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陷阱
4539
去逛商场,他和老婆说好了只是看看,决不花一分钱。
进入某品牌专卖店后,导购小姐走了过来,询问他们想看外套还是裤子。
他老婆出于礼貌回应了一句,说想看一下外套。
于是导购小姐将他们带到了外套区,拿出一件比较时尚的外套让他老婆试穿一下。
他老婆也非常喜欢这个款式,接过来看了看价格,一万多块,不过为了不出丑还是试穿了一下。
刚刚穿上,这边导购小姐就赞声不断,他们都知道这是常见的营销手段,自然不会上当。
之后脱掉打算再看一看,这时导购小姐又拿出来一件和刚才差不多的外套,价格五千多块。
试穿、脱下,准备离开。
导购小姐拦住他们,说还有一款性价比超高的外套,不妨试试再走。
于是留步,再试。
这次试了还是很合身,款式布料与之前两套也没多大区别,只是价格有了很大差异,仅九九九。
什么情况?怎么那么便宜?赶紧下单!
于是,他们忘记了房贷和车贷,忘记了一分钱不花的初衷,也忘记了家里的衣橱早就挂满了外套,最后掏出一千元找了一块钱……
回到家中,他们都后悔了,这是图啥啊?又要啃一个月的泡面了……
庆幸的是,他们的冲动消费也只是截止到“后悔”价段而已,如果再深挖一些,知道了商家的营销秘密,他们可能会直接吐血!
什么秘密?
那导购员给他们拿出来的三件外套,根本就是一种料子做的衣服,只是挂价不同罢了!
导购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别傻了,这叫做“反差”营销。
你饿了,看到路边烤炉上面摆了两堆差不多的烤红薯,一堆标价五元一个,一堆标价九元一个,请问,你会选择哪一堆?
这个其实没有统一答案,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贫富差距。
有钱人,肯定会选择九块的,因为他认为价格高就等于质量好;
手头紧的,肯定会选择五块的,因为他认为一样的个头这堆那么便宜,赚大了。
客户的选择虽然不一定,但是,商家的收入是可以肯定的,分开卖红薯的摊子,肯定比只卖一个价格的摊子,要卖得多的多。
这就是反差陷阱。
商家故意将一件事物分成多段,让顾客自己作对比,之后产生大的反差值来提升消费欲望。
这种欲望,一是来自“爱赚便宜”的心理,二是“风险规避”的心理。
反差陷阱,其实就是预期值改变的过程。
比如在商场买衣服的时候,第一件一万块穿上之后,就在心理产生了一个预期,这种外套很高贵,很好看,我买不起。
可最后出现了一件九九九的外套,完全出了预期之外,这种外套很高贵,很好看,但价格却很便宜,我完全买得起了。
这个时候,不买岂不是傻子?但是,这件衣服真的便宜吗?
它只是在一万和五千的映衬下显得便宜而已,一千块钱的外套,对于平时只穿四五百的你,已经是非常昂贵了啊!
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掉进“反差陷阱”的。
反差陷阱是不是很坏?
它并不坏,只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除了商家的营销,不做生意的我们其实在生活中也经常运用。
在运用“反差”的过程中,它不但不显坏,反而往往与聪明挂钩。
聪明的男女,会把不如自己的人拉到身边去相亲,形成反差;
聪明的说服者,会先提出一个无理要求,之后再说正常要求,形成反差。
聪明的审讯员,会同时出现两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形成反差;
聪明的征服者,会“温水煮青蛙”,慢慢让你感受热度,形成反差。
生活中,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处处都有反差陷阱,令我们防不胜防。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破除吗?
答案是:没有。
只因为你是一个人,是人就怕吃亏,就会不自觉地去比较,去核算。
你既然那么爱比较,我就主动给你提供参照物,让你比较个够,这是聪明人的逆向思维,不算为过。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应该是排斥,也不是预防,而应该是理智、克制和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