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大多数人把自己关在鸟笼里
2897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就会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
经济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
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在不要的物品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的继续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
【生活案例】
一个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兴,特意让妈妈从从家里带来一只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她的男朋友就必须隔几天送花给她。当然这是此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
【商业案例】
一个人进到店里原本只考虑买一件衣服,结果在导购“鸟笼效应”效应的影响下,又买了裤子、鞋子、腰带,拎着满满的一堆袋子心满意足的离开。
【工作案例】
比如说,当你完成了手头的工作,而下班时间也正好到了,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准备加班,你就会不由自主地留下来加班,哪怕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现在就干。因为你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大鸟笼,这个鸟笼就是:没有加班会显得自己不够勤奋。因为这个鸟笼,所以你把自己填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