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可不是对自己狠一点
1803
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
“我要减肥了,吃完这顿就开始。”在生活里,你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宣言。同时,我们也对这一幕不陌生:节食的朋友会为多吃了一块肉或者一口蛋糕感到情绪低落,会觉得整个节食计划似乎都落空了。但是,他们不会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饮食研究人员珍妮特·波利维(JanetPolivy)和皮特·赫尔曼(C.PeterHerman)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最早提出了“那又如何”效应。事实上,世界范围内意志力的最大威胁之一是:“那又如何”效应。在任何意志力挑战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那又如何”的循环?
斯坦福大学的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答案是:自我谅解。在课堂上听到这个答案,凯利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没有重视自己的失败,没有在自己没达到高标准时作自我批评,没有用自己不进步就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来威胁自己,他们就会变得懒惰。学生们相信,自己内心需要一个严厉的声音来控制自己的胃口、本能和弱点。他们害怕如果无视内心的审视和批评,他们会完全失去自控。凯利告诉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大家都会相信这一点。因为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要求和惩罚让我们学会了自控。人类要到成年后,大脑的自控系统才会发育成熟,所以家长们的管教是必要的外部支持。但是,我们长大后,许多人还把自己当孩子,习惯对屈服于诱惑或者失败的自己说:“你到底怎么了?”会想要对自己更严厉一点。凯利特别强调,我们错了,对自己狠一点并不能提升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