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四的职业危机
1686
最近遇到了好几位在四十岁左右遭遇职业挫折的人。一位部门总监因为和总经理不和,被迫辞职了,赋闲在家;一位本来职权范围相当大的区域经理,莫名其妙地头衔缩水了,本来直接向总经理汇报,现在变成和他的下属一起向大区域经理汇报了;一位前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被裁员了,一直没找到下家……而在一次聚会中,我遇到的八位四十左右的职业人当中,有三位已经离开了公司总监职位,自己创业去了,剩下的继续怀揣忐忑,随时准备着与现有岗位说拜拜,其中有一位我以为工作超级稳定的外企部门经理对我说的肺腑之言是:一定要开阔视野,万一工作有变动,还有其他的选择。要未雨绸缪!
这些人大多是70后,是曾经的时代宠儿,也是现在职场的中坚力量。在大多数外人看来,他们都是春风得意的成功人群,有房有车,在很像样的公司里任职经理总监或者更高职位,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危机四伏。
一、前有职业天花板,后有80后追兵。若长时间没机会向总经理、总裁职位冲击,自己的性价比将一天天缩水,直到被性价比更高的80后无情替代;
二、四十岁后体力下降,被家庭牵扯的精力更多,对长时间出差、加班的工作需求更为吃力。一位经常出差的外企首席代表甚至担心在50岁后自己的身体还能否适应得了空中飞人的要求。
三、一些副总职位的精英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心虚至极。这些脱离了一线工作的高管们尽管出席的会议足够多,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其实还不如部门总监。但谁愿意放弃这个钱多事少地位高的机会呢?得到这个机会后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个副职有机会转成正的呢?而在市场化的公司里,副职随时有可能被作为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砍掉。有位市场部总监曾经向我抱怨,一位公司副总经理有事没事找他开会,害得他自己的具体事务只能加班完成。
我估计,等到他自己被提升到副总经理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事没事找他的继任者开会。这种双脚离地的空虚与危机感,大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
对专业素养来说,20年的工作经历到底比10年的更值钱呢,还是更不值钱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你看待它的态度和角度。我周围也有已经成功把自己打造成知名专业人士的例子。他们的做法是,将自己工作的平台,加上人脉关系,再加上工作经验的累积,重组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新产品,比如咨询工作室、比如研发中心等,作为工作之外的职业补充。还有人已经成为业余风险投资者,成为小公司的股东。另外一种体面的做法是成为有机农场主或者葡萄酒培训师或者公司外脑,用经验换取工作平台外加多多少少的报酬。
现在人人都会拍马溜须向上迎合,这在事业上升期当然是有用的;但到达一定职位后的停滞期,如何体面地放低身段向下迎合,还是个甚少被关注的冷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