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论
3792
梅花三论
文/斗山斗士
中国词坛上讫今有过四首卜算子咏梅词,他们分别是,陆游,刘克庄,毛泽东和向荣。在这四首卜算子咏梅词中,刘克庄在词中假天怀怨,大发"天既生之,何不怜之!"之慨叹,暗蕴怀才不遇,怨天尤人之愤,也未写出梅之品质,虽然也很优秀,但有言尽意尽之虞,缺乏回味无穷之韵味,故难称上乘之作。唯陆游,毛泽东和向荣之咏梅,他们分别从梅的不同角度切入,诵梅品,树人品,凌寒傲雪,积极向上,给人以精神,给人以回甘,确不失为词中佳品!!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向荣
素洁隐清高,嶙峋傲风霜。不与群花争春夏,雪雨著芬芳。
芬芳只淡雅,淡雅更芬芳。审时度势开有时,天下共分香!
陆游的词从风格上来说属于婉约派。陆游写的梅花,是一枝盛开之梅,是一枝开在驿外断桥边的梅,这枝开在驿外断桥边的梅,却得不到驿内之人的赏识,只有凌风傲霜,孤芳自赏了!!为什么这枝梅花要开在驿外的断桥边呢?我们若不了解"驿"的含义和时代背景,就很难领会全词的意境。驿,就是驿站。它是古代官员往来住宿歇脚的地方。梅花是陆游自喻。此时陆游已出仕为官,那他为什么要成为驿外孤客呢?因为南宋初期朝庭官员分为了两大派,这就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此时主和派在朝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陆游是主战派,道不同,不相为谋。陆游不想于主和派同流合污了,这才自断索桥,甘愿成为驿外的孤客。陆游孤身驿外,虽遭受到风雨的侵凌,但也决不向主和派低头。下阙,告诉那些主和派们,我主张北伐收复失地,那是为了民族大义,并不是为了和你们争权夺利,任由你们怎样忌恨,我仍要坚持我的理想,反对你们的求和。就按我零落成泥碾作尘了,我那收复失地的理想,仍然会散发出余香!陆游通过对梅品的吟诵,成功的树造出了作者孤芳自赏,而又凌威不屈的人品!
毛泽东的词从风格上来说属于豪放派。毛泽东所写的梅花是一枝将凋的迎春花,是一枝将要功成身退的功臣花。上阙从春冬之交的节令起笔,梅花经过霜风寒雪的洗礼,终于在悬崖百丈冰之时凌然绽放了,梅花的开放,说明春天即将来临。下阙是说梅花虽然开的很俏丽,但它只是一朵报春花,决不会与群芳争春斗艳。待到春花遍地时,她就会自然而然的凋谢隐退了。梅花的绽放象征着革命的成功,革命的成功是经过是迎风斗霜的奋斗才取得的。革命虽然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中国尚处在百废待兴的春寒之时,我们大家仍须努力,待到中国真正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我就会象梅花一样功成而身退,隐在草丛之中舒心的看着万山红遍!毛泽东以梅花自喻,通过梅品,成功的树造出作者凌风傲雪的斗争精神,和那种迎春不争春,功成而身退的伟大人格!
向荣的词从风格上来说也属于豪放派。但向荣所写的梅花是一枝待时而开之花。他是先从梅树说起,说它纯洁朴素而又自诩清高,说它瘦骨嶙峋而又坚贞不屈。这是外质。接着又说:"不与群花争春夏,雪雨著芬芳。"
这是内质。下阙从梅花散发出的芳气,说明只有淡淡雅雅的芳香才是永恒耐久的芳香。何时才是彰显淡雅芳香的时机呢?这就是待到秋风扫落大地之后的春冬之时,到那时梅花的芳香就能传遍天下,得到人民的赏识!向荣为什么要以梅花自喻呢?因为梅花有着不媚俗、不趋炎附势的表现,所以才用梅花来昭示作者独立自主的个人人品。向荣的咏梅之作,虽未咏出象陆游、毛泽东那般伟大的人格,(这应取决与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时代特征。)但也通过对梅花的吟诵,隐射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独立人格。也不失为一首成功的咏物词!!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诗之主旨也,但用诗该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意志呢?这就要看作者的文学艺术了。如果用直白法去表达,如:我孤芳自赏尔!我要功成身退尔!我要待时而开尔!等口语,这是在喊口号,而不是在写诗!若诗中未表达出"孤芳自赏!功成身退!待时而开!"的意境和意象,那说明你没有诗识,尚未入门。现在有些人以为会上网根据〈韵谱〉填字就是诗人了,写出的东西就可称为诗了,其实那只不过是诗之皮毛而己!古人又云:诗贵曲,忌直白。怎样才能把诗写的既曲迂回荡,而又隽永有味呢?咏物述志尔!这是古人给我们指明的方向。物,并不是指单纯的物体,它包括事象,物象和景象。你要表达什么意象,就根据意象所需而取什么事象,物象或景象。并抓住象的主要特征加以描述,在描述这些象的过程中,看似处处不离物,实则处处在写人,然后再通过从物境到人境的转换,从而影射出诗人的意志,这就是诗词的精妙之处。一般咏物诗皆是在诗词的最后两句发生转换,诗通过前面对事象,物象或景象极尽所能的描写,然后忽然笔锋一转就能把读者从物境带入到人境。以此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也能使诗的艺术得以升华。这就是古人曲尽其妙的写诗手法。有些人若还不明白,我们不妨试举两例聊以说明。
以上所论三首咏梅词都是这种写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现举两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登岳阳楼》而加以引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杜甫通过对自己屋破,房漏,饥寒交迫的描写,从而想到了更多的苦难人民,遂之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外足。的慨叹,由此一呼,从诗的事境一下转入到诗人的理想之境,诗人生活的如此困苦和狼狈,但他想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天下所有的寒士,一个伟大诗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一位有着伟大人格的诗人充斥着诗行!这就是诗言志,这就是咏物述志诗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礼赞之后诗人并未沉迷于眼前的景色之中,而是通过自己背井离乡飘泊无定的生活又由衷的联想到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流离失所的人民。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零。使诗的艺术得以升华,也使诗人的伟大人格得以充实!!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所在。如果诗词只是单纯的表现在咏物、述事、写景的层面上,而不知从物境到人境的提升和转换,那你所作诗词也只是画家在写生,你的诗词就不会具备永恒的生命力,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