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来历的传说

4984

故事导读: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在自家的大门两边贴上一幅对联,写上一些吉祥喜庆的话,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春节贴在大门口的对联,就叫春联。很多人都不知道春联的来历,下面来给大家说一说春联来历的故事。


春联的历史很长,从黄帝那时起就有贴春联的风俗,到现在已经流传了好几千年了,只不过,现在人们贴的这种模样的春联是五代十国的时候才出现的。


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过年的时候,人们在大门口贴的不是现在这种写字的红纸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是以桃符形式出现的。


春联来历的传说-神话故事

什么是桃符?传说在黄帝时期,有两个神,这两个神是两兄弟,一个叫神荼(tú),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是住在桃树上的,每天捉拿恶鬼,并且用巴茅草做的绳子把这些恶鬼捆起来喂给老虎吃。人们为了祈祷平安吉祥,不被恶鬼侵害,到了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桃树的木头做成神荼和郁垒模样的小木人,手里还拿着巴茅草做成的绳子,这两个小木儿就叫桃符。人们把桃符挂在大门的两边,希望在这两个神的庇护下,自己家里在新的一年里会平平安安的,不会遭到妖魔鬼怪的侵害。


因为做小木人比较麻烦,到了后来,人们索性就用桃树的木头做成木板,在上面画上神荼和郁垒的样子,这也是桃符。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把去年的就桃符拿下来,把新的桃符挂上去。


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纸以后,过年挂在门两边的桃木板做成的桃符就慢慢被淘汰了,人们在纸上画好神荼和郁垒的样子贴在门口,有的人干脆在纸上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贴在门口。


再后来,到了离现在一千多年的五代十国的时候,那时候有个后蜀国,后蜀国的皇帝名叫孟昶(chǎng),是一个很风雅的人。有一年过春节,孟昶命令一位学士在自己寝宫大门上的桃符板上题字,学士听到皇帝命令自己写桃符,就恭恭敬敬地写!可是,他写完以后给孟昶看,孟昶却不满意。他觉得年年都写一样的没新意,于是,喜欢诗词歌赋的孟昶一时兴起,亲自在桃符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话句式工整,而且表达的意思吉祥喜庆。孟昶一写出来,大臣们就赞不绝口。


有历史记载的,和现在形式一样的最早最规范的春联,就是后蜀国皇帝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从那时候起,桃符开始写迎春纳余的吉祥祝福语。这种桃木板也不再叫桃符了,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春板”。不过,过年家家贴春板,让春联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春节习俗,还得说一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每每到了除夕前,就要亲自传旨:无论是朝廷的达官贵族,还是老百姓家的大门,一律要贴上春联。朱元璋还亲自写好多春联送给他喜欢的大臣们,贴春联的习俗从那时候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现在,春联又衍生出了很多种形式。比如:门心、横批、框对、春条……门心贴在门板上方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上的横木中间,框对则用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更是多种多样,贴的地方也不拘一格了,什么地方想喜庆,就贴什么地方。


所以说,春联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人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一种吉庆物件,过年的时候基本每家每户都少不了春联,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话题评论:

未登录服务分享会员
未登录

相关推荐:

  • 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
  • 元旦幽默搞笑短信
    1、过年了,有人爱贴春联,有人爱贴福字,这些我都不贴。我只爱往脸上贴金:你真帅,蟋蟀的蟀;你真牛,蜗牛的牛。——哈哈,新年快乐!2、哥吸的不是烟,是:哥装的
  • [幽默故事]张大嘴请客
    同事张大嘴是个出了名的铁公鸡,平时我们几个轮着请客,可是直要每次轮到张大嘴那儿,一准要卡壳。每次张大嘴不是说家里有事就是说口袋里没银子,弄的我们几个心里老大的不痛快。怎奈我们天天在一些上班,早不见晚见,为了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得罪人实在不合算,况且张
  • [东方夜谭]魔法旗袍
    青蛙可以变成王子,天鹅可以变成公主,睡美人可以因为王子的一吻醒来……只要有了爱情,一切都变得可能……摄影师林想办了一个自己的个人摄影网站,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他常常拍些美女图放在网上。这天,林想在小区里晃悠,忽然,他眼前一亮,不远处走来一个穿紫色
  • [新传说]致命的漏洞
    情妇逼婚马国腾是城市规划局的处长,平日里日子过的很惬意。这天是周末,马国腾却显得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手机突然响了,他犹豫了好久,才硬着头皮接了电话。电话那头响起一个女人冷冰冰的声音:“你在哪里?”“叶虹,我、我……”马国腾吞吞吐吐的
  • [幽默故事]我的地盘我做主
    李主任是青山村新当选的村干部,一上任,就着手忙起了修路的事。可是修路款还差十来万,怎么办呢?李主任想,这些年很多人都出去做生意发了财,动员他们给村里捐个十万元还不容易?哪知真的去筹款,李主任才发现确实不容易。他带着一队人马,嘴皮都磨破了,却只募来了
  • [民间故事]细水长流
    PART.1爱茶,散尽家底燕一哥生得仪表堂堂,爱读书却不爱功名,好厮混但不胡来,只有一样嗜好让他上心:喝茶。无论是何种茶、无论贵贱,他都要想方设法弄来尝上一尝,一只花了百两纹银买来的紫砂小茶壶,整天就托在手上东游西逛,到哪儿也忘不了啜上一口。父
  • [阿P幽默]阿P玩艺术
    阿P一连开了几个夜工,搞得灰头土脸,今天一早,又接到老板的电话,让他去火车站接一个重要客户。阿P嘴里嘟嘟囔囔,但又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就往火车站赶。等到了火车站,发现时间还早,就拐到站前广场,准备找个地方抽根烟。阿P在一个台阶上坐了下来,一边吃着刚买
  • [海外故事]死亡预言
    最近,铁尼镇上出了件奇事,罗伯茨是镇上的塔罗牌算命师,他算出自己这几天之内会有血光之灾,于是在住处门外张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本人推算出最近一周内自己会死于意外,所以即日起不再接待任何顾客,敬请谅解!”这张告示很快传遍了全镇,一时间,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聊
  • [新传说]女儿,你在哪里
    这天中午,阿根刚捧起饭碗,“丁零零……”门外传来了自行车铃声,邮递员在喊:“阿根,你的信!”阿根连忙放下饭碗跑出去,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信,一看信封,就认出是女儿小玉的笔迹。小玉是阿根夫妻俩的宝贝,三年前考上了外地的一所重点大学,夫妻俩的希望可全放在她
  • [东方夜谈]别人人生“乌龙”了
    何信是个大学生,在读大四。有一天,他和几个同学到郊外游玩,晚上住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旅馆里。可就在这天晚上,出了一件神神道道的怪事。那天半夜,旅馆里突然红光冲天,客人发现之后急忙跑出来,大家都以为是发生火灾了,乱了一阵之后才知道不是火灾,而是一道奇异的红光,
  • 幽默故事三则,你怎么了?等
    (一)甲:你怎么了?乙:我生病了.甲:你不是号称有铁打般的身体的吗?乙:铁打的身体容易生锈嘛!(二)甲:你结婚了吗?乙:没有.甲:为什么不结婚?乙:我也想结婚啊!可是孩子她妈都不知道在
  • [传奇故事]刘白菜回乡
    故城民间有句顺口溜:刘白菜,韩家汤,没尝到嘴心里慌。这刘白菜,就是我爷爷刘满仓。我爷爷不种白菜,他是开饭馆的,最拿手的就是做各种白菜菜。就这白菜,他能做出三十六道菜来。日本人投降那会儿,故城来了一位接收专员,不知道从哪儿听到了我爷爷的名声,就把他叫
  • [新一千零一夜]谁最聪明
    席先生在王家“陪聊”已一月有余,屈指算来,他已经为董事长讲了二十多个故事。显然,董事长以前并没有听过这些民间的“闲言野语”,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王夫人自然也十分满意,看来,席先生已“面试”合格了。这天,席先生在董事长的床边坐下,准备开讲,不料董
  • [幽默故事]玩笑开大了
    阮二和麻三在一家酒馆喝酒,喝到兴头上,麻三想到自己刚换了手机号,谁还没告诉呢,就起了个歪心眼,说:“嗨,哥们儿,玩个游戏敢不?”阮二一瞪眼,说:“你尽管说,我绝对奉陪。”麻三说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他们两人用自己的手机,每人给老婆发条短信,短信的内容
  • [幽默故事]“不听话”和“听话”
    老张养了一只饶舌的八哥和一条凶猛的猎狗,分别起名“不听话”和“听话”。邻居老赵也是一个宠物爱好者,他对此一直大为不解:八哥,多可爱,反而叫“不听话”;凶巴巴的狗,倒取名“听话”?这天,老赵去老张家拜访,想一探究竟。两个人抽烟喝茶,相谈甚欢,只是鸟笼里那
  • [幽默故事]千里擒贼
    这天,阿丽在一家商店买东西,顺手把手提包放在柜台上,哪晓得不过眨眼工夫,手提包就不见了。阿丽急了,手提包里虽然没有多少钱,可放着她的手机、信用卡和身份证,连家门的钥匙也放在包里,而她老公又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出差,这样她连家也进不去了!她急得像个陀
  • [新传说]别逼我说实话
    这年头,嘴皮子厉害的人随处可观,可真要说得人人爱听,也得有两把刷子。这水乌村有个老孙,特别爱说话,也特别会说,三张媒婆的嘴,也比不过他一张嘴。村里人都爱听他说话,那就两个字:过瘾。这天,老孙到亲戚家喝喜酒,告辞时天都黑了,末班车早没了,他只好站在公路边
  • [新传说]大人不记小人过
    李局长的儿子李同结婚了,李家在老家柳林庄摆了五天婚宴,今天是第五天,前来赴宴的是李同的同学和老师们。十点钟以后,宾客络绎来到,李同的同学也是三六九等、职业各异,交通工具啥样都有:轿车、“面的”、皮卡、摩托车……李局长父子及新郎官的十来个哥儿们,笑容可掬地站
  • [新一千零一夜]钱从天降
    这天,董事长气色很好,他告诉席先生: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杭州的中医,服了几帖药,效果不错,于是,两人就由杭州的中医说到了胡庆余堂,说到了胡雪岩。胡雪岩遭遇官司后,冷静应对灾祸,从容处理身后,说到这些,两人都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席先生沉吟良久,说了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