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秤王
2209
秤王,本姓王,又是个做秤的手艺人,石头镇的人按习惯称之为“秤王”。
秤王自幼家贫,10岁那年父母托人把他送到镇上跟做秤的刘师傅当学徒,一学就是十年。出徒前一年父母双亡。出徒不久,刘师傅病重,临终把独生女儿嫁给秤王。秤王接管秤行,当了掌柜。改秤行为王记秤行。
秤王将秤行装修一新重新开张,门头设一数丈长条幅:不准,一赔十。有人不服,愿出10块大洋与秤王打赌。秤王微笑应允。试之,果然丝毫不差。输者惶恐,手捧银元哆哆嗦嗦。秤王笑着推开,并赠送一秤。
小镇做秤的有两家:王记秤行和赵记秤行。两家分居小镇南北。王记在南,赵记居北。
秤王为人和气,手艺精湛,生意做得风声云起,十分兴隆,小镇千户人家七成使用王记秤行的秤。赵记秤行不免显得冷冷清清。
同行是冤家,但秤王却主张和为贵,经常把送上门的生意借故推给赵记秤行。有人不解。秤王道:人家碗里有饭自己碗里才不会空着。
一日,有陌生人来买秤。秤王热情接待。岂料那人却说秤不准。秤王也不多言,手指墙上的承诺,说,不准,一赔十。那人试秤,果然不准,相差三两。秤王脸上不惊,心中甚是诧异。反复称量,果然不准。按照承诺,秤王赔了3块大洋。那人得理不饶人,吵吵嚷嚷,闹得小镇没人不知秤王的秤不准的。不少要做秤的都跑到赵记那边去。
晚上,秤王拿着秤反复端详,觉得事情十分蹊跷,反复试秤,猛然发现端倪,原来不知不觉中秤被人做了手脚。秤王把事情前前后后想了个遍,望着门庭若市的赵记秤行,顿时豁然开朗。看着冷清了许多的店门,秤王却并不气恼,闲着没事拿个小板凳靠店门坐下,专心致志制秤、测秤。
这天一大早,秤王刚打开店门,有下乡收购东西的小贩找上门来,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请给特制小秤(一斤东西秤出来却是八九两)。秤王不允,小贩将价钱升到三倍,秤王依然不允。再恳求,秤王脸色一沉,厉声说道:出去!小贩灰溜溜走了,临走恨恨地撂下一句话:到嘴的肉不吃真是个傻子。秤王笑笑,也不争辩。
隔日,有卖东西的小贩找上门要求做大秤(一斤的东西秤出来却是一斤二两或更多),许以五倍价钱,秤王断然拒绝,抓起秤砣将那人赶出店门。
赵记秤行生意越发兴隆。
秤王处置若素。依旧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制秤、测秤。神情淡然。专心致志。
秋凉时候,赵记秤行出事了,因做假秤被查封。赵掌柜锒铛入狱。秤王几次带着礼品前去探望,掌柜面露愧色,张嘴欲说,秤王用手势制止。赵掌柜更加羞愧。
王记秤行重获生机,生意日盛一日。
秤王不计前嫌,常让妻子带些吃食送给苦熬日月的赵记秤行的老板娘。
后来,各地度量衡推行天平秤,手工制秤没了市场。外地不少秤行纷纷关门歇业。秤王生意一日日清淡下去,实在难以为继,但秤王仍坚持天天开门迎客。
那时秤王年事已高,腰弯背驼,胡须花白。为贴补家用,做了一辈子手艺的秤王终于拿起了锄头,走向田野……
农闲时候,秤王常拿个小板凳,坐在店门口,手不离秤,做秤、测秤、玩秤。
这年,秤王费时三个月,做了一杆承重1.5吨的大杆子秤,被评为世界之最,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又三个月,秤王做了一杆能秤1克的秤,也被评为世界之最,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有人出高价购买,被秤王拒绝。
秤王拿出平生积蓄,在石头镇上建起了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他亲手制作和收集的各类手工秤。秤王自任馆长,全天候开放,免费供游人参观。
一老外见了,爱不释手,欲出巨资收购,被秤王婉言谢绝。
是年春,秤王无疾而终,享年101岁。数千人自发前来送葬,长队排了足足十余里,白幡遮天蔽日。为石头镇有史以来第一丧。
临终前,秤王将博物馆捐出,只提出一个心愿,莫使制秤传统工艺失传。
县志辟“奇人异事”专条,记载秤王事迹生平,称其为“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