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整容,一捧思女泪
3754
整容早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如果一个年近半百的女人痴迷上了整容,且在一年内就做了十余次整容手术,人们会怎样看待她?整容背后折射的老年心理问题,是否应引起社会关注?
三次不幸婚姻,女儿与她相依为命
王琴是土家族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黄石市铁山区,她父亲是武钢程潮铁矿的职工。王琴从小就喜欢文艺,4岁时就登台表演。1968年年底,在恩施卫校读书的王琴被下放到鄂州市程潮公社一个闭塞的乡村。
王琴年轻漂亮,成为当地青年追逐的对象,有几个青年还为她打架。生产队长为稳定大局,给王琴下了最后通牒:必须赶快嫁出去。之后,队长替她选了一户人家,将她的口粮和行李一并拿过去,“好好跟人家过日子吧。”王琴无奈,只得听从命运安排。
丈夫对王琴并不疼爱,加上王琴不会干农活儿,公婆也不待见她。1971年,王琴生下了女儿王小燕。重男轻女的婆家人更不给她好脸色,还扬言要把孩子送人。王琴便在女儿满月后,带着女儿回了娘家,结束了这段屈辱的婚姻。
由于户口还在农村,她在黄石既无口粮也找不到工作,只得回到农村。
在乡下,母女相依为命的日子很困顿,王琴最大的心愿是能招工回城。女儿七个月大时,她遇到了赵振(化名)。赵振自称国家干部,还拿来一张招工表,说:“你只要嫁给我,我就能把你办回黄石。”为了生活王琴勉强答应了。
婚后王琴才知道,赵振只是个汽车修理工,根本没能力将她调回城里。但木已成舟,况且赵振可以养活她和女儿,王琴只得忍气吞声。
婚后第三年,王琴生下儿子赵进(化名)。尽管生活稳定了,可时间越久,王琴越觉得赵振不可理喻。那时王琴在居委会做治安调解主任,经常走家串户处理纠纷。可她前脚进了别人家门,一路跟踪她的丈夫后脚就会冲上去,把门踹开,弄得王琴颜面扫地。王琴跟他理论,他竟说:“我不能把河里的鱼放到江里去丢了。”更让王琴不能容忍的是,赵振还常将夫妻房事讲给别人听。1979年,王琴再次离婚。
考虑到女儿成长需要安稳的家,1983年,王琴第三次结婚。第三任丈夫李大年(化名)好赌,但会做家务,家里的活儿全包了,在外人眼里算是个模范丈夫。想到丈夫挺顾家,王琴便隐忍下来,之后又生了儿子李康。
然而,李大年竟然有了小三。一段时间的纠结过后,1987年,王琴和女儿再次净身出门。
女儿离世,一封信成精神安慰
之后,王琴再没结过婚,独自拉扯着女儿生活。
为了生存,王琴在程潮铁矿做了两年搬运工,又当过理发师,开过餐馆,做过护士。每干一样她都认真卖力,她还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甚至商演。通过努力,她和女儿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终于向她们母女绽开了笑脸。
2001年,王琴从护士岗位上退休。女儿也长大了。王小燕秉承了母亲所有的优点,相貌出众,能唱能跳,从在校读书到参加工作一直是文艺骨干。一次社区演出,母女俩一同登台,唱完京剧唱越剧,获得了满堂彩。
闲暇,回想起自己不幸的婚姻,王琴觉得多年来亏欠女儿太多。在那些艰难岁月里,是女儿一直陪伴着她,给了她很多安慰。而女儿寄人篱下,跟着她吃了太多苦,也遭受了两任继父太多的白眼。想起这些,王琴就觉得和女儿特别亲。
2002年,女儿结婚了,第二年怀孕,王琴乐得合不拢嘴,隔三差五就在家做上许多菜,用保温瓶盛着给女儿送去。
2004年6月20日,王小燕被推进了产房。王琴拿来早已缝好的婴儿被褥、衣裳,和全家人满怀期待地守候在门外,既兴奋又紧张。
可王小燕进产房很长时间了,一直没出来,王琴的心咚咚直跳,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她偷偷地将泪擦干,可没过一会儿,眼泪又禁不住流下来……
终于,产房的门开了,出来的是脸色阴沉的医生。医生带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王小燕因为难产大流血,不治身亡。看见被白被单盖住身体的女儿,王琴一下子昏厥过去。
女儿离去后,王琴将女儿的照片放大到真人大小,挂在墙上,不吃不喝,整日望着照片流泪。亲友纷纷劝她走出阴霾,却并不奏效。
为照顾母亲,小儿子李康搬来和母亲一起住。王琴脸上仍少有笑模样。
女儿去世半年后的一天,王琴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夹着几页纸,竟是女儿生前不知何时写给她的一封信:
“妈妈,我深深地爱着你,我怕你为我难过,装出多么幸福多么快乐(的样子),我们母女就这样相互依靠地活着。在深夜,我无助地祈祷,祈祷我的妈妈能一直和我在一起……妈妈,这些话我早就想对你讲,话到嘴边却咽下了。我好想对你哭,又怕你为了我伤心难过。妈妈你要坚强,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情况,我都希望妈妈永远美丽,在舞台上找回过去的青春……”
信还没读完,王琴便泪如雨下。女儿从小跟着她吃了很多苦,可女儿没有恨她,还希望她“永远美丽,在舞台上找回过去的青春”。她忽然想到,女儿正在天上看着她,而自己整日沉溺悲伤,女儿会心痛的。想到此,王琴豁然开朗:小燕,妈妈从今天起不但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漂漂亮亮的。
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王琴会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
告慰女儿,疯狂整容步入极端
女儿生前是社区文艺积极分子,王琴找到社区主任,说:“以后社区有活动一定告诉我,女儿的缺,我替她补上。”在女儿曾经表演的舞台上,扮演女儿曾经扮演过的角色,她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代。
王琴越来越“爱折腾”。2009年,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生存日记》在网上发表,点击率直线上升。2010年春,在报上看到武汉一家医疗整容机构主办选美大赛,胜出者将成为该机构形象代言人,享受30万元免费整容待遇。王琴又积极报名参赛。
来参赛的都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只有王琴一个年近半百的人,但王琴信心满满。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角逐,王琴从一千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进入30强。她把参赛照片和心得贴到网上,立刻引来一片叫好,网友们称她为“励志婆婆”,一些粉丝还专程跑到黄石看她。最终,王琴与这家整容机构签订了协议,成为形象代言人。
2010年5月,王琴在武汉接受了第一次整容手术,该手术为双侧高颧骨矫正术,就是将高突的颧骨磨平,对整个面部结构进行改造。手术前,王琴要求医生把她“打造成赵雅芝”。
王琴从麻醉状态中醒来后,尽管面部隐隐作痛,仍抑制不住高兴,给李康打了电话。李康吃了一惊,立即赶到医院。看到脸上缠着绷带的母亲,他一阵心痛。王琴勉强做出一个微笑:“你姐希望我年轻快乐,我就要为她留住美丽。”
没有想到,随后一年里,王琴又接连做了隆鼻、双下颌角矫正、割双眼皮、切眉等十几项美容整形手术。一次,王琴又要接受全麻整形手术了,李康出面阻拦:“妈,风险太大了,你不能再做了。”王琴生气了,“让我年轻是你姐的愿望,不整容,我活着就没意义了。”她甚至以死相逼,李康只得含泪放开了母亲。
手术做完了,李康却丝毫没有轻松感,因为下次手术还在等待着母亲。2011年7月,万般无奈的李康只得求助媒体,想帮母亲走出整容的泥沼。
这家媒体请来了苏州大学心理学专家王尔东。在王尔东的调动下,王琴终于吐露了心声:其实她一直没有从女儿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她对女儿除了思念,还有悔恨和愧疚。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不管王琴嫁的那个男人多么凶,女儿都得卑微地冲那个男人叫爸爸。令王琴倍感愧疚的是,每当丈夫生气了,她就先动手打女儿,直到把女儿打得缩在角落里。因为她担心继父打孩子就没轻没重了,她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保护女儿。
再有,因为后面两段婚姻同样不幸,王琴曾对女儿产生过厌恶感。她觉得,假如没有女儿,她完全能找一个好男人,是女儿拖累了她……然而女儿死后,王琴忽然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不公平,而这种歉意她永远无法转述给女儿。女儿留给她的信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对女儿的极度思念和愧疚,让她一次次在整容中寻求心理安慰。她把整容当成了纪念女儿的一种方式。
听完王琴的讲述,王尔东说:“你和女儿相依为命,女儿又特别懂事,你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其实你只有从女儿那才能感觉到爱。这么重要的人离去了,所以你内心一直想找到那个爱。”王琴点头。
王尔东认为,王琴疯狂整容的背后,其实是爱的饥渴症。在王琴眼中,女儿是唯一能够抚慰她心灵的人。当女儿突然离世,一些情感诉求无法满足时,王琴就会变得脆弱,不知所措。失意、愧悔的情绪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法释怀。在王琴看来,兑现女儿的一句祝福,是对女儿的另一种补偿。换言之,通过整容变成赵雅芝或许不是她真正的诉求,女儿,恰恰才是她要成为的那个人。
根据王琴的心理症状,王尔东让她闭上眼睛,在心里和女儿说话。随后,他又找来女助手装扮成王小燕,以情景剧的形式让“母女”对话,让王琴将内心纠结的情绪一股脑地倾诉给“女儿”。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王琴的情绪平稳下来,表示不再去做整容了。看到母亲轻松地舒口气,李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012年五一前夕,王琴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她现在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目前,她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网上写作和演出上,与不同年龄的人交流,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李康也作出一个决定:放下工作,全程陪在母亲身边,做母亲的经纪人,照顾母亲。