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游
4094
三河古镇游
安徽定远 哈锦林
还是读小学的时候,偶得一本小册子“以少胜多的战例”之陈玉成大战三河镇,幼稚的我还以为是我们这里的“三河”镇呢。读完了故事才知道是肥西的三河古镇,原来我们这里的叫“三和”镇,两地差了一个字。但那时起心里就有一种想法,有生之年一定要到那里看看。
时令已进入初秋,有幸与我的哥哥、朋友一起去三河古镇游玩,心中甚喜。从合肥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了小镇,把车停好,一下车就看见“三河古镇”的牌坊豁然映入眼帘,大伙随在此合影留念。
步入三河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还算平坦,那些青石虽然已不再是百年前的青石,而街道两边的墙壁上斑驳陆离的印迹,或浓或淡的苔藓,依然留存着时光匆匆走过的痕迹。时光荏苒,这百年老街将曾经的繁华都植根在历史痕迹的深处。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三河古镇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勤劳的三河人将老街修葺一新,还新建了许多高楼和商铺。新旧商铺鳞次栉比,来来往往的游客摩肩接踵,繁华的景象不亚于明清年代。行走在古镇的老街上,呼吸着古老又清新的气息,欣赏着古镇新貌,甚是欣慰。有时还向游人介绍古镇的风土人情,似乎自己也成了三河人。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西街是古镇保存最好的一条古街,青石板路不宽,仅容两辆黄包车对面通行。然而,游人如织的今天,黄包车也无法通行。街道两旁的民居仍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商埠马头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平门格扇,雕花镂窗,都让人发思古幽情。古街上的一人巷、古更楼以及弹被絮、制杆秤、羽毛扇、晃麻油、红灯笼等各种民俗工艺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明清时代,再也不想回归。
三河镇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而得名。这里以水乡古镇为特色。水是三河的灵魂,它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小南河将镇环绕,古镇主要建筑都傍水而建。河水清澈、碧绿、幽静,岸边一簇簇垂柳,那长长的柳丝在那平静的河面随风起舞,轻盈柔软。两岸座座青砖黛瓦的民居,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跨河小桥有连拱的,有独拱的和着岸上垂柳及各式古建筑倒映在水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恰似人间仙境,又似一幅山水画。慢行的游船荡起层层涟漪,敲碎了平静的河面,整条河动起来了,若能乘船而行,你一定会觉得你是在江南水乡旅游。看着看着我便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清风拂绿柳, 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我们不正是在画中吗?
古镇的景点很多,然而我最想看的还是太平天国古城墙,因为小时候英王陈玉成的故事吧。咸丰年间,太平军在英王陈玉成的指挥下,于三河东、南、西一线筑九垒,合围李续宾的湘军悍旅,鏖战五天五夜,大败湘军于三河,取得了辉煌的“三河大捷”,稳固了太平军后期的军心,流下“鹊渚十里闻酒香,三河美酒醉英王”的美谈。至今古城墙上不还保留着太平军用过的大炮,许多人登上城墙,抚摸古炮与之合影留念。
我们还参观了二战常胜将军孙立人的故居,里面陈设比较简单,主要介绍了孙立人将军的事迹。据说,孙立人将军曾在三河古镇指挥过抗日,故而留下了这所故居。
走在三河古老的街道,用眼光抚摸古老而美丽的飞檐翘角,浮想联翩。雕花彩绘的梁椽、黑漆鎏金的匾额、小瓦扣顶青苔满满的深幽巷陌,无不透溢浓郁的古朴神韵。
来到三河古镇自然就要饱览古镇的特产,来之前就已在网上查阅。三河商业繁盛由来已久,素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果然,走在古镇的街上,就能感受到古老技艺与氛围的传承。这里的美食融合南北菜系之长,又独具本土特色。正宗地道,鲜香入味,滋味醇厚。吃着丰盛的三河土菜,品尝甜香的米酒,与同行们聊着旅途的点点滴滴,香味在齿间流动,快乐在心头流韵,实为人生快事。临走我还没有忘记,买了两壶三河米酒,也算是不枉此行吧。
三河古镇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清《安徽通志》载:“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以桥梁相沟通”,因而得名。镇因河而驰名,河因镇而留名。远在春秋战国时候,小镇已具雏型,初称“鹊岸”,为吴楚相争要地。公元前510年,吴国名将伍子胥率军在此击败楚军。三国时魏主曹操在巢湖训练水军,三河亦为魏军驻地。晋以后遂称“鹊渚镇”,至明代始称三河镇。这里荟萃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并且形成江淮地区独有的“八古”景观:古镇、 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古居、古茶楼和古战场。在历史上,三河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水陆要塞,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商埠。
全国古镇不计其数,三河古镇是其中的一颗奇葩。这里可欣赏的景点甚多,然而因时间短促,只得草草结束行程,悻悻然离开了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