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来由
688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就胸怀大志,要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朝代。每到一处,他都要考察一下民情;常换上便装,走乡串镇去访贤求才。这年 ,他带兵路过徽州,军队一驻扎下来,他就招呼谋士李善长说:
“李卿,我俩出去走跶走跶!”
李善长心里明白:“走跶走跶”就是出去访访。可是他骑了半天马,晒了半天日头,舌干口燥,头错脑晕,就安身不动地说:
“主公,今日是‘小 闹判官’的日子,出去不吉利,明晨去吧!”
朱元璋求贤若渴,对这码事满不在乎,就说:“唉!常言说:‘一正压百邪’。带兵的人岂能怕鬼呢?走吧,走吧!”
李善长没有法子,只得跟着朱元璋出了军营,不远,就看到街上一户人家在办喜事,门口张灯结彩,喜联红艳。朱元璋拉了李善长一把说:“停停。今天是‘小鬼闹’的日子,这家为啥还办喜事?”
李善长绕弯子说:“主公,你是求贤若渴,人家是抱孙子心切嘛!”
就在朱、李两人点点戳戳讲话时,一位身穿新衣、崭崭刮刮的老大 送客出来,朱元璋上前一揖,说:
“大娘,我有一事,向你讨教。”
老大娘笑眉欢眼地说:“客官,有话请讲。”
朱元璋指着喜联说:“你们怎么选这‘小鬼闹’的日子办喜事?不忌讳吗?”
老大娘笑声更大了,说:“啊,啊!不错,今日是‘小鬼闹’日子是不好。可是,不碍的,因为朱元璋将率兵来到,前头小鬼闹,后有大帅到,大帅到,大帅到,小鬼不敢闹。这日子吉利得很呀!”
朱元璋一听,心中惊讶不已。行军打仗,原无定准时刻,人家怎么猜得这么准呢?他向老大娘问道:“你怎么晓得朱元璋今天要到?”
老大娘笑眯眯地回答说:
“是南山朱老升老先生说的。”
朱元璋暗暗思忖,这朱升倒是个“额头上放扁担——头挑”人物,说不定就是当今孔明,一定得把他请出来,共商开国大计。
于是,向老大娘问明了去南山的路,就带着李善长迈步走了。
出了城,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都把多年未用的篾圈,拿出来洗刷晒补。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刚黄,就这样忙起囤粮家计,到时候能派得上用场吗?这时,刚好一个老头走过来,朱元璋拦住问道:
“老大爷,今年大丰收啦!”
“嘿嘿,你看那麦棵,稠的连兎子都钻不进去;你看那穗子,象 尾巴,沉甸甸的。‘家要富,靠余粮,国要强,靠积粮’啊!”
“对,这话讲的不错。是你老人家想出来的吗?”
“这个意思,我们庄稼佬心中有。话讲得这么圆范,我可没有这个本领,是朱升讲的。他还说,太平日子就要来了。客官,到那时,我们是‘粮多方恨囤子少’啦!日子美气啊,哈哈。”
又是朱升说的!朱元璋心里异常高兴,就放快步子。到了南山脚下,已是日头落山。两人登上了山,来到一幢木屋前,只见柴门掩着,门上 时贴的对联,还依稀可见:
荒村教读,心念子孙;
野山求贤,志在社稷。
李善长看了,心里有点不舒服,咕嘟着嘴说:“好一个吹牛皮不怕犯死罪的读书人!”
朱元璋忙说:“善长,你勿急嘛,没有海量,怎敢讲海话。我看他嘛,生铁补锅,有本事。”
朱元璋推开柴扉,轻声问道:“有人吗?”无人答应。两人进到屋里,看到里面油灯如豆,两个老头就着灯光正在下棋。东坐者面孔黝黑,黑须,村老穿着;西坐者面白晰,长须,塾师装束。朱、李两人来到,他俩象没有看见似的。李善长急了,叫道:“先生……”
白面者指指棋盘上写的一句话,“看棋不语真 ”。朱、李二人只好就在桌旁的凳子上坐下看着。
一会棋罢,白面者站了起来,向朱元璋作了一个揖说:“知道大帅要来,可是谁知老友抢先一步。农家难得有个空闲,只好委屈大帅一时。”
朱元璋忙站起来,答礼说:“哪里,哪里。我非常敬重先生人品,今天特来拜访。”
白面者又说:“读书人朱升,才疏德薄,有劳大帅贵步。”
朱元璋说:“先生深孚民望,德劭才高,不必过谦了。”
这时,黑须老人端上茶。朱元璋呷了一口,又急着说:“朱升先生,我长年率军东征西讨,可是成效不显,深望先生不吝赐教。”
黑须老人摆上饭菜。朱升拱手相邀,说:“大帅和李先生请,全是山村野味,不成敬意,饭后再谈吧!”
其实,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谈,十分融洽。饭后,撤了碗碟,朱升展纸在桌上,挥毫写了九个大字: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升写罢,望着朱元璋说:“大帅,我愿把这九字一句话奉赠给您。”
朱元璋连说:“高,高!我……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善长在一旁,也连声称赞。
当夜,朱元璋和朱升同榻抵足,娓娓而谈,直到东方曙光临窗。第二天朱元璋起身临走时,向朱升说:“朱升先生,请随我去军营吧!”
朱升一拱手说:“老朽不才,陋习甚多。我这九个字,一字三个月,两年一季后,我方出门,请大帅 ,请大帅万勿相强。”
朱元璋是个一点就明的人,只好诚恳地说:“好!尊重先生的意见。二十七个月后,我定来邀请先生,届时望先生万勿推辞。”
朱升颔首 道:“到时天公自有安排。”
朱元璋回到军营后,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办理。经过两年多 ,就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这时,他想起朱升,就与军师刘伯温商量,如何礼邀朱升。谁知黄门送来一份禀报,说:“皇上,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给万岁的。”
朱元璋接到手,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写:
山村教读遇圣颜,
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归一统,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请不出来了。就派刘伯温为钦差,到徽州,把歙南山改名为“问政山”,在山上建朱生祠。从那以后,这山就叫“问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