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收获一路失去
384
没有梦想,就没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如果你不满意现在,那就去改变。不去改变,就没有生活。而没有梦想,就没有改变的力量。
蒋方舟: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路 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
演讲结束之后,有三个问题被问得最多:“第一,你觉得你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第二,你的公司去年的营业额是多少?第三,你们公司现在招人么?麻烦给一个发简历的邮箱吧。”而最有趣的是,所有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
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的最多的词也是梦想。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不能没有它,所以我来了。”意思是:“我想红”。台下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意思还是:“我想红。”
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五个题目打败了四个人闯了三关也是梦想,甚至上电视三分钟就被速配了一个恋爱伴侣,晕晕乎乎就牵手下台也属于“梦想”。
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如果马丁路德金活在当今中国,他会不会说:“我有一个梦想……不过跟大家都差不多……”
一个月前我去台湾,在大街小巷宣传的,是一部台湾本土电影,叫做《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做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挫折,终于成为了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开计程车也能有很棒的未来哦”这是台湾现在对于年轻人的励志教育。
说实话,我看了之后,那种“大国”的自豪感立刻就涌上心头,壮哉我大陆,台湾果然是个小地方,这种不入流的职业竟然也拿来宣传。
我去台湾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台湾最好的大学——台大,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又去伯克利修了EBM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
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西餐厨师。
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报社社长深表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为儿子感到非常自豪。
“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之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很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的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去消化和理解,才承认: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热情,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的工作——不管那项工作有多可厌、多无趣,这是对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内心。
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走过的路,到达他所在的地方。
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的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颗苹果树,你憧憬结果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他人的劝诫、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权力的胁迫,这些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的东西。
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这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致那些用绳命打负分的人
我一度很苦恼身边的一个同事,就是你穿什么在她眼里都是不好看,吃什么在她眼里都是不卫生,看什么在她眼里都是没文化。工作上说她做的不好她跳脚,说她做的好,她说好有屁用,又不加钱。谁升职加薪她都说人家不是跟领导睡了就是给领导红包了。Blablabla……blablabla……
这样的人算不上少,尤其在广大女性同胞中。我中学时候也有个同学,人称“矮油姐”,就是你穿什么吃什么拉什么她都会以“矮油”,来表示鄙视与不屑。
这让我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开淘宝店的,据说有一种生物,会组团给淘宝店主打差评,然后以此要挟要个5块10块的,打不倒你,恶心死你。
不过淘宝职业差评师还可以赚个5到10块不等。我发过一条广播就是在奇怪一个问题:生活里的职业差评师图啥?会有钱赚咩?
当然,你可以说生活中的职业差评师都是“优雅又挑剔”的人。
矮油!!!
这世界这么肮脏,这么丑,现在拍电影的人那么蠢,设计服装的人脑袋被门挤过,活跃在银幕上的脸都是锥子型,眼都挨过两刀子,有钱的人看起来人品都那么差,没钱的人看起来都臭哄哄的不入流……
我去年买了个表!!!
男神离我那么远,男屌丝离我那么近;高尚离我那么远,下流离我那么近;天才离我那么远,蠢货离我那么近;白天离我那么远,黑夜离我那么近……
哦no!!!
我想去死,刀子不够锋利;我想活下去,空气质量不够好……
……
我想每个人的生活圈里,都有个翻着三白眼挺着鲶鱼嘴的职业差评师,叨叨叨的表达他/她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意,表达她的与众不同和出尘脱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敬可怕的职业差评师在中间——既创造不了价值,又不能把丫关进精神病院里去。
只能忍受叨叨叨,逼逼逼,突突突……
差评师的存在价值就是把一群蛆变成苍蝇,嗡嗡嗡的吵死你。
不过,以我狭窄的视角来看,差评师过的往往不太好——过的好了赞美生活还来不及……而天天差评,保不齐哪天被差评的组团来灭门是不是。
比如我那个差评同事,经常秀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分明还是个长的不错的人,现在,却随着她差评技能的突飞猛进变成个怪阿姨,蜡黄的脸,凹糟的头发,审美诡异的连衣裙style;至于矮油姐,因为太喜欢矮油的缘故,屡次被甩,至今仍然在矮油的道路上寻觅一个可以忍受矮油的夫君……
世界的确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让你一撅嘴就给个小黑花。
我却始终认为,事情都是没有那么绝对的。
在不如人意之中,总有牛逼闪闪的物质存在。
比方说开卷有益,并非开的阅的都是传世绝笔,只不过街边漫画也好,高阁中的佳作也罢,总有好与坏,不过是权重不同罢了。就算是百分之万的反面教材,他好歹也起了个警醒你不要犯错的作用……也给了你一种独特的视角……
要做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糟粕多了吐槽两句无可厚非,审丑和吐槽也是鄙人必不可少的乐趣之一,不过,吐槽也好,审丑也罢,不过是当个消遣娱乐,若拿绳命的严肃态度来对待,一言不合便吵个鸡飞狗跳,看谁不顺眼就挖人家祖坟往死里黑,还有洋洋洒洒的考证一个人的过去有什么污点bug并唾沫横飞的踩死他,或者对一个人的未来评头论足表明“他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搞的自己跟个民间审判员和肉身上帝一样,这种人本身,也绝对是个百分百糟粕。
我不太喜欢批评,连影评和书评,都不太写的来。第一,毕竟不是专业批评家没有什么犀利的角度;第二,很多时候,我看了一部被打2星被骂成狗血的电影,倒也觉得相当不错,没有被说的那么惨烈。比如说剧情不好,但主角美艳,比如说主角太丑,太特效完爆……各有各的看点吧,批评不出来什么道道来,就笑纳了得了,我又不是做出版的又不是搞影视的,犯不着为整个行业忧国忧民的……第三,可能是我这个人鉴赏品味为负值,实在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而对于人,除非恶烂到了极点并且恶心到了我本人与身边的人,我也一般懒得去给什么负分差评。跟我有个毛线关系啊?
最糟糕的是周身荡漾着的那种腐朽的差评味道——全世界都不入他的眼,全人类都欠他的钱。全世界的女人都比她丑,全世界的男人看上别的女人眼珠子都该挖出来喂狗!
这……不是神经病是什么病?还能是什么病?
很多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只能笑纳;在笑纳的基础上尚有一点点本领去微调个角度神马的,就是十分难得了;很多实在是让人糟心的人,大可以远离,更合况更多的,完全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给差评改成给建议,对买卖双方未尝不都是好事,没准还能交上朋友。
何苦每天左手拿着差评笔,右手拿着机关枪,四处煽风点火,见谁都画叉叉呢?
这样的生活很快乐么?也许会有人说,快乐啊!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不就是活着的快乐么?
如果非要让我打一个差评,请让我给职业差评师,奉上一个大大地——差评!!!
当然,手哥那种差评师,已经赚了大笔钞票了,从商业的角度,我对他表示崇拜……他在差评这个细分市场,杀出了一条凹糟人的血路。可喜可贺。
愿好姑娘们光芒万丈
有这么几个姑娘,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太一样。
姑娘F。
从小去了意大利,以至于意大利语说得比中文流利。尤其是骂人的词,用意大利语说起来可以数满一百个不带重样。母语中文,再加上前前后后学校里学的,粗略会说六国语言,成了朋友圈里出门最喜欢带的翻译。明明是个姑娘,总是F哥,F哥的自称,抽烟喝酒洋洋精通,短发板鞋干净利索,考了重型机车的驾照,拉风帅气。
姑娘X。
少年班读书,高一时候被西安交大录取,放弃提早进入大学的机会,去德国高中交换一年。随后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去了世界联合书院在印度的分校,在印度一呆两年。这个春天被多个常春藤录取,弃了布朗以及沃顿,全奖去了她的Dream School 普林斯顿。就在所有人为她欢呼的时候,今天她告诉我,她准备在正式去上大学之前gap一年,去秘鲁做community service.
姑娘W。
做了一张20岁以前To do List说要完成。于是在二十岁之前,去了世界两大高峰阿尔卑斯与喜马拉雅,作贝司手玩乐队,做舞台剧演员,做编剧写剧本,做短剧导演,做平面模特,做设计师,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热衷健身,玩极限运动。她说还有最后一项没完成,去非洲。
姑娘H。
温柔而又善解人意的南方姑娘,高中就来到北方上学。高中毕业后与相处了三年的高中同学成为了男女朋友。在学校里参与学生会工作还有志愿者活动。每天与男朋友打将近二十个电话,即使两人是在城市的两端,也会保持着一个星期三次以上的见面频率。夏天男友去见爸妈,即使是毕业就结婚,也不太让人惊讶。
4个姑娘,4个故事,4种人生。
姑娘X的故事很励志很成功学,姑娘F很帅气很勇敢,姑娘W经历丰富多彩,而姑娘H则平淡而波澜不惊。
看完故事的你,再回头看看,最喜欢哪一个?如果人生这是一道ABCD选择题,你的答案又是什么?
大多数还在自习室奋斗的人来说,被普林斯顿录取的姑娘X是完美的励志故事。想要在意大利的姑娘F的率直的生活方式则需要上天给个出身的好运气。那些在大学里混的风生水起的往往喜欢姑娘W。剩下的姑娘H,好像和故事没多大关系。
不过故事总是写来给人看的,而讲故事的人也只会挑有趣的说。若是只图个好看精彩,那么再做完选择题之后,就到此为止了。
故事里没有说的是:
姑娘F拥有众多哥们,却从未恋爱。F很重感情,却因为在米兰读书不能够经常回国,无法陪伴重病的亲人。从德国骑行去奥地利那段看似风光的旅途中,她在山路上摔了腿,又错过了凌晨返回的火车,用矿泉水简单的冲洗伤口,愣是架着自行车,一班一班公交,在数个城市间无数次的转乘,最终从奥地利返回德国时连话都说不出来。
姑娘X一直都承受着压力。从德国开始,到印度到秘鲁再到普林斯顿,一路走来,奖学金始终是她最大的经济支援,也是她所有努力的最佳佐证。在德国的时候面对着陌生的语言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在印度两年不仅仅只有恒河水慢火车辣咖喱,当报道中那些耸人听闻的群体暴力强奸事件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有多少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们不会胆战心惊。去纽约大学阿布扎比面试的时候遭遇了人生第一次crush,却因男生选择阿布扎比,她选择普林斯顿而擦肩而过。
姑娘W,卖过牛奶发过传单,坐在拖拉机上种过土豆,创业时出现各种问题时常伤透脑筋。在去尼泊尔的旅途中为省机票钱在机场蹲了一整晚,住过最便宜的旅馆6块钱一个晚上,也遭遇过性骚扰,假组织等凶险,数天家中未能联系上,以至于打电话向大使馆求助寻人。
姑娘H没有经历过上面三个姑娘中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她的大学,她的恋爱简简单单,而又温馨甜蜜。宿舍桌子的台灯旁,摆着前不久男友生日时一起做蛋糕的照片。照片里面,两个人都笑得很幸福。
所有人都羡慕前三个姑娘的前半段故事,看到最后,也会衷心觉得最后一个姑娘的生活最是实在。
到底怎么样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四个姑娘的故事不会告诉你,ABCD的简单选择题也不会告诉你。
微博上的朋友说:“能不能把日志里F、X、W、H四个姑娘的经历混合起来呢?有第二个的人生目标,有第三个的丰富经历,有第四个的贴心的男朋友。整个过程需要第一个的勇敢、忍耐和直率。前提是得要比常人熬更多苦~”。
私以为那真是一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大学霸用两个小时刷题,小财迷用这两个小时赚钱,女汉子健身锻炼独当一面,软妹子和男朋友你侬我天天见面。时间有限,性格不同,人生终究会有选择和缺憾,却难说孰优孰劣。
前三个姑娘都赞叹第四个姑娘的幸福,第四个姑娘欣赏前三个姑娘的经历,却从来没有去羡慕。因为她觉得已经很幸福,这是她对于生活的完美期望。
你可以gap一年去秘鲁体验生活,可以收到美国常春藤的offer,可以在意大利米兰的街头骑重型摩托,也可以在北京约三两好友喝酒。可开不开心,满不满意,却不在于你在哪里生活,不在于你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你过着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是不是和朋友们在一起,是不是笑着,和你的位置没有关系,和你是怎么想的有关系。若是今天你愿意做个高兴的人,那么即使是在天桥下吹个口哨,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都是满满的愉悦。
姑娘X、F、W、H都是我生活里真真实实生活着的人物,打扮普通,笑容阳光,或许上一秒就与你擦肩而过。
讲故事的人从来只挑有趣的部分。生活里的每一个姑娘,哪一个不是有着千种姿态万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精彩温馨的片段,也有起起伏伏郁闷无趣的时候。你所要做的无非是用最大的勇气,过你最想要的生活。
我的好姑娘,你这么想着,下一秒可以开开心心,那么何须浪费这一秒忧虑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