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对事业的激情
3653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他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90岁的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总书记把大红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了吴良镛的手中。
科学求真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1937年日寇入侵,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那是毕业统考考完最后一门科目的一个午后,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整个城市几乎一半都给烧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
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吴良镛不断探索着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理论的发展之路。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他出版著作28部,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两部巨著,更是为他赢得了特殊荣誉。
正是在导师梁思成的影响与感染下,吴良镛成长为新中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上的开拓者之一。“如果没有梁思成先生的指导,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
从1984年他培养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第一位博士起,一代代建筑新秀在吴老培养下脱颖而出。在退休前,他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中风之后还不离讲台,现在仍在带博士生。
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吴良镛最大的追求。他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上海浦东规划、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规划、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等等,至老仍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少年时代“谋万人居”的理想。
人文求善
菊儿胡同,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那里与繁华、喧闹隔离,与市井烟火相连。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颇具轰动效应的旧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脱颖而出。1988年,吴良镛受邀来操刀“动手术”。通过对菊儿胡同改造,他探索出一条旧城有机更新之路,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更凭此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世界人居奖”。
吴老说,这里实现了他多年的一个梦想,“北京的旧城不能让它毁坏下去。从太和殿前面的广场到小胡同里的四合院,都反映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从这点上说,吴良镛先生不仅是一个建筑学家,更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
作为恩师的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吴良镛:“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少有的坚强”。如今,他的雄心和斗志有增无减。73岁时,创办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开始学术道路上的新征程。他始终在奔走呼吁,为规划与建筑的科学理论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普通常识”和“平凡真理”而不懈努力……
艺术求美
谦谦风度的吴老身上,似乎艺术家的气质更浓于建筑师的气质。他追求“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融合。吴老兴趣广泛,自小酷爱美术,大学期间接受的是巴黎美术学院式的建筑教育,领悟过宗白华、傅抱石、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艺术境界。美国留学是在匡溪艺术学院,师从沙里宁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同时进修绘画、雕塑,艺术修养与视野都得到很大提高。吴良镛从两种专业修养中受益:从画中学建筑、城市、人居环境,复从艺术的角度去观察自然、体验人生。
最近,吴良镛在读热销的《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借鉴和学习一些精髓,看能否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事业经久不衰的激情,才让吴良镛先生始终与外面的时代和环境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