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别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3832
①
②
花开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② 。
【翻译】:
鲜花盛开柳树明媚的时节,
(百姓)为我酌酒饯行,
我 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
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
【简析】:
宋仁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由滁州太守改任扬州,临别时写下此诗。诗人贬居滁州二年,颇有德政,因此当地父老对其离任恋恋不舍,他的内心自然也不能平静。但他一方面以醉酒来掩盖 感情的激动,一方面则以坦然自若的语言来劝勉别人。所谓“常日醉”,是说他在滁州常常 ,有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作证,可今日则不平常。离声,指离歌,多在 时演奏,曲调缠绵悱恻。诗人虽吩咐不必演奏,但他内心的悲哀已在这句话中渗透出来。
本诗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花光浓艳、柳丝轻明的节令特征,在这花前柳下,吏民们酌酒为他送行。气氛热烈明快。
“且”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的神情意态;透露出了诗人表面轻快、坦然自若而实际内心并不平静的矛盾心理,否则,怎么会“莫叫弦管作离声”呢?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非常感人。
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 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 》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 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赏析】:
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
《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寇准《送赵主簿之任惠安》:“尊酒欲阑人欲别,夕阳丝管尽离声。”
欧阳修诗后两句似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前句又是从这首诗来。
《别滁》中,诗人写下: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就像是驾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两岸春光明媚,赏心悦目。前两句譬如小舟始发,情趣初张,待到“我亦且如常日醉”,则如水忽湍急,飞流直下,令人不禁发声高诵,击节心领。平易流畅、言之有物,他以自身的实践来体现他反对艰涩雕琢的“时文”的一贯主张。另外,嘉佑二年,欧阳修主考礼部贡举。当时时文的代表者刘几的考场文章被欧阳修全盘否定,拿起大红笔从头到尾横抹一杠,批上“大谬误”三字,并宣布“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沈括《梦溪笔谈》),同时,以平易文风的 文章为第一,后为避嫌,压抑为第二。苏辙、曾巩等皆登第。八大家中有三位得以考中,欧阳修对提倡平淡文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苏轼等人以后出色的表现,更使对手难以发难。欧阳修 打击文坛险怪文风,终使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欧阳修着意反对的“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将主要由 、苏轼承接,至黄庭坚达到极盛,成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当然,他们也不是对于西昆的重演,而是在欧、梅的平易的底色下,谨慎地使用才学。
欧阳修一生 写作,着述丰富。当我们瞩目于欧阳修的开拓性的诗史地位,不能 他出于对于当下宋初文风的革新而无意间的历史回归;而当笔者指出他的与唐人的某种契合的时候,又不能误认为笔者的见解是否认他对于宋诗体制的建树。
zhl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