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故事

热门圈子

又觅 铜锣烧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热点头条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美甲社区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热酷群英车友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管城社区圈子服务分享社区圈子法务在线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启航宇宙视野服务分享社区圈子北海新视觉圈服务分享社区圈子中原社区圈子服务分享社区圈子

热门故事

一辈子天真

149

印象中的俞平伯先生是个老小孩。

食量惊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姑姑请吃烤鸭,地点在西单附近,是一家有名的老字号。正吃着,姑姑低头说,隔壁桌上的老先生,好像是俞先生。我大伯母也在,看了一眼,点点头说当然是他。那时候还在“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暴风骤雨已过去,正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大家偷偷上馆子,大快朵颐,熟悉的人见面都不打招呼,因为吃喝毕竟有资产阶级的嫌疑。

我当时半大不小,只知道这老头是毛主席点过名的。或许面对面的缘故,印象最深的是圆圆的大脑袋,穿着旧衣服,看上去像个淘气的老和尚,胃口极好,不停地吃,津津有味。

想当年的高干子弟,当了知青回京探亲,去莫斯科餐厅或者新侨饭店吃西餐,因为肚子里缺少油水,食量之惊人让服务员目瞪口呆。饱汉不知饿汉饥,算算日子,那次遇到俞先生猛吃烤鸭,大概是刚从干校遣归回京。老夫聊发少年狂,能有如此好胃口,显然遭遇了一番磨难。他在干校待了一年多时间,搓搓麻绳,看看厕所,干的是轻活,毕竟年岁不肯饶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已有不少文字报道,他老人家自己也赋诗记录:

炉灰飘坠又飘扬,清早黄昏要扫床。猪矢气熏柴火味,者般陋室叫“延芳”。

螺蛳壳里且盘桓,墙罅西风透骨寒。出水双鱼相照活,者般陋室叫“犹欢”。

童心本色

ldquo;文化大革命”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改造思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想再硬改造过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好在俞先生永远有一份童心,即使“文革”那种不堪的日子,也能平静对待,无怨无悔。我祖父叶圣陶老笑他:一手好字,可是写完一封很漂亮的信,却怎么也叠不整齐,马马虎虎往信封里一塞完事。老派人很讲究细节,偏偏俞不拘小节。俞家是江南名门,数世单传养尊处优,一向由佣人伺候,像叠信纸这种书童干的活从不往心上去。

俞先生早年与傅斯年先生一同出国留学,可是出去没几天,就仓皇地跑了回来。学费当然是个问题,没人照料也是主要原因。说他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大约算不上冤枉。俞先生是我所见到的老人中,最有少爷脾气的一位。说到他,大家就觉得好笑,因为少爷脾气说白了还是孩子气。一个人终身都能保持住孩子气,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譬如遇到喜欢吃的菜,他似乎不太想到别人,一盘虾仁端上来,尝了一筷,觉得味道好,立刻端到自己面前尽情享用。又譬如抽烟,烟灰与烟缸无关,懒得去掸一下,烟灰不断地落在胸前衣服上。

俞先生是个典型的才子。记得大学读书时,老师讲大学问家,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出自名门,一是源于名师。俞平伯两条都沾:曾祖父俞樾是曾国藩弟子,又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师傅。父亲俞陛云考场得意,是名列第三的殿试探花。他自己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旧派人物黄侃的高足,是新派领袖胡适和周作人的学生。文学史上谈到白话散文,常把他尊为一家。

看朱自清先生日记,常可以看到俞先生闹加薪。他们是好朋友,朱当了系主任,俞先生要闹,当然是纠缠他。朱颇有帮不上忙的苦恼,在清华,没有洋文凭,照例要吃些亏。少爷脾气的人通常不太会过日子,公子哥儿都是花钱的主,用钱胜于挣钱。

因缘际会

如果没有《红楼梦研究》批判,如果不是毛主席在运动中点他的名,俞先生绝不会有那么大的世俗影响。败是这本书的批判,成也是这本书的批判。今天大家都知道,他成为活靶子挨批,是因为更应该挨批判的胡适远在国外。他不过成了出气筒,成了泄愤的容器,本来很简单的学术之争,竟然上升为一场阶级斗争,而《红楼梦》也逐渐成为“显学”。

粉碎“四人帮”以后,红学热闹非凡,动辄又把俞平伯当名角搬出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他活到了90岁,死前得到了很多荣誉。

其实《红楼梦研究》在一开始就是戏,因为手稿刚完成,便稀里糊涂地弄丢了。如果真遗失,后来可能是另外结局,偏偏朱自清逛旧书摊,无意中又发现这部手稿,原来当年捡到的人竟然当废纸卖了。于是,书得以《红楼梦辨》的书名正式出版,印了几百本。这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事。到五十年代初期,俞先生因为父亲过世,跟书店借钱安葬,还不出账,只好以抵债的形式,将旧稿加上两篇小文章,换个书名出版。

这一出版,很快遭遇了大批判,年轻的李希凡与蓝翎脱颖而出,迅速成名,俞先生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代表。

(小标题为编者所拟;摘自《上海采风月刊》2016年第4期)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幽默故事]孝顺女婿
    这天,马老汉上山放牛,看见村里的吕大柱正挥着一把锄头,使劲地挖着什么。因为吕大柱一向懒惰,马老汉对此不禁感到非常奇怪。马老汉好奇地走近一看,见吕大柱正在挖一棵野生山药,他顿时明白了:野生山药非常稀少,而且味道好、营养价值高,市面上的价格很不错,吕大
  • [中篇故事]荒芜的度假村
    1。初进马家庄古驰是个年轻的另类画家,其作品以灵异、恐怖和诡谲著称。清明前夕,他只身来到女友的故乡马家庄,准备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潜心创作。他和女友事先约法三章,作画期间,相互不通任何往来。马家庄是一个自然行政村,紧邻城郊,自然气息浓郁。这
  • [新传说]我不做包拯
    这天晚上,教育局局长王立俊一回家,父亲老王便又是倒水,又是递毛巾。王立俊哑然失笑,忽然警觉了:“如果您要用钱,我尽量满足;要是您想帮人走后门拉关系,那还是免了吧!”被儿子一口道破目的,老王的脸都快红成柿子了:“就……就一张批条!老张头的孙子乐乐今年
  • [传闻轶事]娃娃保镖
    话说三百六十行,盗匪也有分工,有“刚活”“软活”之分:拦路抢劫、占山为王这叫“刚活”;坑蒙拐骗偷叫“软活”,“摸金人”就是“软活”中的一种。摸金人专门绑架孩子,清末年间,冀北古镇老鸦庄接二连三发生了几起大户人家孩子被盗的案件,苦主应绑匪要求东拼西凑
  • [民间故事]员外的心病
    吴家有后清道光年间,安徽太和有一大财主,此人姓吴,名天长,人称吴员外。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吴员外膝下只有一子,视为掌中宝,起名吴用。吴用两岁时,睾丸不慎被家里的大黄狗咬掉,虽然吴员外赶紧找来当地最好的郎中为儿子治疗,命算是保住了,但落下
  • [幽默故事]两年清福
    李四去世两年还没投胎,一直在地府排队。这日,他遇到了刚来地府的同村张三的魂儿。张三见了李四就说:“你这两年是白搭了,还不如我,美美地在人间享了两年清福。”李四一听就笑了:“你儿子儿媳对你非打即骂,还享两年福?遭了两年罪吧。”张三哼了一声:“
  • [新传说]奇怪的人
    原先我在一家大机关工作,收入丰厚工作安闲,可我主动要求到一家小机关锻炼锻炼,领导同意了,让我担任这家小机关的头头。来到新单位后,我主打亲民牌,喝酒、打牌、唱歌,生活中与大伙打成一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原单位太累了,一种从骨头缝里散发出来的累,现
  • [幽默故事]挑剔的准婆婆
    表弟阿伟今年30岁了,却至今未婚。按说,表弟的条件非常优秀,身高一米八,长相帅气,在银行工作,收入丰厚,身边追他的女孩子足有一个加强排。这几年,表弟也先后往家里带了几个女朋友,可每次都被眼光毒辣的姑妈给一票否决了。第一个,姑妈嫌人家女孩子长得不漂亮;第二个
  • [幽默故事]成功全凭三点式
    今年的同学会在一家五星级大酒店举行,很奢侈很高档,也分外热闹,因为同学中诞生了三位成功人士。大伙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这三位,频频向他们敬酒,不知不觉中酒都有点高了,借着酒劲不知是谁提出这么一个倡议:请三位成功人士说说成功的秘诀。第一位成功人士是位女士
  • [新传说]消失的老头
    这天,乡民政科王科长的办公室里走进来一个老头,老头看上去有八十多岁了,黑瘦干瘪的脸上满是皱纹,他颤颤巍巍地拄着根拐杖,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老头喘了好一阵后,才怯怯地说:“王科长,我想求你替我办件事。我快死了,我想在死后,请你把我葬进咱乡的烈士陵
  • [传闻轶事]无地自容
    马三是海爷府上的伙计。一次,他给海爷去外地贩货,还在路上呢,他的媳妇得了恶疾暴毙。乡里有个风俗,丈夫外出时死去的妇人,她们的棺材要暂存在城郊的杂树林里,人们称之为“媳妇冢”,直至丈夫回来才能迁入祖坟。如若等不到这一天,那么,这片杂树林就是她们永远的
  • [东方夜谈]老婆专卖
    黑刚在城里工地打工,四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这天黑刚和工友去网吧上网,一个工友指着屏幕对黑刚打趣道:“刚哥,你看这儿有个‘老婆专卖店’,只要花一万块钱就能买到一个老婆!你要不要去试试?”“胡说!老婆也能买?”黑刚一脸不相信,工友们也当是个笑话嘻嘻哈
  • [新传说]假戏真情
    钉子户最近一段日子,顺发房地产的老总陈辉一筹莫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眼也抠了,腮也陷了,嘴上也起燎泡了。陈辉已经明显感到自己到了崩溃的边缘,重金拿下的这块地再这样无限期地拖下去的话,留给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了。原因很简单,他碰到了一个极其顽
  • [幽默故事]洗洁剂和纯净水
    伦尼克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单身汉,经常以做客为由,到邻居家蹭吃蹭喝。长此以来,邻居们都非常讨厌他。这天中午,伦尼克又来到了米歇尔太太家门前,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三次来这儿了。米歇尔太太做的松子饼全镇闻名,伦尼克就是冲着美味的松子饼来的。一走近米歇尔太太家
  • [新传说]聋奶奶的宝贝
    聋奶奶收到失散多年的哥哥寄来的宝贝,却没想被孙子家小两口给惦记上了……龙种八岁那年,他父母因病去世,从此就和聋奶奶在乡下相依为命。龙种从小不学好,到了老大岁数,也找不到对象。后来总算邻村有人家看上了龙种,这姑娘是家里的独苗,叫花枝,长得倒不
  • [传闻轶事]选狗
    乾隆年间,青云店镇外有一个猎户叫王三皮,因打猎需要,家里养了不少猎狗。一年冬天,王三皮在山上掏了两只狼崽,没舍得杀,扔进了狗窝。那狼崽子长大后外形是狼无异,却从未做出伤人害畜的事。王三皮上山打猎时,两只狼比猎狗还要勇猛。王三皮捕获的猎物渐渐多了起来,日子滋
  • [民间故事]小老头卖瓜子
    很久以前,在太行山南边,住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他个子矮小,人们都叫他“小老头”。小老头孤身一人,靠几亩薄田吃饭,不想,田里收成越来越差,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小老头思忖:“树挪死,人挪活,不如进城做点小生意。”可是卖啥呢?小老头在破坛烂罐里翻腾了两
  • [新传说]祖传良心
    这天上午,一对夫妇带着个两岁多的女孩来到公安局,说是昨天半夜在家门口捡到的。然而,民警在电脑里找不到女孩家长的报案记录,更离奇的是,那对夫妇住在一家半废弃的工厂宿舍,而且还是二楼,走廊没有灯。这小孩怎么可能独自出现在他们家门口呢?那对夫妇,男的人称
  • [小小说]叙旧
    我刚当上局长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叫周舟的女孩打来的。周舟是我前年在市里出席一个书画联谊会上认识的,她不仅聪明而且貌美,是那种男人见了都会想入非非的女人。周舟在电话中说,自从那次书画联谊会结束和我分别后,已一年多没见面了,她很想见我一面,叙一
  • [幽默故事]镜头恐惧症
    这天,冯主任刚来到办公室,秘书小李就高兴地说:“主任,县电视台记者要来采访您,您可要出名了。”冯主任一愣:“谁让他们来采访的?”小李说:“您忘了?前几天您处理上访事件,领导说您处理有方,这事被电视台知道了,所以要宣传一下。”冯主任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