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故事]陪嫁的围桶
2611
女儿嫁入豪门,穷爸爸只能送一只围桶。不料,这难登大雅之堂的围桶竟变成了熠熠生辉的金柜!
汉口花楼街原先不叫花楼街,只因清末时这条街的商人学着江汉路洋房的样子,搞起了新式建筑,一时间中西合璧把整条街闹得花团锦簇。花楼街的大名,就传开了。
花楼街里,最出挑的,是黄福记布行的楼房。从外面看,是正宗的法国布洛克风格:屋檐上有天使擎着铁马,房梁上则绘着耶稣与12门徒的画像;可是店内照壁上,却燃着焟烛,供着赵公元帅的神像。就冲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花楼街的人给黄福记老板黄天顺取了个绰号,叫做法不里斯,意思就是大杂烩。黄天顺也不理会其中的讽意,只是觉得像外国话,念着顺口,听着怪高兴的。
但黄天顺也有不高兴的时候。1909年秋天,儿子黄秋平按新风恋了个女友石茉莉,已经到了要谈婚论嫁的程度了。谈起那未进门的儿媳妇,黄天顺倒也没说的。她在江汉路一家洋人办的银行当中英文打字员,与他那在同一银行当买办的儿子,正可谓天作之合。让黄天顺烦心的是,石茉莉的父亲石中达是本街打铜巷的一个铜匠。想想看,花楼街最大布店的老板,竟与本街一个穷铜匠联姻,怎么着也让时髦的黄天顺自觉在人前矮了一截,真是太没面子了。
但难受有什么用?儿子黄秋平与石茉莉两情相悦,好事是非要玉成不可的。
于是,黄天顺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挽救面子的好办法,就是以新事新办为由通知石家,不收石家的嫁妆,婚礼费用、洞房摆设全由黄家掏钱。这样,好歹也可向世人证明,黄家是重视女方是个人才,而不苛求其家庭档次的。
铜匠石中达倒也挺识趣,竟应允了。但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他女儿嫁过来自用的围桶,总得自备吧,否则他作娘家的就太说不过去了。黄天顺想想围桶算不了个啥,就答应了。
围桶是什么?围桶其实就是马桶。通常是木质的,坐椅般高低,水桶大小,用一门帘挡着,放在卧室床头一侧的角落中。当时汉口居家的都有围桶。石中达坚持要送的,就是这么个东西。
到小两口结婚那天,鼓乐声中,石茉莉坐进了黄家来接新人的花轿,还真有石家的人带了个包扎好的围桶,跟在轿后大步走着,直到放进新房指定的地方。至于石家送的围桶是个啥模样,黄家父子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既没问,也没瞧。
这天让黄天顺长脸的是,除了好多亲戚朋友来参加儿子的婚礼外,还来了好多洋人。这是自然的,因为这些洋人是小两口的同事啊。吃完喝罢,眼看天晚了,这些洋人竟也入乡随俗,跟着中国人一道,要闹起洞房来。
对于闹洞房,不但小两口,就是黄天顺也是欢迎的。因为这个洞房可不简单,它简直就成了黄家显富的一个机会。三炮台的衣柜、贴金镶银的梳妆台、立式衣镜、床头绘有爱神射箭的铜床、景德镇出产的绘有古色古香图案的花瓶等等等等,真是中西合璧,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正当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时候,那些洋人一时兴起,竟建议按他们西方的欣赏习惯,要对洞房内所有的用品,由全部客人采取口头表态的方式,一人一票,评出个第一来。
这可是闹洞房的洋招式,大家一听就都赞成了。
于是评选开始,洞房诸多用品,先一件一件过目,然后再一件一件表决,最后,那个半人高的,景德镇出产的绘有古色古香图案的花瓶票数第一。
谁知正当评选结束的时候,有个年轻洋人用弯拐子中国话,手指着床帘后一件东西说,这评比也太不公平公正了,这儿还有个物件没参与评比呢,甚至还没拆开呢,哪能看都没看,就武断地取消了它的参评权?这么一说,其他洋人就都一个劲地附和起来,一定要让这个玩意儿参评,这次评比才能算数。
你道这个洋人指的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那个放在床头门帘后的围桶,只不过这时的围桶还用硬纸板好好儿包裹着,让人一时看不出真面目来。这会儿经这洋人一嚷嚷,就有人大笑着走过去,开始恶作剧地拆开包装,要让洋人开开眼。
谁知拆开后,摆在面前的围桶,不但让洋人看傻了眼,就是在场的乡邻亲友,也都看傻了眼。
出现在大伙面前的,是显露了真身的一套围桶,真可以用金光艳霞、通明闪亮来形容。只见那用红松做成的立方形外桶,墩实厚重,古意深沉,在其深红的底色上,四个侧面各绘有金色的桃李杏梅四季花卉图案。再仔细看,才知道这些花卉并非手工绘就,竟是用黄铜贴片,镂空雕成的,那刀工竟如画笔一般千姿百态,纤细出彩。外桶的所有边角及柜脚,也都是包着如意花状的黄铜片。外桶盖面上,则是一副麒麟送子的嵌铜丝图案,使外桶更显玲珑剔透、熠熠生辉。揭开外柜的顶盖,里面就是内桶。这内桶盖面上竟是一副嵌铜梅花写意图,一枝一叶都是那么精工细作、栩栩如生。
这只金光闪闪的精美围桶把洋人给震住了。他们一致评其为第一名,认为是洞房内最精美绝伦价值无比的工艺品,比起那个八仙花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洞房内所有的中国来客,顿时笑破了天。
这事儿也太突兀,太让黄天顺难堪了,但他又哭笑不得无可奈何。黄天顺这时才明白,他是将亲家铜匠石中达小瞧了。打铜巷的石铜匠,是借这只围桶,对他显本事、提抗议,出他的洋相了。
当闹洞房的人们笑得要倒了,有人指着围桶,打趣地问那些洋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那些洋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是金柜。可是从工艺上看,甚至比真正的金柜还要值钱。我们也要到打铜巷去订制了,带回国去,作为中国行的重要纪念。
从那时起,将围桶叫做金柜的说法,就在汉口花楼街传开了,后来竟成了居民的习惯称谓,一直到文革,还闹了个大笑话。当时的红卫兵听说花楼街有不少人家中有金柜,那还得了,当即采取了革命行动,对花楼街进行了一次挨家挨户的大搜查,结果哪里搜出了什么金柜,原来不过是一长列马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