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
2268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篇文章,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夫妻暑假带五六岁的女儿回乡下老家。老家刚农忙完,堆在屋后的草垛成了女孩的游乐场,在几个同龄孩子的鼓励和陪同下,女孩吃力的爬上垛顶再纵情大笑着滑下来。女孩开心极了,在她看来,这比城市里的滑梯更好玩。吃晚饭时,奶奶帮孙女清理沾在头发上的碎草,问孙女寒假还回不回来?女孩坚定的回答,要的,以后每个假期都回来。女孩的父母并未把孩子的话放在心上,但寒假第一天女孩就吵着回老家,父母有些纳闷但拗不过孩子,只得开车往老家赶,至晚上才到。女孩一下车就往屋后跑,不一会跑回屋里冲着爷爷奶奶带着哭腔大喊:“草垛呢!”女孩的心情失望到了极点,哭着要连夜回去。实在拗不过,回去的路上,妈妈抱着还挂着泪的熟睡女孩,心里嘀咕:“吵着要回老家,又哭着回来,闹的是哪一出啊,不就一草垛嘛?”
女孩对老家的印象始于一段快乐的经历,这段经历烙在脑海里,造就了对老家的念想。当快乐之源灭失,自然对老家就没了眷恋。女孩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寒假第一天女孩吵着要回老家时就告诉她,爷爷奶奶每天要生火做饭,这时候回去草垛已经烧没了,当然寒假也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和有趣的事儿,到了暑假还会有新的草垛。如此,女孩对老家的情感应可得以牢固建立。
想起这些年带儿子回老家的经历。
2006年,在苏州工作稍有起色,购置了一辆小车。小年夜那天带着满满一后备箱的年货往连云港老家赶,儿子那会儿刚记事,第一次长途坐车,备感新鲜,一路上欢声笑语。看着儿子高兴的样子,更有衣锦还乡的感觉。不料到老家的第二天,儿子就皮肤过敏还发低烧,只得大年初二带儿子去医院挂水,看着憔悴的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二年临近春节,我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爸爸学会了一个很厉害的绝招,保证你以后再也不会皮肤过敏,我们放心的回老家吧。”孩子他妈懂得我的心思,帮着哄儿子。在老家的十天时间,儿子真的没有皮肤过敏。我变着花样哄儿子开心,希望他在老家找到快乐,从此对老家有念想。
回到苏州,孩子他妈问,儿子真的没有过敏嘿,啥绝招啊?我说天机不可泄露,说出来就不灵了——按照那个迷信的说法,临行前,到楼下挖一些土,用红纸包起来,放在儿子贴身的口袋里。整个过程不能对任何人讲。
深感遗憾的是,儿子对老家的情感似乎很难建立起来。嫌老家没空调、冷;没马桶,茅厕脏;没网络,不能玩戏。气得我板着脸讲,老家什么也没有,但爷爷奶奶在老家。再大些,儿子似乎也明白,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是一件不容商量的事。 ( : )
2013年,国家实施节假日高速公路小型客车免费通行。那一年国庆假期,虽然有所防备,9月30日下午就开始往回赶;也作好路堵晚到家的打算,电话里告诉老爸不用等我们吃晚饭。可堵车的情形还是远远超乎我的想像,平常四五个小时的车程,竟开了十七个小时。到了老家,儿子又累又饿,委屈得哭起来。而我连着开了那么长时间的车,也是困乏到了极点,忍不住说了一句:“唉,这家真的是越来越难回了。”那一年,到年底还很忙,一日正忙时电话响起,是老妈打来的,可还没来得及接,又挂了电话。才想起,有好长时间没打电话给她老人家了。电话刚拨通,“儿子啊,刚才是我不小心碰上去的,没事,我身体挺好的,我就想问你,以后国庆节不回来了,今年过年回不回来?好几次拿起电话,怕你正在忙,又放下电话。刚才真的是不小心碰上去的,你忙吧,我挂了。”老妈一口气讲完,不等我答话,就挂了电话。
我差点哭出声来,赶紧回过去,“妈,过年我回去!”
一年回去一次,能明显感觉到老人家的变化。老爸越来越瘦,老妈白发越来越多。以前回到老家,我们忙着吃喝,老人家为我们忙吃喝。近几年,兄弟俩帮着做菜做饭,让老人家多点时间陪二个孙子玩。
一个不愿去想却时常冒出来的念头,老家啊,我还有几次可以回?
附记:2019年2月3日晚,收拾妥当后便上床,准备第二天赶早回老家,竟辗转难眠,遂起床将脑海里翻腾涡转的事儿记录下来,至凌晨写就,终可舒坦入睡。至于是否值得花时间修改使之成文,那是年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