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懂权谋的人,越讲道德|鬼谷子
581
说件扎心的事儿,比如你们热爱的姜子牙曾经三次背叛周文王。伊尹更夸张,足足背叛过商汤多达五次。
或许有人会说了,阿信又在胡扯。实际上不是,鬼谷子曾经曰过: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然后合于文王。
老实讲,阿信一度认为鬼谷子可能只是随口说说。可司马迁表示反对,于是在《史记》中说:伊尹去汤适夏。
啥意思呢?司马迁信誓旦旦的说:伊尹是真背叛过商汤。
实锤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伊尹、姜子牙为什么要背叛?
一
说到背叛,仿佛都是坏人干的坏事儿。
比如三国时候刘备的小弟张飞见到吕布就破口大骂:你个三姓家奴。吕奉先当时就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实际上,如果真这么较真的话,张飞他大哥刘备不知道算是几姓了,粗略的算了一下,受害者有:曹操、袁绍、孙权、刘表、刘璋……
不管怎么滴,反正吕布比不上他。
那就奇怪了,为啥吕布算背叛,刘备就不算呢?刘家的人背叛就不算背叛吗?
二
咱们来做一道选择题:假设必须让你从刘备和吕布中选择一个当朋友,你会选哪个?
咳咳,选吕布的朋友靠墙站着去。
吕布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武力值高、人长得帅,除此之外呢?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乱咬人。
总之,他瞄上谁就咬谁,不管他是干爹董卓还是恩人刘备。这样的人,你真敢跟他交朋友?反正我是不敢的,太邪。
以前认识个人,他一直想学习鬼谷子,他理解的鬼谷子就是“讹诈算计”,所以他本着这个信条到处找人借钱。
按说借钱这事儿,有借有还。但是此人不同,我亲眼听见他借钱不还,还说道:
我靠智慧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
当时我就震惊了。
这算哪门子智慧?无非是在出卖和透支信誉而已。这跟鬼谷子有啥关系?总之鬼谷子是躺枪了。
此后,我跟那人再无交集。
溜奸耍滑,不足取,不可取,也不能取。
三
吕布取徐州,无疑走的就是这个路子,趁着刘备和袁术打群架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而代之。
可又咋样?古往今来,有人说吕布是智者吗?
我想刘大耳欲哭无泪索要徐州时,吕布这货很可能会说一句:我靠自己智慧得来的徐州,凭什么要还?
老吕啊,你这真不是智慧,最多算小聪明!
把算计写脸上的才是傻瓜,真正的明白人懂得给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
四
什么是智慧?如果说聪明叫有所为,那么智慧就叫有所不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有所不为,即便想有所为也必然会在前面加上两个字:道德。
不信,你看人家刘备拿了陶谦的徐州,抢了刘表和孙权的荆州,又夺了刘璋的益州,怨声就没那么大。
不仅如此,人家第一流的谋士法正、庞统、诸葛亮还忠心耿耿的为老刘卖命。诸葛亮累的肺都要咳出来了,还哭着喊着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让一个人对自己忠心,可能是运气,有两个人对自己忠心,也可能是运气,如果一大群人对自己忠心,
这算运气?
刘备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老刘在临终前把秘诀告诉了儿子刘禅,相信我们大家都记得前半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但其实还有后半句: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ldquo;要想服人,只有靠贤德。”
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一个人讲仁义变成了愚蠢,而溜奸耍滑变成了智慧。
非也!
诸位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说刘备假摔阿斗,假仁假义的忽悠了赵云这个莽夫,倒也罢了。
可是他天天面对的是法正、庞统、诸葛亮这样的人精,假仁假义当真能忽悠那么多聪明人吗?要知道诸葛亮自己就是个识人高手啊,这位老哥还写过一篇文章《知人性》:
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你说诸葛亮对那个天天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刘备不熟悉,那是肯定没有说服力的。你说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是假的?
可是人家诸葛亮战死五丈原,以死明志。
那些说诸葛亮虚情假意的人,真的不会心痛吗?
诸葛亮的选择是:做朋友,我选刘备。
对此,关云长也是认可的。如果是说“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假的,但关云长离开曹操,投奔刘备的事儿可是真的。
关云长的答案是:做兄弟,我选刘备。
所以如果让阿信在吕布和刘备之间做个选择:我也选刘备。
可是如今的世道却把刘备描绘成了三国时代的“岳不群”:内小人而外君子。这个结论可真是把那些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兄弟们、智囊们当瞎子、当傻子了。人在江湖,哪有那么多傻子?以刘备的权谋真的能忽悠那么多人,收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吗?
很显然不能!
六
刘备拉拢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以德服人。商汤、文王也是。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自成汤以来,采於《诗书》。
啥意思呢?司马迁在写《殷本纪》的时候,他的很多资料素材取自诗书。初中语文老师就讲过:诗书其实不是一本书,
古代的诗书指的是:《诗经》和《尚书》,是五经中的两部。这两部书中讲什么呢?《尚书》中有: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总结八个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诗经》就更有趣了,是古代更是引经据典的圣经。诸子百家们在说话时,动不动就要来两句,比如荀子在劝学时就说:《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啥意思呢?小同志,你要好好学习呀,《诗经》就上说了:“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再比如孔子在支持仁政时也用到过,《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啥意思呢,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小小休息啦。
这些案例到处都是,但凡诸子百家说话,清一色要引用《诗经》的原文。因为引经据典才有说服力。因为《诗经》的中心思想:端正无恶,中正无邪。
孔子概括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七
阿信的主业是读鬼谷子的,这跟鬼谷子有几毛钱关系呢?
至少有五毛钱。比如鬼谷子曾经曰过: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鬼谷子认为决定自己去留的问题,首先要通过“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啥意思呢?咱们重新排列一下,您就会豁然开朗:仁(仁义)、德(道德)、礼(礼乐)、智(计谋)、信(忠信)。
游说君王,要围绕“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五个方面进行,最好是引用《诗经》和《尚书》的名言,在阐述时要混杂一些成败得失的观点,看看君王的反应,如果与自己的理念相吻合,就合作。如果不合适,就离开。这就叫“内圣外王”。自己的内心有了“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处世标准,同时也用这个去探知对方的想法,然后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去留。
现在明白为什么大圣人伊尹要背叛了吗?至于原因鬼谷子没说,但是司马迁说了: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背叛了商汤的伊尹发现了夏桀的不道德,于是又归顺了商汤。正好对应了鬼谷子说的: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上层昏庸无道,下层糊涂无德,则可以选择离开。因为真正的精明人懂得,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