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

3669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 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 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写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观:观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乡)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诗

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

61.日:每天

62.扳:通“攀”,牵,引

63.环:四处,到处

64.谒:拜访

65.使:让

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7.闻:听说,听闻

68.之:它,代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

70.从:跟随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相当

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

78.自:从

79.复:又,再

80.问:询问

81.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注:不可解释为完全)

8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83.之:介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

84.通:通达

85.悟:聪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资。

90.贤:胜过;超过。

91.于:比。

92.材:同“才”,才能。

93.远:差距大。

94.卒:最终。

95.之:音节助词,不译。

96.为:成为。

97.则:那么。

98.其:他,代仲永。

99.于:被。

100.者:不译。

10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

104.此:这样。

105.其:不译。

106.贤:才能。

107.之:它,代后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现在。

110.夫:发语词,不译;有版本译为:那些(音读fú)。

111.固:本来。

112.得:能够。

113.而:假设关系。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116.通悟:通达聪慧。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 ”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 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 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古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 ,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

字词注释

①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费用。⑦犹当:还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⑩庶(sh))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 。

诗文翻译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地学习,而不和 (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 ;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赏析

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 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紧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去假设,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

读后有感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 ,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 ,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 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 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 。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 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 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 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 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 。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 表明作者的观点。

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 ,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 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 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5.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虚词用法 一词多义

“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9.
受之天——代词,通悟。

10.
受之人——兼词,之于。

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并自为其名:自己 还自扬州:从。



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利——认为…有利可图。

伤——对…感到哀伤。

名词作状语

日——每天

古今异义:

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 方面的条理。

4.众人:平常人,eg:许多人,大家

5.稍稍:渐渐 eg:稍微

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稍稍 众人

古意:渐渐。
平常人。

今义:略微。
人很多。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
    1、聪明的县令有一个县令很会判案。一天,有两来衙门打官司。原来这两人是为了一匹绢布。他们都说这绢是的。县令说:“好吧,你们都说是自己的,我看这样好了,把绢剪了,一分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于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绢剪了,一人一半。两人只好各自拿
  • 广西校园悬挂霸气高考标语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2015年0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眼下,正是莘莘学子为进行最后冲刺的时刻,不少学校也想尽各种方法给正面,在教室里或中,高悬着一条条“”的高考,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笔
  •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
    每都有一个,一个远大的。包括我也是。我的,只为实现我的理想,完成我的梦想。从小到大,我一直想当一名设计师。一名在舒适的环境里,无忧无虑的高级白领。当一名白领,每天优哉游哉。让住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也算是报答父母
  • 《知足常乐》
    知春知意莫枉然,足踏翡翠莫留痕。常念常思莫留憾,乐不思蜀莫空悲。
  • 珍重,我生命中永远的那个人
    寂寞撩人的空旷街道昏暗的路边街灯映衬着此时黑漆一片的夜空是黑暗中的孤独让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窒息感它将我紧紧地包围着无力呼吸也无法动弹我徘徊在人行道上左左右右寻寻觅觅
  • 步步惊心之戏后观感
    茉莉花香伴月光,美人独依水莲坊。清装古戏空越时,笑意佳人已身旁。如若隔世梦一场,愿满三寸白日光。
  • 夜思
    静静的深夜里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边望着天空的明亮它静静地挂在天边粉红的脸庞像害羞的女孩深深思念着梦中情人
  • 错过那个人
    他那时还是一个小小的银行职员,她是他的储户,手里攥着一大把零钞来存钱。他从没有见过像她那样清纯的女子。他开始她,一周没看到她来,就没着没落的。她还是一个中专生,18岁,来自那个有巴山雨的穷困山区,家里还有读书的弟妹,她在读书之余还要出去打工,手中的那一
  • 我们分手了,是不是也是这样?
    你一定遇到过那样一个女孩。你开始时包容着她,让着她,哄着她,努力让她高兴起来。后来你累了,你不管她了,你放她一个人难过,等着她好了以后再跑来找你。再后来你烦了,你开始跟她发脾气,你开始在她闹的时候比她更生气的不理她。你觉得这
  • 初入职场妹子的专属职场法则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顶得住压力做得出成绩1、一次宴会上,一位老板的前门拉链开了却浑然不知,被他的女秘发现,碍于客人在场,不便直说,提醒老板说“老板,你的车库门开了。”老板不解“喔,你看见我的宝马了吗?”“没有,只看见两个破轮胎”。女秘回答。2、
  • 诸葛亮隆中对策歇后语下半句是什么
    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脱壳诸葛亮用空城计
  • 最可怕的不是真坏人而是假好人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真坏人,而是假好人。一些人表面上和你当朋友,和你有说有笑。可实际心里却巴不得你一辈子不如他。我把你当朋友,把我的心事和你共享,你却当个笑话到处传播。好吧,那算我瞎了眼,看错了人,大不了以后不再告诉你了。可是,有些人,我出于好心的帮你
  • 梦遗落在塞北草原
    在许多人心目中,草原是那样的神奇,曾有过多次冲动,想去内蒙看草原,无奈,总不能成行,于是草原常常出现在梦里。--题记多年来,过着飘泊不定的,天南海北的行走。岁月过往,曾多次看过青藏雪域的草原、揽胜过新疆的草原,那是一种粗犷的美,随山而走、依坡而上,
  • 妈妈快乐的微笑
    回忆起往事,我在那“陈年旧账”里“翻出”了。在妈妈的微笑里,我感受到了的伟大。那是妈妈36岁时,我想送给妈妈一份别出心裁的生日礼物。我绞尽脑汁,终于顿悟:送给妈妈一句“妈妈,长大以后我要娶你!”的亲切话语。可是这么生硬地说出来,好像
  • 明年一定回家过年
    日历,腊月初八。离年关越来越近了。工地上,机器还在“嘟嘟”的响着,工作着。又忙活了一年,机器也有些累了,也想歇息一下。这不,搅拌机比前几天越发“气喘”的厉害。民工张老四正使劲将沙料和水泥铲进搅拌机。虽然是寒冬,但张老四额角的汗珠还是簌簌的滴落下来,和进沙料
  • 浪漫是一件美丽的华服
    没有了眼泪心是一片干涸的湖如果没有了眼泪,心是一片干涸的湖。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1、没有豪宅,但有一座小面积住房,没有汽车,但有一辆还算好骑的自行车,没有存款,但温饱没有问题,没有富裕的生活,但我们有真诚的爱情,亲爱的愿我们的爱情久久,幸
  • 你是骗子
    我说你是骗子,你认吗每天浑噩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每天挥霍着青春的年华每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你说,你不是骗子吗我说你是骗子,你认吗每天对着梦想空叹息,行动却远远来得迟每天用不真实的快乐填充着自己每天,不把
  • 有关爱情的英语句子
    关于爱情的英语句子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Don‘tcrybecausetsover,smlebecausetha
  •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如果别人朝你扔石头就不要扔回去了留着作你建高楼的基石Iftheythrowstonesatyou,don’tthrowback,usethemtobuildyourownfoundationinstead.如果别人朝你扔石
  • 蝶恋花
    伊人撑舟春花湖,轻舞霓裳,流苏满光色。近路更看愁人心,金樽酒中映绿荷。已是经年黄昏后,莫道相思,化作唐戏乐。拟把佳人心中舍,尽是不关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