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无知”
303
x在电视节目中,偶然见识了一位神童。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男孩,当场表演拿手绝活:背《新华字典》。主持人随便报了几个汉字,小男孩不假思索,脱口就能说出该字所在的页码。主持人将信将疑,翻开一本砖头厚的《新华字典》一一核对后,嘴巴再也合不拢了——竟然分毫不差!有观众站起来表示怀疑,报了自己的姓名,请他说出那三个字的页码。小男孩依然对答如流,一字不差。刹那间,掌声雷动,现场观众无不折服,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若不是亲眼所见,还真难以相信世上竟有如此高人,我不由得锁定了频道。
现场表演完毕,神童的父母被请上台,向观众介绍教子经验。那是一对中年夫妇,看到儿子大大地露了脸, 母亲 显得异常兴奋。她说,儿子从小就记忆力非凡,在他五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逼他背字典,经过整整六年的 努力 ,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
节目尾声,主持人问小男孩:“等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呀?”他一脸稚气地回答:“我想当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理想远大,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只可惜,爱因斯坦无法听到这句话了,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肯定会被气得够呛。
当年,爱因斯坦遭受纳粹迫害,被迫移民美国。当他搭乘飞机到达美国时,机场已被欢迎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这样的场面当然少不了记者。有个记者没话找话,问了他一个物理学上的数字,可是谁也没料到,爱因斯坦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知道。”简直难以置信,这不过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就连在场的不少外行都知道答案,按理说,绝不可能难倒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难道是他觉得问题过于简单,想摆摆架子,不屑作答?
时隔不久,有人问起此事,爱因斯坦诚恳地说:“我确实不记得那个数字。”看到对方的不可思议,爱因斯坦解释道:“我没有必要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只要在百科全书里面一翻就能翻到的数字,我从来不去记它。”
原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背出来的!
看完节目,我忽然来了兴致,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结果又被吓了一大跳。神州大地,竟然神童辈出,除了背字典的,更有熟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三百五十位的四岁女童,熟记千首唐诗的五岁男童。嫌顺着背显不出能耐的,就倒背圆周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此言非虚。
难道背下一部字典就能当语言学家,记住了千首唐诗就能当诗人,背下了圆周率就能成为数学家?当然不行。如果说顺着背还有一点点意义的话,那么倒着背就实在令人费解了,这样的神童要来何用?
既然毫无意义,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前仆后继呢?这恐怕不是 孩子 的本意,倒是家长能借此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看,咱家孩子多有能耐!殊不知,如此教子,训练出来的不过是一部背诵机器,是以牺牲孩子宝贵的童真和想象力为代价的,有百害而无一利。道理很简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绝不是机械的重复。
毕竟,即使孩子能倒背《辞海》外加《大英百科全书》,也背不出“相对论”来,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