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淳:从“叛逆”中走出的新一代“银屏偶像”
5016
2012年3月18日,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在天津完美收官。在这部新戏的拍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曾在《大旗英雄传》中饰演侠义柔情的铁中棠;在《走西口》中饰演不屈不挠的晋商田青;在《宫锁珠帘》中饰演情感复杂的十七王爷……
这一次他在《北京青年》中饰演了一个出身豪门的京城小混混——何北。
他的名字叫杜淳。
杜淳自2003年拍摄《汉武大帝》出道以来,《北京青年》已是他参演的第39部戏,作为一个“80后”年轻演员,有如此多的作品,足以说明他的表演水平非同一般。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杜淳要学戏剧表演时,胡玫、唐国强等很多著名导演、演员都断言他不适合干演员这行。然而,如今杜淳却以自己的实力颠覆了大腕们的看法。
标榜“另类”
杜淳1981年出生在河北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杜志国是著名影视演员,在《雍正王朝》、《绝对控制》等很多电视剧中都有上乘表演。母亲杨丽是保定地区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
由于受母亲的影响,杜淳从小开始学舞蹈,在母亲的精心辅导下,每天劈腿、下腰,坚持练功。由于基本功扎实,10岁半的时候,杜淳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中专班,正式开始学习民族舞。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杜淳感到什么都是新鲜的,虽然人小,学习却非常刻苦,练起功来更是一丝不苟。
但两年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感染,像很多青春期男孩一样,杜淳开始喜欢标榜自己的“另类”——留长发、戴耳环、穿前卫的时装……一到周末,他就会和一帮同学出现在学校周围逛荡,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没个正形,还时不时的打声口哨,发出几声尖叫,典型一个“叛逆”少年。一次杜志国利用到北京联系拍戏的间隙到学校看杜淳,正巧杜淳和一帮同学往校外走,见到儿子的穿着打扮、形态举止,杜志国非常吃惊,赶紧把杜淳叫到一边,表情严肃地对他说:“爸爸妈妈送你到这儿来是学舞蹈的,你怎么能这样,把心思都用在了这上面。你现在是学生,小小年纪应该用心学习、刻苦练功!”谁知杜淳看了父亲一眼,张口不屑地说:“大家都这样,又不是我自己,干嘛大惊小怪的!”一句话噎的杜志国脸上青筋直暴,结果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说服谁,最终不欢而散。见一时说服不了杜淳,考虑到他身边还有一帮同学,杜志国压住心头的火气离开了学校。第二天晚上,杜志国又来到学校,与杜淳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杜淳没有反驳父亲,说了声:“我知道了”。可后来杜志国发现,杜淳口头答应的挺好,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该咋样还咋样。于是,一段时间他放下许多自己的事情,频繁往杜淳的学校跑,每次来都苦口婆心地对杜淳进行规劝。杜志国耐心的规劝,像春雨润物一样,滋润着杜淳的心田,杜淳逐渐改变了自己,心思开始用在了练功上。
不是干这个的料
然而就在杜淳舞蹈技艺大有长进,即将毕业时,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放弃学习多年的舞蹈转而学戏剧表演,报考戏剧或电影院校。
“为什么会放弃学习了多年的舞蹈转而学演戏?”,现在经常会有熟悉的朋友和记者向杜淳提出这个问题。杜淳说:“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一开始是在学舞蹈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了表演,这也许是应验了那句老话——艺术都是相通的,而且我看到很多学舞蹈、学音乐的演员改演戏以后,都有不俗的表现,就想也试试,于是思考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报考戏剧、电影院校学表演。就这么简单。”杜淳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
父亲杜志国对杜淳的决定很吃惊,因为当年拍摄《雍正王朝》时,杜志国曾带杜淳到剧组看拍戏。闲谈中说到杜淳以后的发展,有人说∶“搞舞蹈吃的是青春饭,这孩子形象好,以后可以往演艺圈发展!”唐国强听了却说∶“他性格太内向了,不适合当演员”。导演胡玫更干脆,杜淳离开后对杜志国直言∶“杜淳不适合干这行,你怎么能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呢!”回想起这些名导、大腕们的话,杜志国心中实难平静。思考再三,他将杜淳叫到身边,委婉的说出了大家的意见,希望杜淳能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可不论父亲怎么劝,杜淳是铁了心要当演员。见他态度如此坚决,杜志国对他说∶“既然你决心已下,就努力吧!”
但决心归决心,付诸行动后并不容易。杜淳弃舞从演的道路充满了波折。1998年,杜淳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但毕竟他打小学习舞蹈,而舞蹈的表演比戏剧表演夸张的多,最终他因为表演经验不足而落榜。这对一向“叛逆”的杜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杜淳原来担心自己文化课底子薄,过不了关,做梦也没想到学了6年多的舞蹈,登过无数次舞台的自己,竟然败在了表演上。那段时间杜淳非常郁闷,回到家见了父母也不愿说话,哪儿也不愿去。
或许是他身上那股“叛逆”劲起了作用,10几天后,杜淳做出了第二年再考的决定,他不仅告诉父亲,自己要剃光了头,背水一战,还在自己的笔记本写下了“立志成功”几个大字,勉励自己。自从下了这个决心后,杜淳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安下心来一门心思准备功课。他在表演上下的功夫最大,从形体动作到人物内心的挖掘,一点一点的潜心学习,认真揣摩,并节省其他消费,买来大量的影碟,仔细观看名家的表演,时常自己关起门来边看边模仿,经常一看就是一天。凭着这股不气馁的劲头,第二年,杜淳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进了电影学院,杜淳一门心思用的学习上,就连周末都很少出去玩儿,有一段时间甚至连话都不太爱说,一直默默积累着自己的知识财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努力,毕业后不久,他就凭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综合素质,接演了《汉武大帝》里的青年刘彻一角。58集的《汉武大帝》是继《雍正王朝》后的又一部历史大戏,令很多演员关注。当时刘彻这个角色的争夺非常激烈,有16个人参与竞争,一些很有名气的演员甚至说一分钱不要也要演这个角色,但谁也没料到,最终初出茅庐的杜淳坐上了青年汉武大帝的“宝座”。圈里人这才对他刮目相看,试镜时当年认为他不适合当演员的《汉武大帝》导演胡玫说:“真没想到你小子还真有出息!”。杜淳深知自己这个角色得来不易,因此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表演的非常成功,不仅陈宝国等艺术家对他的表演赞赏有加,很多影迷也在网上发帖子称赞他:“那个叫杜淳的演员演得真好!尤其登基以后的戏演得的确棒!”“杜淳演得很棒,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杜淳那么年轻,能预见他的前途无量!”各路媒体更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从此全国观众认识了这张年轻英俊又富有活力的面孔。杜淳自己更是感触颇深:“可以说,2003年拍摄《汉武大帝》是我艺术上的起步”。
新一代“银屏偶像”
如果说《汉武大帝》是杜淳艺术上的起步,那2007年他出演《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梁宏则奠定了他在影视圈的地位。
电视剧《51号兵站》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的同名经典电影,杜淳在剧中扮演男一号“小老大”梁宏,不论形象,还是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作为一部根据经典影片翻拍的新戏,能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能让很多老观众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小老大”形象与新的“小老大”重叠起来,完全接受;能以娴熟的演技让年轻观众拍手称赞,过目不忘,实属不易。杜淳说:“从没想过会出演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梁宏这个角色也与以往英雄形象有很大区别。他既是新四军,又是上海青帮的‘小老大’,两个都是他的真实身份,把握好这个人物的两面转换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看完剧本后,我觉得自己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因为生活中的我就比较好动,身上有股‘叛逆’之气,不那么正儿八经,这正好符合了‘小老大’梁宏‘既正又邪’的人物特点”。
成功出演《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后,杜淳名声大振,找他拍戏的剧组越来越多,杜淳与父亲的合作也越来越多。由于年龄的关系,杜淳和杜志国合作时经常分演两代人或君臣、上下级,刚开始杜淳感到非常别扭,很不适应。父子俩最早的合作是在电视剧《公民良心》中,剧中两人扮演的是翁婿关系。第一次与父亲合作就扮演这种关系,杜淳压力很大,总觉得父亲在用犀利的目光盯着自己,要看自己到底怎么演,尤其父亲变成了“岳父”,杜淳对着杜志国那熟悉的面孔,却要叫着其他称呼,心里很不自在! 看着杜淳拘谨的表演,拍摄间隙杜志国一遍遍告诉儿子:“干了演员这一行,只要站在水银灯下,就要排除一切杂念,忘我的投入,否则将永远一事无成!”令杜淳最不自在的是拍摄《大河颂》,杜淳扮演康熙皇帝,杜志国扮演大臣,戏里父亲总要给儿子下跪,一拍摄这样场景的戏,杜淳就感到不舒服,有时候甚至表演都会变形,很难一两条通过。每到这时,杜志国为了让杜淳释怀,都要开导他:“拍戏就是这个样子嘛!千万不能把它和生活混到一起。”为了给杜淳减少压力,一向很少开玩笑的杜志国还总笑嘻嘻的对大家说:“拍完戏,回家我让他给我下跪。”看着父亲的良苦用心,杜淳每每打心眼里感动,表演上也越来越放的开了。
每次和父亲在同一个剧组合作,不论戏中角色是什么关系,戏外杜淳对父亲都是尊敬有加。拍摄《大旗英雄传》时,杜淳和父亲再次相遇,这次剧中俩人演的是死对头,拍摄他们父子的戏时,只要一开机,俩人不是对骂就是对打。可戏外,大家总能看到他们父子相依的身影。父子俩在横店拍摄这部戏时正赶上父亲节,杜志国并不记得这个日子,父亲节那天拍戏之余,他约好友唐国强、聂远等人一起吃饭,正吃着,杜淳忙完自己的事情匆匆赶了过来,入座后聂远刚给他斟上酒,他就端着酒杯站起身,大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他已恭恭敬敬的朝杜志国开了腔:“祝爸爸父亲节快乐!”说完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杜淳这一句话说得杜志国热泪盈眶,在座的各位也都非常感动,因为杜志国和大家都知道,杜淳是那种很少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男人。
杜淳的演技提高很快,角色塑造的越来越精彩,影视剧演一部火一部,迅速成为年轻演员中的佼佼者,由于他的舞台形象英俊阳刚,塑造的人物大多硬朗刚毅,因此他被观众称为“银屏帅哥”,并赢得了“新一代银屏偶像”的美誉。
《北京青年》拍完后,很多人问杜淳,今后的演艺事业有何新打算,杜淳坦诚地说:“这些年来虽然饰演过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但我还年轻,我要不断丰富自己,争取为观众塑造出更好的银屏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