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之迷
2498
刘备托孤之迷
《三国志》记载: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正是刘备的最后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使后世议论非常多,让人浮想联翩。
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这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刘备明知儿子不才,并没有教给他用各种权术保住皇位,而是叮咛他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一切听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刘备深知其子无帝王之才,与其国家沦丧,还不如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样的嘱托,应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这样的嘱托,不仅表达了刘备广阔的胸襟和坦荡为人,实际上也是处置蜀汉政权的最佳方式。晋人袁宏认为“其临终顾托,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二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资治通鉴》注者胡三省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清史学家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又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备自知刘禅非守业之才,更知诸葛亮之能,他怕诸葛亮暗怀叵测之心,恐其以后篡权自立,故意说出这番话,逼着诸葛亮当众对天盟誓,誓死效忠刘禅。说这是刘备的枭雄本性,是逼孔明就范的权谋。
刘备托孤不管那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因为刘备说的是一席双关语,满篇糊涂话,更是妙颠词。统观全篇,"君才胜曹丕十倍,"劈头一句,表明了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充分肯定,同时又表示了担忧。试想刘备对诸葛亮就一点也不担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不然开篇为什么要用曹丕作比呢,其实这是在暗示诸葛亮,曹丕那样都篡汉自立了,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你若想篡汉自立,那还不是顺手取!"当然这话不能明说,所以第二句只能冠冕堂皇地说:你的才能必能安国,也终成大事。此话又是双关语,表面看似说:你必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也必能匡扶汉室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能够安邦定国这是肯定的,但终定大事就不敢确定了,他既可是辅汉安刘的大事,也可以是簒汉自立的大事。刘备是聪明人说的糊涂话,点到为止,诸葛亮更是个聪明人,怎能听不出刘备的弦外之音呢!第三句是说:我现在把嗣子托付于你,你若觉得他可以辅佐,就去辅佐,我的儿子我知道,他绝非治世之才,你若也认为他不才,你自己就看着办吧!自取,更是双关语,它既有取而代之之意,又有另行选取之意。所以在刘备说完这番话之后,吓得诸葛亮汗流浃背,跪倒在刘备病榻前涕泣着大表了一番忠心。话已至此,诸葛亮若是装糊涂不大表忠心,其必死无疑矣!此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刘备见诸葛亮诚惶诚恐的表了忠心,遂让刘禅当场认诸葛亮为相父,又传旨让在成都的二子也以父事丞相。至此刘备用行动为"君可自取"做了最好的注脚,也表露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那就是,你既表了忠心,不欲取而代之了,那就是刘禅再不才,你只可废掉他,再在他们兄弟当中另行选取一个。因取字有多重含义;取,qǔ①拿:取款;支取;提取;领取。②得到:取得;取胜;获取;取而代之。③选择;采纳:取舍;选取;采取;吸取;听取。
刘备托孤是聪明人的对话,在短短二十九个字中,既表明了刘备的担心和无奈,又表达了自已的豁达和信任,又含而不露的照踏了诸葛亮,并逼着诸葛亮当众表明了忠心。然后又让儿子认父、拜相、封侯把人情做足,是恩威并施的,权谋并用的把诸葛亮逼上了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归路!刘备一语双关的托孤词,含而不露的照踏语,恩威并施的身后事,充分暴露出刘备大奸若诚的奸雄本性!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