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朦胧艺术之美
3583
世界不缺美,缺的是欣赏美的眼睛。
美,外在养眼,内在养心。文字是意境的美,灵感的美,朦胧的美。生活中的艺术简单,却无止境。文字创作,是灵与肉的和谐。技巧是肉体,意境是灵魂。文字表现的是人,追求的是美。
文字,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携带着灵魂,穿越百家争鸣的境界,静赏百花齐放。文字历久弥香,彰显了厚重的气魄, 千百年来的墨香,浸染了文字的梦想。笔下流淌跳跃的灵性,在心灵的花圃,有白云飘飘,小溪潺潺,鸟儿翩翩,温风呓语。清新的文字渲染季节的娴静美,晨珠映射的晶莹清纯的音符,带着温馨的微香,露着永恒的微笑,有百合的馥郁,菡萏的纯洁,秋菊的清淡,写下美好文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
我无法诠释文字的味道,携一缕煦风,茗一杯清茶,读一卷诗书,轻吟陶醉在文字的墨香,把文字化为一朵清新淡雅的小花,化为一杯散发着幽香的清茶,放在喜欢文字人的
桌前,品味文字的韵味,感受着沉淀灵魂的清净,在蕴含的深度,诠释人生的内涵。 ( : )
意境的朦胧美,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追求文字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耐人寻味。朦胧艺术美,是一朵素白的茉莉花,香息四溢,朦胧缱绻,更留一份遐思与人,不言尽,欲诉还休,带含蓄委婉,欲去还留,给予宽
广无垠的遐思。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水之隔的追寻。美丽伊人临水而居,烟水苍茫,倩影扑朔迷离,“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若隐若现,让追求者寻寻觅觅,牵肠挂肚,望眼欲穿。
一水之隔看近实远。伊人“宛在水中央”不是梦境也可能是幻境。一水之隔产生美感,保持距离,留下一份美好的期待,带给人一种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之美。一幅唯美的画面,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人一段感人至深的凄美故事。
辛弃疾的《青玉案》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满城张灯结彩,观灯的有头插蛾儿、雪柳结伴而行的女子,游人车马彻夜游乐,盛况空前。词人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千百次寻找她,久望不至。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在“灯火阑珊处”。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文字的意境,写得虚无缥缈神秘朦胧美,犹如灯光透过隔层纸出来朦胧美的艺术效果。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意与境,构成词意美的境界,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好文字不需写得太满,美藏意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用情感纷繁思绪的经线和荷香月色的纬线织成一面漂亮缜密的锦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把月光写出了动感。“薄薄的青雾,轻纱的梦”,似真似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有一种梦幻般漂渺的朦胧美,置身于这种艺术境界里,对宁静自然美的慨叹。“微风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柳染轻烟,雾锁楼台,诗情画意的境界,如若远处高楼中飘渺的歌声,淡淡愁思,淡淡欣喜,使初读无法尽情领略,经反复咀嚼,给欣赏者滋生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带来水中月,镜中花,朦胧意境达到极致的美感。
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白墙黑瓦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以愁情的意境构思了《雨巷》的形象。独自彷徨,久久地回味着与“丁香姑娘”相逢惆怅的感受,以真实的生活景物,寄托诗人美好想象情感。在残酷的现实中,保留着一份爱情美好的期待。诗写得既实又虚,既朦胧又恍惚的美,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文字的美,读出一种裹藏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灵感在头脑中若隐若现,飘忽而至,漫化成诗意,这份朦胧美,在笔下丰盈,清晰,完美。
世间朦胧的艺术之美,是雾里的奇葩,隔水的珠帘,来如幻梦,去似朝云,意象构思含寓其中,喧与静的对白,委婉含蓄,幽素暗生,由内而外的意境,比真实的美,更为生动深邃,给人遐想留白空间,趣味无尽。
朦胧之美,贵在意境的含蓄。朦胧之美,贵在韵味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