质疑我从未去过乾陵的眼神,也不能忍受作为乾县人而对乾陵一无所知的空白。我有时甚至觉得这种无知和生疏是对故土的不敬。我寻找和等待着一切可能的机会。这一等就是四十多年。
当我以虔诚之心沿司马道登上乾陵时,立刻就被庄重高大的无字碑所震撼。尽管此前已久闻这块无字碑的如雷大名,但当我真的站在它的面前,仍然被其简洁高大、庄重瑰丽、巍峨壮观所折服。无字碑是一整块巨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在我所见到的碑群中,确属巨制。碑首雕了八条自然缠绕的螭龙,鳞甲清晰,筋骨强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各线刻了一条腾空飞舞、栩栩如生的巨龙。碑座正面线刻有狮马合图,其马屈蹄俯首、驯顺萌萌、活灵活现;而雄狮则昂首怒目、神威兼备、凶相毕现。还有一些花草纹饰也刻得精细流畅。整个碑体呈现出协调壮美、凝重厚实、雕刻精致、浑然一体的美感。而既无碑名,又无一字的空白,更增添了其无穷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它走进历史,去探寻其生前身后的种种神秘。
无字碑是谁立的?碑旁有今人于石上刻文“无字碑是唐中宗李显为其母后武则天而立”。这话很难让人信服。
如果是李显立的,为什么碑都立了,却不镌刻碑文呢?除非是李显成心要给武则天留下千古难堪,故意立个不刻碑文的巨碑,否则很难有合理的解释。这从李显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李显系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本来怎么也轮不上他当皇帝。可在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后,大唐王朝皇太子这块天大的馅饼竟然掉在他的头上,而且最后还真继了大位,当上了大唐的第四位皇帝。可好事来的快去的也快,仅当了55天皇帝就被母后武则天所废,看似贬为庐陵王,实际上先后软禁于均州、房州(均在今湖北境内)等地长达十四年之久。此后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改李唐王朝为武周王朝。这期间武则天为巩固帝位,杀害了许多李唐宗室子弟。可以说这十多年李显活得惶恐不安、如履薄冰、提心吊胆。以至于每听有武则天派使臣来,便“恐惧到想自杀”的地步。谁知阴差阳错武则天又将他立为太子,并在“神龙政变”后被扶上皇位。被这样一个强势母后几十年玩弄于股掌之中,游走于生死之间,所积攒的这满腔的怨气愤恨,让他与武则天从感情上早已没有了母子情分。而从政治上他毕竟曾是李唐嫡传皇帝,怎么甘心给一个篡夺了李唐王朝,使他们李氏蒙受奇耻大辱的叛逆者去立一个功德碑呢!
再从客观上看,李显也不大具备立碑的条件。从公元698年九月李显被召回重新立为太子,到公元705年正月“神龙政变”重回皇帝位的七年间,李显更是生活在朝不保夕、心惊胆战的惊悚之中,不是担忧不知道何时又要被母后废掉,就是担心随时可能被武氏宗室弟子为夺位而杀掉,更何况他更恍惚他这太子是武周王朝的太子,还是李唐王朝的太子?这种难堪又尴尬的地位,加上曾经被废被贬被软禁的经历,恐怕他连话都不敢说,何时何地说错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再次被废或被杀的口实。在这种魂不守舍的境况下,他那有心思和精力去考虑雕凿立碑的事呢?再说,他也没有立这么一块巨碑的时间。从李显复位到同年年底武则天去世,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李显绝不可能完成立制一个巨碑的工程。从无字碑的形制为一整块巨石的情况看,绝非取自乾陵附近,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选材、雕凿、刻绘、运输,绝非李显重新当上太子到复位这七年所能完成的一项工程。所以说,情感上的不愿和客观上的不能,都证明无字碑不大可能是李显所立。
那么这块碑到底是谁立的呢?虽无史料却不乏传说,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拨开岁月的层层帷幕,也可以慢慢地梳理出一些结果。一是武则天觉得自己的功德空前绝后,无与伦比,非文字和一座碑所能表达得了。二是武则天要用一块无字巨碑,摆出一种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的大度姿态。三是武则天自感自己曾做了一些有违天理人伦之事,恐怕写了碑文反而成为历史笑柄,干脆不写。四是武则天深知儒家为历代王朝所尊崇,历史也大多由儒生编写。而向来重男轻女的儒家很有可能会极力抹黑她这一代女皇的声名,与其这样,倒不如主动留下一个无字碑,让抹黑者不敢下手。种种迹象表明武则天有立碑的愿望、条件和可能。
而从乾陵前对称并立的两块巨大石碑的形式来看,立两块碑应该是陵园最初总体规划设计时就确定好了位置。但要说是与西侧的“述圣纪碑”同时而立,却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同时立的两块碑规格大小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别,更不应该皇帝差于皇后吧。史料证实,乾陵从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全由武则天一手经管。镌刻着武则天亲自撰写的为高宗李治歌功颂德的泱泱五千余言的述圣纪碑高7.53米,每边宽1.86米。与无字碑比起来,虽是同高却窄小了一些。再从两块碑的规制上看,述圣纪碑为五块青石榫卯相接而成,而无字碑是一整块巨石;述圣纪碑上有传统的亭式盖顶,而无字碑无遮无盖耸立天地间。以武则天的才智绝不可能同时立两块差别如此明显的碑,而且留给她的这块比皇帝的形制规格还要高,这岂不是公然的僭越和叛逆行为。可见碑虽是最初规划好的,但却不大可能是同时所立。要立这样一个比皇帝规格还要高,且对称并立的巨碑,只能是在武则天权力和地位如日中天之时,才敢做也才能做到。
已有考古资料证明,碑的正面已划好的长4厘米宽5厘米的三千三百多个方格。这说明最初是要刻碑文的,而且可能已经撰写好了与方格数量相当的碑文,也作好了镌刻的准备。
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碑文,这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猜想推测的空间,也成就了无字碑的巨大魅力。历史把这种种的可能演绎成不尽的传说,一说是武则天自己不好刻。那怕是早就写好了碑文,也不好意思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刻上去,以免在历史上留下“王婆卖瓜”的口实,装也得装成是后人撰刻上去才成。二说是李显不知道该以什么称谓来刻。作为李唐宗室子弟,复位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唐朝,终结武则天的大周王朝。如要给武则天镌刻碑文,就有个称谓问题,称其女皇吧,可武则天是大周皇帝而非大唐皇帝,他这位大唐皇帝凭什么给大周皇帝撰刻碑文?显然说不通。称其为母后吧,可她不仅是李唐王朝的篡逆者,而且还杀害了许多李唐宗室子弟。李显作为李唐王朝的嫡传子弟,纵使懦弱到再没有血性,也不可能给这样一个人去歌功颂德吧?没有合适的称谓,这碑文就无法下刀去刻。三说是李显根本就不愿刻碑文。由皇帝到被软禁,生不如死的恐怖经历让他有誓死不愿为武则天刻碑文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四说是本来就庸懦的李显再次当上皇帝后,好不容易走出强势母后控制的恐怖虎穴,却又陷入了本事不大野心巨大的妻子韦皇后和刁钻任性、一心想当“女太子”的女儿李裹(安乐公主)拉帮弄权的狼窝,使他烦闷不已,于是只顾过自己的淫靡生活,哪有空给武则天去镌刻碑文。种种迹象表明,没有碑文是已经升天的武则天的无奈,却是李显的故意所为。
然而,事物发展的结果往往与主持者的愿望相反。历史跟武则天和李显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他们绝对想不到的是,一个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却收到了比刻上更绝妙的效果;一个成心不刻想给其留下一个千古难堪的举动,反而成就了武则天一代女皇的英名。历史好像已经有了共识,敢留一块无字碑,足以证明武则天的政治胆魄和勇气,也足以证明武则天的气度与胸怀,更是以此处无字胜万言的方式标明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而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还将不断衍生出层出不穷的种种猜想和传说,更会无限地增添无字碑的神秘魅力和巨大影响力,也将继续传播武则天的英名。
当我站在乾陵回望秦川时,突然感到也只有这无字碑才配这里以关中平原作庭堂,以绵延巍峨的秦岭作屏风的地势大观。文字可以颂扬武则天,却难以说尽“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千古风流人物;文字可以评说历史,却难以评说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和演进浪潮;文字可以定论过去,却难以预测变幻莫测的未来。纵观天下大大小小的碑刻,近如眼前的述圣纪碑,远到碑刻如林的泰山壁刻,林林总总,文字泱泱,有多少人记得所刻的内容?唯有这无字碑才能演绎出无穷的传说故事,才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才会激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好奇心,从而魅力与日俱增。所有镌刻的文字都会被岁月抹去,而无字可以包涵一切,无字可以贯通古今,无字才能永恒。这就是无字碑的魅力,如镜一般诠释历史,镜鉴现实,照亮未来。
无字碑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