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假象
4478
佛经里写人通常走两个极端,不是大智就是大愚。《百喻经》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个女人刚生了个儿子,可是她并不满足,还想多要几个孩子。她听信一个老妇的话,准备杀子祭天。有个智者发现后,赶忙制止:“你将来能否得到更多孩子还不一定,却要先杀掉自己的儿子,简直愚蠢透顶!”
这个女人是不是很傻?
下面我要讲的,是另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是我的远房亲戚,从小就是那种遭人羡慕嫉妒恨的“别人家的孩子”。她读书刻苦勤奋,名牌大学毕业,有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可是她过得一点儿也不轻松。两年前,她赶在房贷新政出台之前,按揭了第三套房。为了还贷,她每天奔波忙碌,节衣缩食,把生活品质降到最低,用最廉价的化妆品,衣服都是从地摊上淘来的。她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却总是暗示自己,再拼几年,将来就轻松了。
这两个女人其实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她们信奉同样的人生价值——为了通往更加光明的未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可是这样能到达幸福的彼岸吗?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博士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
“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当然要抛弃,“幸福型”是最理想的生活,这些都不难辨别,但最具迷惑性的是“忙碌奔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