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古文赏析原文翻译注释

1153

发布:2021-11-18 13:17:02  来自 淡抹烟熏妆 觅知友会员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③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④数?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 记。

注释

1.明年:第二年。

2.顾:向四周看。

3.按:查核。

4.胜:尽。

5.及:到达。

6.涵煦:滋润化育。

7.幸:庆幸。

8.因为:于是就。本:根据。

9.道:称道。

10.夫:句首语气词。宣:宣扬。

11.畎(quǎn)亩:田地

12.书:写下

13.名:命名

14.滃(wěng)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15.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16.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

17.掇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18.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19.刻露:清晰地显露

20.岁物:收成

21.事简:公务简单

22.掇(duō):拾取,采取

23.得:发现水源。

24.州:州城

25.太祖皇帝:赵匡胤(yin)

26.李景:南唐后主(李璟——李煜之父)

27.铲削消磨:被铲平或 消亡

28.遗老:经历过那些事的人

29.上:指皇帝,天子

30.本:根据

31.滁:滁州[在今安徽省]

32.丰山:在滁州西南

33.耸然“高耸的样子

34.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35.特:独

译文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 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 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 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 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 ,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评析

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 ,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 ,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

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绘游客们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时,只用了“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个字,其用字之节省真令人拍案叫绝。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看后面的《 》,便可悟出其中的奥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 。

赏析

这篇 ,是醉翁亭记的姐妹篇。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写于庆历六年(1046)。所谓“庆历新政”,仅经过一年多时间,就在庆历五年春宣告 ,执政大臣杜衍、 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贬于滁州。滁州五代时为争战之地,备受破坏,经过宋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初步恢复元气。州西南琅琊山为游览胜地,欧阳修政事之暇,颇喜寻幽访胜,辟地筑亭。此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 的命意。

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建亭取名为神经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含义深远。全篇不足500字,却多角度、深层面地写出了“丰乐亭”的“乐”意。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

欧阳修能够在滁州饮到甘甜的泉水,赏到优美的景致,都是 所赐,当然乐;看景致,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耸然而特立”的“丰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乐?乐是乐,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时之乐,也不愿独享其乐,于是在自然赐“乐”的基础上,又用人力去创造“乐”,去丰富“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真可谓是由“乐”而造亭,由亭而生“乐”,“乐”何其多,人“丰乐”,亭也就叫“丰乐亭”了

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

只有“乐”之地不能成就其“乐”,还必须处在“乐”之时。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见了这“乐”时,这“乐”的机遇,能不 幸运吗?作者写处时之“乐”,是从四个方面来写的。一是“乐”之久。滁州在五代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赵匡胤“尝以周师”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再想去寻战争的遗迹,也已经不可得,因为“故老皆无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二是“乐”之源。远源是“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近源则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说白了,这“乐”之源其实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三是“乐”之况。既然处于“乐”之地,“乐”之时,那百姓到底是怎么个“乐”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用现代一点的 表达,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一派田园风光”,于是作者“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多么惬意呀!这是想当年陶渊明连做梦都想过的生活,现在让宋朝的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过上了,这种“乐”,局外人怎么能体会得到呢?四是“乐”之思。人常说:饮水思源。既然尝到了“乐”的甜头,那就一边“乐”,一边思——让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而作者更没有 “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在“乐”的过程中,让百姓思德报恩,懂得这“乐”来之不易,应当加倍珍惜,以拥护赵宋王朝。这也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 所说的“与民同乐”。欧阳修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百姓喜欢与自己游,那怎么能不“乐”个痛快,“乐”个天翻地覆呢?

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他的《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他的《 》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呀。当然,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篇散文都间接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zhl201608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左宗棠巧用“洋蒋干”平叛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征讨阿古柏叛军。左宗棠率八万余大军压进西北,边陲如同地震。感受到这股冲击波的,还有英国与俄国。三个月前,
  • 《古文观止》中的9句经典短句
    《古文观止》是古人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其中不乏陶渊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大作,《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今天选
  •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诗鉴赏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从“橘柚香”见出)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饯宴设在
  • 《寄令狐郎中》赏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诗鉴赏这是会昌五年(845)秋天,作者闲居洛阳时回寄给在长安的旧友令狐绹的一首诗。令狐
  • 《渡荆门送别》赏析
    作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诗文解释】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
  • 温庭筠惜春词原文及注释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作者:温庭筠原文: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雨。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译文
  •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1)鹊桥仙:此调专
  • 李白《妾薄命》
    作者:原文: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 李商隐《赠荷花》
    朝代:唐代作者:原文: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一作:长相映)赏析诗的前两句写
  • 《惜牡丹花》赏析
    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鉴赏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光的时候,一春
  • 岁月的犁铧
    岁月的犁铧在丰沃的土壤里耕耘种子啊在农民的手中播下扎根经历阳光雨露的沐浴经历的辛勤()在汗水里长大在金色的季节里收成岁月的犁铧在时光的隧道不停地里翻滚人生啊在年复一年四季
  • 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再把想家的泪水装进信笺......”同往年一样,临近春节的那一股“返乡潮”又如期而至,似乎越发势不可挡!不管有多远的路,都阻止不了回家过年的脚步......在他们看来再也没有比回家过年更重要的事了,我们祖宗留下的这个“年”到底是啥?咋
  • 我和我的学生
    我和我的学生文/宋昱慧如果说谋生手段和个人爱好可以完美统一是幸运的,那我绝对是幸运的!做讲师,是因为我喜欢。我热爱我的职业,就像我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珍惜我的职业,就像我珍惜我的生命一样。每当我看见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里学到了技能,获得了自信,华丽地转身,破
  • 走跟我一起赏晚霞【散文】
    遥望浩瀚的宇宙,变幻莫测,自然景观,一览无余。灵省与灵动,交合的天地气象,真可谓是五彩斑斓、或是五彩缤纷、或是五颜六色、或是万紫千红、或是千姿百态;景象如烟花四射,景色如鲜花锦簇,不断地变幻着姿势和形状,焕发出迷人的神采!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四季晚霞
  • 不管世界多喧闹也要坚守心灵,寻求一方宁静
    不管外面的世界多喧嚣,也要坚守自己的宁静,给释放一份安然,给自己寻找一份。每当心烦的时候,总找一个独处的空间,然后让自己的思绪随风飘荡,在喧嚣中暂且一下。当灵魂承受不住的负载时,总想让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一份暂时的安宁和平静。有些时候,虽人在喧闹嘈杂的环
  • 采访上帝——关于人的一生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的。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答道:“他们厌倦,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牺牲自
  • 冬天睡醒了
    娃子们拽着秋的小尾巴跑着跳着脸蛋红红的像幅油墨的年画/窗户咬了一口厨房里跑出的热气想暖暖身体冰花生气了嘟着嘴哭成了花脸/大雁迁到了南国亨受天堂的乐趣小麻雀霸占树的枝端开个会也罢还给喜鹊斗嘴吵得整个早晨不得安宁/环保阿姨默默梳理着街道像位母亲梳妆待嫁的女儿
  • 母亲的电话
    我是母亲手中放飞的一只风筝。在她的天空里,无论我飘悠有多么高,多么远,拉线的那一端永远有她痴痴的牵挂。儿时,母亲那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宛若一条无形的拉线,总会把我从幽深的胡同口,嬉戏的池塘边,割草的青纱帐里,牵回老家那座古朴而又温馨的老屋。如今,母亲居住的那
  • 那一年,不能忘记
    《那一年,不能忘记》作者:暖春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我们不能忘记那一年的二月十七日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打响了自卫还击战那一年春节刚过完一群热血战士为了更多人的安宁告别了亲人拿起冰冷的武器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
  • 【“天凉好个秋!”】文/西子湖畔
    这个夏天燥热得如同润儿的哭声,一浪高过一浪,刺激着润儿一家人敏感的神经,“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冬子四十岁才结婚,第二年生了润儿,这个男孩的降生给多年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活力和笑声。然而,好景不长,只半年,争吵与矛盾就成了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