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故事

热门圈子

中华基建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淳安社区圈子服务分享社区圈子长宁服务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秦淮社区圈子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炫酷汽车服务分享社区圈子从横史诗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荔湾区社区圈子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河北服务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家庭医生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

热门故事

留在古镇的雕刻时光

1057

留在古镇的雕刻时光

李阳忠

临近寒假,几位驴友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和对节子拐棍,翻越几座大山,来到金沙江东岸,以礼河西岸的娜姑古镇。太平军石达开驻军遗址在这里,“万里京城第一站”的白雾村也在这里。

古镇不大,但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盛极一时。古镇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依山傍水。明清时期,各省籍会馆、宗祠、文庙在此拔地而起,成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重镇,也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部分古建筑的房檐、门窗上依然是工匠们留下的飞禽走兽,花叶鱼人,古道、回廊、小巷、店铺、庙宇、道观依然是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最原始的形态。那时,东川府铜产量占全国铜产量的一半以上,那些往京城和各省托运铜矿的马帮都需经过这里,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县城。娜姑古镇因铜而生,因铜而名,又随铜而逝。现在自然没有从前那样的繁华、热闹,甚至于感觉有一点点苍凉、空寂、冷落。也许不是赶集的日子,集镇上,几株上百年的槐树、柏树、柿子树,几座斑驳的寺庙和破旧的天主教堂,几间土木结构、白墙黑瓦的古屋,几条青石板路错落有致,构成了古镇“铜商文化”特有的风貌。

偶然走进一个古朴、静谧的“石木阁”,一位五十多岁,身材魁梧,头发斑白,一头长发飘逸,艺术家派头的男士,嘴里叼着一支香烟,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他,不就是三十年前的高中同学沈君?你,叫沈君?对对,是老同学嘛。快,几位请坐。老同学依然和当年一样谈锋甚健,仅仅是面色苍老了许多。来来来,抽烟、喝茶,叙旧。刚在一个金丝楠木茶几前坐下,一股墨香就扑面而来,整个店铺大约一百多平米,空间非常开阔,都有序地摆设了千姿百态的根艺、石艺。目之所及,尽是各式精致的根雕艺术品,几幅书画作品、根艺盆景点缀其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古朴、高雅、精致,晶莹剔透、古色古香。在这里,只需一杯香茗,呆上半日,便可细细品味出这里真正动人心弦之处。

其实,沈君当年读高中时学习成绩一直比我好的,考个本科大学绝对没问题。因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残疾而中途辍学。回家后不到一年就去西藏当兵,退伍之后,又到浙江去打工,开四桥车,别人开着是一直往路上走,一路顺风,他开着是往农户家里钻,险象环生。然后是开石场,别人挖出的是石条,值钱,他挖出的是泥夹石,只能垫路。家里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一套,妻子几年买不起一套新衣服,嫁给一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要多窝囊就有多窝囊,要多穷就有多穷。离婚成了她的最佳选择。沈君是临近50岁才开始接触奇石、根艺这一职业生涯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浙江宁波一个根艺店铺,他发现,我们农村人一向认为那些山上、沟壑里疙疙瘩瘩,七楞八翘的废树根、烂木头,用来烧火、做饭,煮猪食都不受用的东西,在店里竟然成了有钱人的宝贝。一出手就是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十万元。家乡乌蒙山区的褐煤场、采石场,沟沟坎坎,田间地头,到处都有各种枯死的树根,形状各异的奇石,而且西南地区,泰国、缅甸也有不少精品,只要相关手续齐备,不做违法之事,何必做一辈子的打工仔,穷一辈子呢?更何况作为一门艺术,根艺品都是汇集了大山的灵魂和制作者的灵气,有它特有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回家后,他独自开一辆五菱宏光,沿金沙江畔的几个乡镇转了几圈,跑了三百余里山路,想看看金江奇石,但收获不大。金沙江上已修建了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电站,江水上涨,沙滩、奇石已全部被淹没,且上好的金沙江奇石早已被人拣走,出卖或收藏。还好,在江畔悬崖边拾到一块形态奇特的朽木树根,一个树根疙瘩,经过岁月侵蚀,部分已经腐烂,辨别不出是什么树木的根了,但沉沉的,不低于20斤,中间很多空洞,树根上的纹理也是很别致的,绝对是一块陈化木。带回家后,有空就经常放在桌上反复端详、审视。一个夜晚,他把树根倒立于桌上,一转,树根的形态、纹理呈现出溶洞奇峰之景。再一转,眼前突然一亮,奇迹出现了——好一个雄鹰展翅的气势。于是,找来村里老木匠王老三多年闲置不用的凿子、刨子、锯子、砂纸和打磨机等等,剔除腐质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根须。一凿一凿地敲打,露出橙红鲜亮的色泽和纹理。稍加雕饰、打磨,又去超市买来一瓶九十多元的橄榄油,把橄榄油涂抹均匀,更显出天然的颜色和纹理。这个树根疙瘩便成了他的处女作《雄鹰展翅》。从此,沈君便走火入魔,情有独钟,迷上了根艺。

和沈君一样,我大概也可以算一个根艺爱好者,也许是经常参加周六的山野徒步,看惯了不少的枯树虬枝,也许是自己已经上了一点年纪,也许是多年来喜欢美学的缘故。闲暇时间就去根艺店铺或者一些集镇走走,偶尔遇到自己欣赏的陈化料就买回家来,什么对节子树的,黑刺的,柏树的,红果树的。山水的,鸟兽的,人物的……,按照根材所特有的枝、节、洞、疤、瘤、扭曲、虫蚀等自然因素,然后因势象形,进行大胆的想像,修饰造型,在保持主干形体特征的情况下,把腐烂的部分去掉了,外形稍加砂磨、封蜡、抛光等工序,就使之成为一件具有天然特性与艺术魅力的作品。

与沈君的偶然相遇,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我们一边叙旧、品茶、饮酒,一边观赏奇石、根艺,把酒话桑麻,话根艺。他说,都怪我们懂事太晚,几十年前,我们去山上找来的烧柴,什么树根都有,什么造型都有,在家里堆成一座座小山。结果呢,都被作为父母烧火做饭的燃料。真不知被我们烧掉了多少无价之宝,可惜啊。

在我的记忆中,确实遇到过不少珍稀材质。在西部山区生活的几年时间,大药山、大青山深沟里被洪水冲刷出来的阴沉木,江河里被搁置在沙滩的红木,西南地区的金丝楠木等等,随时都可以遇到。只是在那些年代,连吃穿问题都无法解决,谁也不会去关注、去寻觅、发现这些朽树疙瘩的艺术价值,实际是自己基本没有“审丑”的能力。后来才知道,用树根制作家具、器物等生活用品在我国由来已久,而根艺作品竟然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山沟里的朽木枯根,不仅仅可以用来做烧柴,如果经过匠人的精心加工,也可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明清时期可谓鼎盛,更为注重精巧自然,浑然天成。当然,很多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基本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收藏,或者成为宫廷藏品,在民间并不多见。

信息时代,人们在拥有绘画、摄影、书法、音乐、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艺术之后,喜欢根艺的不仅仅是雕塑家、美术家、收藏家,民间很多艺人,甚至是凡夫俗子也习惯在一根一木中发现自然之美,感受一份宁静,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浮华红尘中,很多轮生的根瘤、树疙瘩可能一辈子都与你无缘。比如真正的黄花梨、紫檀、崖柏,特别是现在已经濒危的太行山崖柏,在悬崖上,耐得住贫瘠,耐得住干旱,耐得住寂寞。只需几滴雨露,一丝阳光,它就可以活下来,屹立于悬崖,几百年,上千年。涂上云的纹理,太阳的色泽。一根一世界,几百年的等待,几百年的伫立,几百年的寂寞。岩石风化了,崖柏陈化了。沧桑岁月,弥漫着它的苍凉、古朴、铿锵和坚守,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自然的伟力。

沈君认为,根艺作品是天地人和为一体的产物。根艺之美,源于自然,源于一种独树一帜而又天然的韵律。根艺之美,美在传神,美在其自然与取舍、美在其稚拙与残缺、美在其抽象。他还说,作品的质量与创作人的文化底蕴、美学修养、生活阅历和艺术境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是一向都不注重精雕细刻的,“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奇为贵,以趣为美”。根艺是发现艺术,是把“丑”转化为美的艺术,也是不可复制的艺术。根艺创作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有的只需要几天,而有的则需历时几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士别三日,还真的不能刮目相看呢。一个连大学都没有读过的人也懂得不少的美学知识,懂得根艺,懂得生活。

岁月在雕刻刀上流逝,沈君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根艺作品的制作上。去年加入了民间艺术协会,并参加了全市的根艺盆景展示会,其中两件作品在展示会上还获得金奖,一件银奖。获金奖的根艺作品一件以“母爱”为主题,慈祥的母亲怀抱一个婴儿;另一件以“秋收”为主题,金灿灿的稻田,金灿灿的阳光。其作品基本没有做任何雕刻和任何拼接,保持了树根原有的色泽和纹理,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风韵。他是在用心去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痛苦、光明、黑暗、希望和迷茫,并将这些真情实感注入到他的作品中,使他的根艺作品更具备了生命力、想象力和穿透力。

在“石木阁”品味良久,竟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走出“石木阁”,酒意朦胧。小巷里,冬日的暖阳洒在青石板上,我们意外地看到几个老人或者拿一节对节子手棍,或者是一串崖柏珠子,或者是一件精致的核桃把玩,悠闲自得地散步、聊天,也有几个围坐在道观门口,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古镇的日子似乎因为有了根艺品而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生活也雕刻的那么自然、精致。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财迷婆娘发善心
    常师傅离开了几十年的方向盘,安全退休,回家鹤养天年,养养花种种草,看看孙子打发时光,那时上班没时间,哪里也去不了,现在退休了,时间由自己来支配,好在身体还撑
  • 老板的女人想泡我
    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私人企业里打工。你别看这是一家私企,规模却不小,老板是个年近六十的精干老头子,他的女人吴小翠是一个三十多岁人见人爱的美少妇。老板看到我
  • 超级爆笑的一句话毕业语录
    引导语:在学校里是青春中最单纯美好的时光。当你回忆起刚步入学校的情形,你会觉得好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希望这些毕业的个性签名,能帮你缓解一下即将毕业的不舍!1
  • 童年已逝
    雨,还在下。风,还在吹。我,还在成长。时间,还在流逝。我们以往浪费了,多少童年时光?如今,童年已逝,我们是否还会怀念从前?是否还会怀有幼稚的幻想?是否还会怀
  • 青春无悔
    我把青春雕刻在脸庞活力朝气是我的标志我把青春珍藏在梦乡永恒精彩是我的渴望我把青春盛装在行囊漂泊流浪是我的追逐青春无悔无悔人生于是我一路规划着每一天的行程前进
  • 心灵深处
    好像又回到了过去,有点无奈!好的时光似乎无法握住。今天又在发呆;为什么的学习成绩那么的不好,别人不怎么也可以名列前茅?真是搞不懂!了,还有一百来天就要上战场
  • 遇见清江,遇见唯美时光
    水漾的柔情漫过心房荡起涟漪一汪在经年的诗文里寻找有关你的篇章一片烟雨,一处仙境()是心灵一隅装着的清浅时光一段流年,一方清欢是悠悠岁月深处的一缕暗香一江碧水
  • 人生最终谁也无力抗衡
    时光里,很多时候我就是那个喜欢在黑夜里数星星的孩子,数着数着就忘记了夜的黑,数着数着就看到了天空的美,然后怀着一个美丽的梦睡下。这一觉一睡,不知道要多久,忘
  • 油菜花开年年,生活在继续
    感,梦又破灭了,然后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家。后来,绿色的火车停运了后,他是直接坐汽车回家,汽车沿铁路路过昔日的车站时,心中微起波澜后静如水,他知道时光不会重现。
  • 秋日风光多彩绮丽,秋风吹皱心湖的相思情长
    站在岁月的经纬处,凝视远方,在时光的门楣处思前想后,遽然感受节令在大步流星地穿越春花缤纷的回廊,迈过夏日酷暑的门坎,正迫不及待地走进秋的胸怀,不经意中我翻阅
  • 《送曾德迈归宁宜春》注释
    :湘东山川有清辉,袁水词人归。几府争驰毛义檄,一乡看侍老莱衣。筵开灞岸临清浅,路去蓝关入翠微。想到宜阳更无事,并将欢庆奉庭闱。曹松简介:注释:【老莱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
  • 流泪的人(一)
    二零一一年的冬我相识了你二零一一年的冬你相识了我我怀着忐忑的心与你近距离平行相望凛冽的寒风却是我此刻极度的奢望它能掀起你的秀发让我无所顾忌的窥探你那白净,俊秀的脸颊而那场风终不止是别后的深深的思念而我们终散是无缘的两个流泪的人
  • 形容马的神态的词语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
  • 《送别崔著作东征》赏析
    崔着作东征金天方肃杀,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陈子昂诗鉴赏“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
  • 帮妈妈做家务
    今天,妈妈难得放了一天假。可是,妈妈没有休息,却做起了各种家务劳动来了。我看在眼里,心想:妈妈这么辛苦,而我已经长大了,应该帮助妈妈做一点家务活了。于是,我也去拿了一块抹布擦起窗子来了。擦窗真难啊:爬上爬下,擦东擦西。有的地方的垃圾粘在窗上。我就想办法用指
  • 中国人之聪明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
  • 柳树,我爱你
    当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是谁将这春的消息传播?是谁对春的消息最先感知?是谁最早迎来春天?是柳树。当春雨绵绵时,柳树从睡梦中醒来,睁开迷蒙的双眼,揉揉眼睛。当柳树看见这沉睡的时,不禁挺直了腰板,以昂首之态告诉人们醒吧,春天来了!
  • 友情溢满心底
    夜很寂静,皎洁的月光,透过玻璃窗,洒满了我的书房。地打开电脑,有一条消息,是久违的小乐发来的,内容是很长的热情洋溢的,当然也包含深深的思念和牵挂。我痴痴地看着小乐的头像和,不知呆了多久。遥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思绪油然而起。几年前,
  • 搞笑日记:这大便我是实在咽不下去了!
    1.一傻逼男的看电视广告,上面有一个外国女的说我们都用妇炎洁,这傻逼就纳闷了,这玩意是他妈干啥用的呢?没整明白。有一次去药店买药看见广告牌子上也是一个外国女的拿着一瓶妇炎洁,他就问人家吧台的那小姑娘,那什么那个,老妹啊我问一下,妇炎洁是干什么用的?给他
  • 人要长寿,脸皮就应该厚一点
    人要长寿,脸皮就应该厚一点。就是做了坏事,犯了错误,也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多少人因脸面上过不去,甚至自杀。在人生路上,谁也难免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就看能不能做了坏事能否接受教训,由坏人变成好人了。“人要脸,树要皮”,本来这是做人的美德,但不能过头,过分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