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骂人的话
1010
1、湖北苕。即红薯,常用来指傻瓜。2、陕西瓜(音读三声,同剐),瓜子。意为傻子。如瓜娃。怂(音读二声)。意为窝囊,没出息。如瞧你那怂样!3、天津顺(shun二声)鸟 (讨厌人的)瞅你那揍性...
(看你不爽的意思) 介似嘛玩儿意啊 (这是什么东西)傻贝儿贝儿 (傻子)不够揍儿...
( ,意思是不够意思,不够 )不招人带介...
(不令人 )狗食...
(这个太损了,我就不解释了)不觉闷...
(没有自知之明) 二皮脸...
(说人脸皮厚)囊踹...
( 肥胖的)大尾(yǐ)巴鹰 ...
(骂人没本事装有本事的)腻味人...
(令人讨厌的意思) 肉头...
(做事很慢很磨蹭)脑袋里有哏丘...
(骂人脑子不机灵) 4、上海话,贱骨头
俗语,指懒散性贱,非抽打和施加 不肯服从的人。
雌老虎
俗语。悍妇。凶悍的,蛮横的女人。因为雌性老虎在育子期间非常凶猛,故借指脾气暴躁的女人,通常指中年妇女。
阿木林
俗语。骂人行动呆滞,笨头笨脑。1917年出版姚公鹤着《上海闲话》:“阿木林、阿土生等称谓,一系外国名词,一系乡孩乳名,不过取认侮辱生客耳。”认为“阿木林”系外国笨者之名,但不知据出何处。另一说认为,沪语以“木”喻笨,如木头木脑,木而觉知等。“林”音谐“人”,“阿木林”即“阿是一个木头人”之省。似以后一说为确。
瘪三
洋泾浜英语。近代以后,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有租界,在中国历次的国内战争中均有不少难民进入上海避难,并形成了为数相当的以乞讨为生的城市游民。在英语中乞讨讲作beg for,而在洋经浜英语中多讲做beg say。这些乞丐白天沿街乞讨,夜间或宿车站码头,或露宿街头,形象猥琐,骨瘦如柴。汉语中把长势不好而干枯的稻麦称之瘪,于是beg say被汉译作瘪三。年幼者常被叫做“小瘪三”。解放后,城市流民数量减少或消失,于是瘪三一词也被用作这称不上品或缺乏公共道德的坏胚子。
巴子
青帮切口。原做“靶子”,即挑衅、抢掠、敲诈、殴打的对象,犹如射击中的靶子。后又引申而指帮内或帮外能力较差、容易被人欺侮的笨蛋。上海俗语,指不懂上海市面或行情、容易被骗的人。该词初出现于80年代初。
偎灶猫
俗语,指人委靡不振,有时也可指人胆怯而不敢有所作为。猫是夜间活动的动物,白天,怕冷的猫 依偎在炉灶边上,显得 委靡不振而懒于活动,故有是语。
三脚猫
俗语:早期多用以喻武艺不精的江湖艺人,后也泛指对某种技艺略知一二,但又不精通者。词义来源有多种释法,一说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谐音藏尾语。“庐”音谐“驴”。故有是语。还有一说认为,清代中后期,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港口城市,据说有一武林高手经常在十六浦江边卖艺,他最后一招即提举起江边的铁锚当中做武器表演。艺人走后,许多人即上前试提铁锚,但均败下阵来。铁锚有三只脚,于是人们把武艺不精者讲作“三角锚”,后讹为“三角猫”。还有一说认为,上海沿街卖艺者很多,他们表演完功夫后即开始推销他们的跌打丸、狗屁膏药等伤药,猫是鼠的天敌,但断了一足的三脚猫,虽也能捕鼠,但捕鼠的本领不会高;猫的叫声为“妙”,于是人们以“三脚猫”喻江湖艺人,尽管他们有点武艺,口中不断吆喝“妙妙”,但其本领不会很大,其所推销的伤药也“妙”不到什么程度。后一说比较可靠。
下作
方言。下贱、下流。如“侬奈能介下作啦,看到人家小姑娘就动手动脚。”下作者也被讲做“下作胚”。
刮皮
俗语。气量小而又抠。如“他这 刮皮来兮”。俗语出典于江南人的一种习惯动作。江南人把厚颜无耻者讲做“老面皮”,人们常用双手或单手食指刮对方或 的脸皮的方式对对方的行为和举动加以羞辱,叫做“刮老面皮”。经常被人“刮老面皮”的人就被称做“刮皮”“老刮皮”或“刮皮鬼(发音同“举”)”。
十三点
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俗语出典释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英语hysteria(歇斯底里,即癔病)的“洋泾浜语”,但癔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疯狂急躁,语言含糊不清,与其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多数人否认这个来源。据1922年般《上海 ,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沪语“十三点”主要用于指 的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如痴情、痴心、痴呆等,而该词也多出自妇女之口,男子较少使用该词。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